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初中音乐教学;问题;应用
正文
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音乐教学也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初中时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初中音乐教学中对音乐意识的培养和提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和表演力。为了切实提升初中生的音乐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音乐的学习,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初中音乐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师缺乏美学知识
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关乎音乐作品的审美价值,还涉及到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中的情感表达。然而,由于初中音乐教师的专业培训和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许多教师在美学领域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上存在欠缺。这种知识的匮乏直接影响了他们在教学中对音乐美感的准确传达,以及对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理解力不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家长和教师往往将教育重心转向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导致音乐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学习兴趣也随之减弱。其次,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传统和单一也是导致学生对音乐课不够重视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采用以自我为中心的“说唱”教学模式,课堂内容多为乐理知识的灌输或单一的歌曲教唱,这种单调乏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导致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厌倦感。学校音乐教学设施和条件的限制也是影响学生对音乐课兴趣的重要因素。缺乏多样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使得音乐教学体验受限,无法满足学生对丰富音乐体验的需求。
(三)教师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水平逐渐弱化
在当前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显得相对单一,传统的讲授法和示范法仍然是主流,课堂内容多集中在教唱歌曲上,教学目标往往局限于让学生能够准确演唱课堂上教授的歌曲。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设备,如播放歌曲和伴奏录音,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提供标准化的音乐样本,但却使得学生上课时仅仅是反复听唱和学唱,缺乏对音乐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这种机械的教学方式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反而可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厌倦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和身份差异,以及教师对授课内容的过度关注,也导致了课堂上师生互动的不足。这种情况下,课堂氛围往往显得紧张而不自然,难以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兴趣不高,课堂表现无精打采,教学质量自然难以提升。
二、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模式,重视情境式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在课堂开始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情境式导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尽管不应过度依赖电子设备,但合理运用可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应当基于学生的兴趣点和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具有个性化的情境导入方案,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起点。同时,通过促进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活动,还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和愉悦感。
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祖国颂歌》这一单元为例,例如,教师可以借助音乐游戏等方式,营造趣味化的课堂氛围,比如这单元中的《红旗颂》中,教师充分借助问题串+多媒体教学情景融合的方式,播放现场活动资料,以及辅助资料如红旗诞生的故事等,引发学生对红旗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为后续的课堂探究做好准备。教师还可以导入相关的“赞美祖国风景”类型的歌曲,教师化身“导游”,把课堂教学变成“名胜之旅”,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游客”了解祖国之美,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开阔眼界,开阔思路,使师生关系更加紧
(二)拓展音乐基础知识,使学生深度学习
在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认识到他们在理解和消化乐理知识方面可能存在的挑战。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通过增加趣味性的元素来激发学生对乐理知识的兴趣,使原本复杂难懂的知识点变得更加易于接受,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掌握每节课的核心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反应,对于那些学生感到困惑的部分,应及时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反馈,以此推动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的《茉莉花》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唱之前,先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的曲种归属及其文化背景。接着,教师可以详细阐述民歌的定义,并简要介绍民歌的不同类别。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风格的民歌,与学生进行互动,让他们尝试识别不同民歌的类型,并指导他们学习演唱这些歌曲,以此来保持学生的专注力。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创新教学的能力,避免单一的教学模式,而是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音乐课程充满期待,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更有效地吸收和内化教师传授的知识,丰富他们的音乐知识库。
(三)开展合作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初中生普遍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许多任务。因此,作为初中音乐教师,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这种观念,同时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确保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还能有效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摇篮曲》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合理分组,并为每个小组安排适宜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需要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将任务分配给小组成员,并在小组合作下完成任务。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歌曲中表达了创作者何样的情感,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呢?”通过确立这样的学习内容,小组长可以根据组中成员的数量及每个人的优势,对任务进行有效分配。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总结出歌曲创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还能够充分掌握歌曲的节奏。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音调、节奏,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也保证了合作的有效性。
(四)开展多彩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为了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让学生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是《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表达意识,从而丰富他们的音乐视野。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通过各种音乐活动激发学生的音乐表达意识。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汶川地震”的画面和歌曲旋律,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小声哼唱,并介绍歌曲的背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尝试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并通过表扬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最后,教师总结爱的主题,让学生在《我们同属一个世界》的歌声中结束课程。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仅落实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唤醒了他们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了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结语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的不断加深,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在初中阶段更是注重对他们的全面培养,音乐教学更是倍加重视的,在小学教育中渗透深入声乐教学,在教学中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进行教授过程中,要讲究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全面。所以,教师音乐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要针对学生的音乐教学做出好的受课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善东,王磊.提升中学生音乐教学效率的策略研究[J].民族音乐,2021(2):3.
[2]田建洪.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策略研究[J].2020.
[3]范晓光.浅议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数码设计,2020,9(19):1.
[4]郝敏.初中音乐课堂上"带动唱"教学策略探究[J].读写算,2019,000(017):121.
作者简介:杨武生 1988.10.05 男 宁夏海原 汉 本科 一级 研究方向:初中音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