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语文;深度融合
正文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正悄然改变着初中语文课堂的生态,它以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将本来晦涩难懂的语文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一改传统课堂的单调乏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吸收,多媒体技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将静止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赋予文本鲜活的生命,在讲授《背影》时,利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作者的珍贵照片和感人事迹,使学生在视觉冲击中对这位文坛大家有更立体、更鲜活的认知,在分析课文语句时教师还可以用不同的颜色、符号标记出词句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品味语言之美,感悟文字之力。
多媒体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的纽带,为了让学生切身体会这种情感,比如可以在课件中穿插《山海经》中的神奇画面,如"鸡头、人身、蛇足"的颛顼、"一目、兽身、人手"的肥遗等,将阿长阅读时的奇幻想象呈现在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师生还可以讨论阿长的内心世界,思索阿长与常人的异同。如此,于知识建构中升华情感,于审美体验中认识生活,语文课堂便拥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技术以其独特优势为语文教学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在"眼球经济"时代的今天,多媒体的合理运用无疑能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优化学习体验。
(二)网络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利用
信息时代网络俨然已成为一个蕴藏着无穷宝藏的知识海洋,面对如此广袤无垠的资源宝库,初中语文教学大有可为,网络为语文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一头连着课堂,一头通向世界,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疆域,对教师而言网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从权威的教育网站到专业的资源平台,从精心制作的微课视频到趣味横生的学习APP,教师们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自由徜徉,搜集各种精美的音频、视频、图片等素材,用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借助网络,轻松实现情境创设、问题导入、课堂互动、在线测评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相较于传统教学,师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互动更加便捷,反馈也更加及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大提升。
对学生而言网络则是自主学习的沃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登录名校名师的在线课堂,聆听大家的教学视频;点击文学网站的书目索引,阅读感兴趣的名篇佳作;进入学习社区的讨论区,参与话题交流和头脑风暴。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遨游,学生能够跳出课本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语文知识,在主动探索中实现自我发展。网络不仅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也极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网络还打破了地域的藩篱,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普惠共享。偏远山区的学生通过网络,也能与名校学子一同聆听名师讲座,欣赏国学堂的经典诵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教育的公平正在因网络的助力变为现实,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正成为教育的新蓝海,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的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持续提升,网络必将赋予语文教学更大的生命力,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续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意义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简单应用只是初级阶段,深度融合才是大势所趋。所谓深度融合,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全过程,革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最终实现教育目标。将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二者的叠加效应,实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双重提升。以《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例,这篇寓言故事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初中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战,在讲授此文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呈现故事梗概,加深学生的印象;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软件梳理情节脉络,在头脑风暴中加深体悟;在探讨主题时,教师还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网络搜集资料,撰写评论,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领悟文章内涵;师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分享阅读心得,在交流碰撞中提升语文素养,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营造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思维空间,加速知识内化,从而事半功倍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培养初中语文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创新已然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第一动力。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创新能力更是国民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和责无旁贷的担当。而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众所周知创新源于好奇,生于探究。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海量知识、多元观点、立体呈现的语文世界里,学生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妙的未知领域。这里有名家名著的精彩片段,有同龄人的奇思妙想,有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还有难以计数的文学艺术瑰宝,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中遨游,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探究欲被全面唤醒。
学生在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得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学习进度,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学会搜集和筛选信息,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自控能力和判断力得到锻炼,创新的土壤逐渐肥沃,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探究。他们或讨论交流、头脑风暴,或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这种互动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视野被开阔,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也得到提升,在传统课堂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表现自我的机会,而在网络世界学生可以尽情抒发己见,展示独特见解,他们或在博客中畅谈阅读感悟,或在论坛里分享写作心得,或用视频演绎经典片段,或用漫画呈现脑洞大开的创意。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学生释放天性、张扬个性、创造力得以迸发。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非一蹴而就,作为教师须准确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脉搏,以开放的心态、进取的姿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融合之策,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总体规划和路线图,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航标。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学设计也必须与时俱进,方能引领教学的变革和创新。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首先需要进行理念更新和意识转变,树立全新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师应立足教材、学情,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各环节,使其与教学目标、重难点等形成互促共进的关系,教师应处理好"度"的把握,避免为技术而技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做到让技术真正服务教学让教学来驾驭技术。
教师在备课时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图片、视频,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课堂导入时教师可配合优美的音乐,播放蕴含动静结合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讲读课文时可在课件上标注优美语句,引导学生在互动中感悟语言魅力,拓展延伸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并通过在线讨论平台分享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可谓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把握"度",坚持正确的方向,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单纯展示技术,技术永远只是手段,教学才是目的过度使用技术不仅容易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而且也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教师应以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为依归,合理把控技术使用的频率和深度,做到适可而止,避免本末倒置。
(二)创设情境,激发初中语文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和维持,而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引发心理共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情境创设得宜,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唤醒求知欲望,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血有肉,焕发出勃勃生机,情境创设要避免过于华丽和频繁,要恰如其分、适可而止,真正做到情理交融、虚实结合,唤醒学生心中的语文梦想,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大有可为。它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开拓了语文教学新局面。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优化,在坚持中砥砺前行,立足语文学科特点,把握信息技术内涵,创新教学模式,丰富学习活动,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技术始终是为教学服务的,融合绝不意味着简单的"拼盘",而是要将技术与教学深度整合,嵌入学科教学全过程,不断探索实践在融合中守正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机统一、相得益彰,进而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语文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和发展方向,它能够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主动拥抱新技术,加强学习研修,提升信息素养,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无缝对接、水乳交融。同时也要辩证看待,既不能盲目崇拜技术,也不能妄自菲薄,而是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融合中不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攻坚克难。
参考文献
[1]陈同文.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路径探究[J].中小学电教(教学),2023,(08):70-72.
[2]闫立宏.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策略[J].作文,2023,(16):47-48.
[3]吴新兰.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探析[J].基础教育论坛,2023,(03):41-43.
[4]张宝珍.初中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J].读写算,2022,(29):1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