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刘德云

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中心学校

摘要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正式实施,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教育的有效衔接成为关键议题。本文通过分析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内在联系与差异,提出实现有效衔接的策略。从知识深度、思维方式、逻辑关系及数学工具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旨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情境创设、探究深化、思维训练等方法,构建初高中物理学习的“桥梁”,确保学生在认知与能力上顺利进阶。


关键词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初高衔接;知识深度;思维训练

正文


1 初高衔接的背景与意义

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日益凸显。基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对比分析,初中与高中物理课程在知识框架、核心素养及实验学科性上保持一致性,但难度深度、思维方式及数学工具应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台阶”现象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普遍感到学习困难,影响了其物理学习的连续性和成效。因此,科学认识初高中物理的联系与差异,探索有效衔接策略,对提升学生物理学习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 初高物理的联系与分析

2.1 核心素养的一致性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均强调了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内涵:“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与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为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供了理论基础。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为高中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高中学习则是对初中知识的深化与拓展。

2.2 知识框架的连贯性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围绕“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实验探究”及“跨学科实践”五个一级主题展开,与高中物理课程主题设计具有高度的对应性。例如,初中物理中的“声现象”与高中物理中的“机械波”相衔接,“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则为高中“光的折射与全反射”打下基础。这种知识框架的连贯性为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接提供了可能。

2.3 实验学科的实践性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初高中物理教学均强调实验的重要性。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基础实验,如“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这些实验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物理现象观察与操作体验。而高中物理实验则更加注重定量分析与逻辑推理,如“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等。通过实验的衔接,学生可以逐步提升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

3 初高差异的表现与分析

3.1 物理概念的理解深度差异

初中物理概念的理解相对浅层,多停留在“认识”和“掌握”层面。例如,在力学部分,初中主要学习单力或多力的受力图示,较少涉及多力运算及非共线力平衡问题。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深入理解矢量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如力的合成与分解、整体法与隔离法的应用等。这种深度差异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需加强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

3.2 知识呈现的思维方式差异

初中物理知识往往通过具象的实例和生动的实验展现直观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而高中物理则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抽象思维加工。例如,在光学部分,初中通过激光直射、平面镜反射等现象直观呈现知识;而高中则需对光的全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进行复杂的分析与归纳。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3 问题推导的逻辑关系差异

初中课程的设问方式多为单因素归因的逻辑关系,而高中课程则多为多因素复杂逻辑关系的归因。高中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从具体物理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分析过程特点、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计算。这种逻辑关系的变化要求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需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与提升。

3.4 数学工具的高阶低阶差异

初中物理问题的解决对数学工具的要求较低,主要使用计算、代数和低层次函数等方法。而高中物理则要求学生具备高阶数学工具的应用能力,如代数、函数、三角函数、向量运算及极值求解等。这种数学工具应用的差异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后需加强数学基础与物理学科的融合训练。

4 有效衔接的思考与建议

4.1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情境的分析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情境的分析。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在“运动与力”章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从而自然过渡到高中“匀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学习。同时,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物理情境,如汽车刹车、篮球投篮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物理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增强学生的物理直觉和问题解决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如虚拟实验室、动画模拟等,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4.2 强化探究的深化与方法的拓宽

为了提升学生探究能力,教师应在初中阶段就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实验设计能力。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实验,不仅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学会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进入高中后,教师应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探究视野,如引导学生设计并实施“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等更为复杂的实验。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多种实验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等,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提升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

数形结合是物理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在初中阶段,教师应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和图形分析,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例如,在“压强”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绘制压力与受力面积的关系图,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进入高中后,随着物理问题的复杂化,教师应更加注重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通过设计包含多个物理量、多个公式的综合问题,如“电磁感应”中的感应电流计算,训练学生将物理情境转化为数学表达式,并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辅助解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计算机辅助工具,如MATLABPython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绘制,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计算能力。

4.4 加强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

在初高中物理衔接中,跨学科整合与实践应用同样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将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如化学、生物、地理等,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增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结合地理学科,研究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气候的影响,涉及力学、能量转化等多个物理概念;或者与生物学科结合,探究生物体内能量转换机制,涉及生物化学与能量守恒定律。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制作、社会实践等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制作简易太阳能小车、参与环保科技项目等,从而在实践中深化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5 结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初高中物理学科知识内在联系与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有效衔接的具体策略。通过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情境的分析、强化探究的深化与方法的拓宽、提升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等措施,旨在帮助学生平稳过渡初高中物理学习的“断层”期,提升其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认知与能力上顺利进阶,也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廖洪钟,段才盛.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初高中物理教学有效衔接研究[J].中学物理,2024,42(06):16-19.

[2]孙泉元.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探究[J].学周刊,2023,(32):151-153.

[3]张超.新课标背景下初高中物理学科知识的有效衔接[J].中学物理,2023,41(04):19-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