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李越

德州市第十中学萱蕙校区小学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孩子们而言,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未来读写能力发展的土壤。它培养了学生汲取信息和表达见解的关键技能,而习作便是此过程中的一把尺子,衡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深浅。正因为如此,单元习作教学已经位居教育前沿,不断地受到教研工作者的密切关注。提高单元习作的教学效率,无疑等同于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再攀一座新高峰。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展开详细分析,探讨具体的优化途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正文


前言:细究小学语文的教与学,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密切关联渐入佳境。具体来看,广泛涉猎的学生在抒写心得时往往更为得心应手,这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阅读教学的加强,直接催化着学生的习作水平。因此,将提升阅读教学质量作为提高习作教学效率的一个关键手段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止如此,将课文中的表达技巧与写作方法融入习作训练中,同样是提高写作技巧的有利策略。这种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文本的内涵,还能激发其在写作时的创造力。

 

一、在小学语文中开展作文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培养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小学阶段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至关重要的,作文单元的设置对此大有裨益。系统性的写作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还能使他们在组织语言、选择词汇、构建句式等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此外,作文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思考方式的培养,它能够促进孩子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譬如,通过编织故事,他们学会如何把零散的信息串联成线索清晰的叙述;通过议论文的写作,他们需要学会如何组织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1]

增进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

作文单元的开展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做综合性的应用。从语言规则到写作技巧,从文学作品的赏析到语言文字的历史文化背景,所有知识都可以在写作中得到贯通与运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得不回顾和重现在阅读、听说和语文练习中所掌握的知识,形成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良性循环。比方说,为了写出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头,他们可能需要回忆起之前学过的经典古诗文中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自己作文的文采。

提升情感交流和社会认同感

相对于其他学习科目,语文作文对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建立社会认同感有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把自己的经历、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这种自我表达是建立信心和自尊的关键。在分享自己的作文时,孩子们还会获得来自同伴和老师的反馈,这不仅能起到互助学习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说,通过描写家庭、学校或者社区的故事,作文单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表达对身边人和环境的感悟和态度,从而促进其对社会的理解和融入[2]

二、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师对习作单元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教师对于习作单元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一些教师可能将习作视为课程的附属部分,而非核心内容,导致在教学计划和时间分配上没有给予充分重视。这种忽视不仅影响了习作教学的质量,也会间接传递给学生一个错误的信息:作文并非学习语文的关键部分。

(二)学生对习作学习热情不高

    学生本身对习作的学习热情并不高涨。由于语文习作任务通常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思考,且成果不如理科学科那么直观,学生很容易对其产生畏难情绪。另一方面,习作的学习效果往往难以立即展现,这也削减了学生持之以恒练习习作的动力,他们可能更愿意花时间在其他看上去更有成就感的领域。

(三)习作单元教学资源不足

     在习作单元的教学资源上也显得匮乏。这些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习作范文、写作指导书籍、线上互动平台等。当前的教育环境常常缺少充足的教学素材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资源的缺乏也限制了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发挥创造性与个性化的教学策略。

(四)习作单元评价体系未完善

     缺少一个科学且完善的习作单元评价体系同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的评价体系可能过于侧重于作文的表面结构和语言规范,忽视了内容的原创性和思维的深度。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应当能够全面地评估学生的习作水平,包括对作文内容、结构、语言、创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实现持续进步。

、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思考

(一)有效开展单元备课

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便是事前的充分准备。通过集体备课,教师能够整合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得备课工作不再是孤立的劳动,而是一场智慧的碰撞与融合。团队协作中,老师们的思维得到互相激发与淬炼,各自的教学理念也随之得到丰富和提升。

拿习作设计来说,集体备课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多角度审视和讨论的平台。以《请你帮个忙》这个课题为例,教师们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创作欲望;同时亦可能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灵活运用语言表达个人的想法与感受。在集体备课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们可以相互分享自身的教学经验,借鉴同伴的优秀点子,从而设计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更具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习作任务[3]

对于《我的奇思妙想》习作练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大胆想象,突破常规。设计一系列创意激发的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们将被引导进入一个假想的世界:如果人类能够飞翔,我们的社会将会有何变化?如果时间旅行是可能的,你最想去见证哪个历史时刻?他们将想象自己是设计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交通工具;是科学家,研发出一种可以改变世界的发明;又或者是一个作家,在一个奇幻的世界里编织故事。

通过开放与分享的氛围,教师们能够从常规的教学模式中跳脱出来,勇于尝试新的策略和方法。这样的协作不孤立于业界的当前趋势,更是基于对教育本质深刻认知的实践。在集体力量的推动下,课堂教学得以从多维度发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教师的教育技巧得到有效更新。

 (二)创新单元教学方式,增强趣味性

在传统的单元教学模式中,构成要素通常包括单元导入、精心挑选的课文、课文快速阅读、口语交流、写作训练以及语文知识拓展等环节。教师在课堂上依据这一模式,循序渐进地从课文分析过渡到口语实践,最后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尽管写作练习只是单元教学众多活动中的一环,但其设计理念却致力于贯彻整个单元的核心主题。由于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占据中心地位,其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走出常规教学的框架,采用创新的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升其写作能力。这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掌握多元化教育方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体会和掌握写作的艺术[4]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旨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在精选课文的学习中,教师们可以运用创新的方法,如通过阅读来促进口语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称之为“阅读-交流-创作”模式。学生在深入阅读文本的同时,被鼓励讨论所读的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从中挑选素材进行写作练习。这种教学法不仅促使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同步增长,还能够巧妙地融入游戏化的元素,以提升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以《一起做游戏》的习作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阅读后活动,如角色扮演、团队对话和创意写作。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领略文本内涵,还能在实践中锻炼语言表达与文本创作的实际技巧。此外,将阅读材料中的场景转换成班级内的小游戏,既能增进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亲身体验文本中的情境,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5]

(三)整合单元教育资源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扮演着知识传授者与能力培养者的角色。在习作教学环节,更是需要老师精心规划、细致引导。而单元教学是一个涵盖内容广泛、层次分明且相互关联的教学组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思维能力。要有效地进行单元教学,教师必须善于利用和整合单元内的各类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益。

以习作单元《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为例,教学目标不仅在于指导学生完成一篇描述实验过程的作文,更在于锻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初步方法。在这类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自然科学课上设计简单的实验,比如种植豆芽、观察日影变化等,然后通过语文课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验过程规范地转化为文字描述。此外,教师可引入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验精神,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当进行到习作单元《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时,教材的教育资源能提供丰富的人物素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挖掘那些具有独特品质和生活故事的人。授课时,可以带学生们讨论家人、老师、同学甚至社区里的人们,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人物特色,鼓励学生进行采访、写作,乃至于用他们的笔尖绘出邻里间真挚的人际关系与美好的人性光辉。

至于习作单元《国宝大熊猫》,则更多地涉及到国学教育与环保教育。大熊猫作为国宝,不仅是动物本身的形象问题,还蕴含了中华民族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认知和情感情绪。在教学该单元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大熊猫的习性与特点,分享它们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以结合环保话题,讨论保护濒危动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与此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表达他们对大熊猫的喜爱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关心。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细心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确保单元教育资源得到高效利用。通过逐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创造性写作,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表达与写作的技巧。此外,在单元习作中,教师可以设置集体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课堂的互动性,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中受益。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四)开展多元化习作单元评价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过往写作能力的一次系统梳理,同时也对其未来的创作方向产生关键性的影响。教师不仅是作品的审阅者,更是孩子们文学之梦的引路人。一份份作文,记录了学生们的成长轨迹,这些文字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生活的思考和内心深处的感悟。对于教师而言,评价学生的作文绝不只是一次简单的过往能力总结,更是一次承载教师期待与学生梦想的交汇。教师的每一句评语,每一次点评,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今后文学创作路径的关键一笔。评价,成为了一种艺术,一种倾听心灵、启迪智慧的艺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审阅每一篇作文时,应肩负起更多责任。他们既要像微风拂过湖面般轻柔地指出学生的创作亮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要如同细雨滋润干土般细致地揭示作文中的不足,引导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逐步前行。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二十年后的家乡》习作练习时,无疑是在挑战他们对未来的想象力和对社会变迁的敏感度。这不仅仅是一次写作练习,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的深刻对话。学生通过文字,将心中对故土的眷恋、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铺展开来。而教师的评价要像照进深林的光束,照亮学生内心的小径,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表达的力量,发现文言之美,也寻找提升自我的路径。

    在这样多维度、深层次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评价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它既是回望道路上的足迹,也是照亮前方道路的灯塔。作文,就成了连接学生与教师、现在与将来的桥梁,而教师的评价成为了沟通的信使,引导着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航行,探寻更加广阔的天地。

结语:总之,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其文学积累,是提高习作效能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巧妙地将阅读素材转化为写作灵感,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整体发展。这样一种相辅相成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享受阅读的魅力同时,也能在书写中展现个性,让语文学习成为一场既有趣又充满启迪的旅程。

参考文献:

[1]罗芳.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逆向设计”的应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学术刊),2023,(12):78-80.

[2]夏云飞.统整视野下习作单元教学的实践探索——以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西藏教育,2023,(11):34-38.

[3]赖小风.深度学习视角下的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以《小小“动物园”》主题习作为例[J].江西教育,2023,(43):45-47.

[4]付静莲,赵栓柱,国微.小说单元教学的构建与实施——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05):110-112.

[5]郭伟.以读促写在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中的运用——以五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例[J].文科爱好者,2023,(05):128-13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