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广健

乐陵市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

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属于综合发展过程,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两手抓,教师必须认真参与教育教学研究过程,不断积累经验,扩展理论知识容量。为促进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学习,教师要主动参与各类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能力。本文将基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展开详细论述介绍。


关键词

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措施;培训模式

正文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核心,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路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上述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下教师教学能力成为了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如何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将详细介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过程的现存不足及应对策略,仅供同行们借鉴和参考。

一、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介绍

(一)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招聘教师时,多学校始终将学历列为硬性指标,因此在师资队伍中高学历人士居多,他们拥有强大的理论基础,其中许多教师是在毕业后立刻进入学校就职,缺乏社会历练,掌握的技术与教学需要严重脱节,难以满足新时期对社会人才的培养要求。简言之,教师社会历练缺失拉低了教学质量,与社会不适应。

(二)教师缺少教育理论的支持

实践需要以理论为前提,同时实践的落实还能促进理论深化。作为教师,大家要具备理论实践结合的意识能力,将理论研究渗透到到日常实操中,以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推进。每位教师都应该系统研究、掌握教学规律,严格遵守并将其践行,借此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教师所掌握的专业理论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质疑,由于许多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缺少遴选、培养机制,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实施上,了解前沿教育理论的机会不多,教学效果与预期存在显著落差。

(三)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形势严峻

调查显示,当下部分学校的青年教师具备丰富科研经验,对科研工作十分热衷,但实际经验积累不足,缺乏基本实践认知,几乎从零开始。另外,一些教师对科研产生了严重依赖,加之许多学校的职称评定科研方向倾斜,参与科研工作的教师可以因此获得丰厚的资金支持,受以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将日常工作重心集中于科研方面,并未对教学任务给予持续关注。

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培训模式探究

(一)远程式培训

简言之,就是借助网络渠道完成自主学习。一些学校教师培训存在着资金、精力、重视度不够等各类问题,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为教师培训提供更多路径选择,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自主培训,学校可以释放网络优势,建立异地学习体系,通过网络实现不同学校教师的沟通及思想碰撞,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碎片化、自主性的学习。

(二)问题式培训

问题式培训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培训方式,在培训期间要结合在实践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筛选、归纳,再由培训老师创设问题,督促受教育者以主题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在探究分析后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创造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在过去有这样一个案例,培训的主题是“如何构建高效课堂”,课上培训老师一开始就向参训教师提出问题:请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什么才是高效课堂?期间,参训教师踊跃发言,保持对学习的强烈兴趣与欲望,接着培训老师组织参与学员学习理论、听取讲座、尝试分组合作探究,在摸索后使问题得以解决。按照以上方式展开培训,不但可以培养教师学员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帮助他们多角度解决在后续教育中遇到的新问题,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三)课题式培训

这是以课题为载体、以研究课题为中心的一种培训方式,研究课题就是培训的全流程,期间培训师可以将已经申报的课题细化成若干个子课题,按照分工合作的方式,由不同教师承担一些探讨任务。再组织教师学理论、听讲座、查信息,把教育科研与培训紧密衔接在一起,以课题研究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素养的发展,实现全体教师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

(四)送培式培训

送培式培训指的是在本学校或者本地区,通过一轮或多轮筛选,将较为优秀的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组成团队送上门培训。送培式培训往往是以集中、封闭式的培训为主,在过去我国多省份、多城市纷纷以高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突破口,以现场教学为途径,通过研讨课、名师示范、专家讲坛等方式组织培训,引导学员深入真实情境,不断反思、总结、优化教育的方法,持续提高教学水平,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五)合作式培训

为了共同完成学习目标或任务,培训者与受训者间所进行的彼此互动、商量着完成任务的培训方法被称为合作式培训法,它与上文所说的小组合作方式有相似之处。在培训期间,培训者要合理利用预设教材、实践中有利于合作的各类因素为参考科学严谨地设定计划,并在备课中详实体现出来,积极组织、实施各项活动,做好后续的点评工作。如在“山东省特级教师国家级培训活动”中涉及的“高效与有效教学”模块就组织学员进行合作学习。具体的做法是培训者设定问题,将学员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选出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要求组员展开组内的探讨、共享观点,而培训导师则动态观察、结合小组讨论的结果做出适当完善和补充,最终由每个小组长进行汇报。为避免培训过程拖沓、培训成效低下,现场限制每组发言时间为三分钟,发言务求做到语言精炼、针对性强、创新性强。另外,在小组长结束发言后,教师和其他成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额外补充或者点评,最后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按照上述方式开展培训,可以充分释放受训者投入学习的最大热情,同时由于各个小组都是按照科学方式进行划分的,所以既能体现温情与友情,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展现热情和矛盾点,在全体受训者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全员进步。

(六)解剖式培训

解剖式培训的核心在于让培训走出学术报告厅、走出讲台,真正深入到一线中去,在解剖式培训中,应该以真实的课堂教学为脚本,彰显鲜活的案例,由受训者做好现场的剖析,确保大家都可以在行动中学习、深度思考,最终实现不断提升。比如说在举办“中小学教研培训”活动时,除了要安排专家讲座之外,还必须留出大量时间带领学员走到一线,现场观看不同类型的课堂模式,如可以让骨干教师围绕着新课程理念上一节示范公开课,展示自己在课堂组织方面的技巧,由其他学员观摩;也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完成说课活动,进一步开阔学员的教学思路。在结束观摩后,还要组织所有受训者参与评课、议课,就公开课现场出反应来的各类问题提出大胆质疑,结合新课程理念发表个人意见。运用上述模式不但有利于教师深化认知、扬长避短、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能引导教师见贤思齐,做到学与练的紧密结合,在经历不断训练后逐步实现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虽然新课改主张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但作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必然会带去直接性影响,所以教育部门及各学校都必须高度重视做好教师的日常培训工作,确保在努力后,教师可以做到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同步提升。上文详细介绍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六大培训方式,希望能为后续优化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更多新思路、新方向。

参考文献:

[1]高士宝,毛树宏,徐杰.校本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J].黑河教育,20184-5.

[2]蔡其燕,李红丽,田衍平,李成仁,陈兴书,肖岚.教学导师培训制度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有效性探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7131-132.

[3]梁燕冰.“三教改革下高职教师混合式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84-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