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初中语文学习方式,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构建高效课堂的需求日益凸显,合作学习作为一股强劲的驱动力,正深刻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一线的耕耘者,我们深知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更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促进深度学习与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索并实践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明确的角色分工、以及适时的引导与反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在互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共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责任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体做法如下:
一、树立合作意识,适时运用合作小组,有的放矢提升学习效果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针对《红星照耀中国》与《昆明的雨》这类经典篇目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且灵活多变。对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长篇纪实作品,通过人物分组阅读的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还能深入挖掘每个人物的精神内涵和革命历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不仅能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直观展现人物关系网,还能通过整理革命经历、主要事件,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而红色人物书签的制作,更是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
转向《昆明的雨》的教学,小组合作则更多地体现在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挖掘上。汪曾祺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将昆明的雨景、人情、风味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幅温馨而美好的画面。在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氛围美、景物美和人物美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应聚焦于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深处,引发共鸣的议题上。比如,探讨汪曾祺如何在平淡中见真章,将日常琐事赋予诗意,这种高超的写作技巧如何影响并启发学生的写作实践。
在小组合作前,教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汪曾祺的生平、创作背景及其在昆明的生活片段,为课堂上的深入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文本,如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结构布局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最终,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昆明的雨》中的“美”与“情”,还能将这种审美体验和写作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适当安排小组分工,各骋所长促使小组合作指向深度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可按照学生成绩、特长、性别、性格、爱好等因素分组,每组4—6人为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以《梦回繁华》为例,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整堂课以学生分小组自学为主,具体分工如下: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圈出与“繁华”有关的词语,说说你发现了哪些“繁华”?此项任务很考验学生的细致阅读能力,任务可以由语文学习能力较弱,但读书比较仔细的学生完成。
2.跳读课文,把握说明文特征:画出文中每一段的中心句,将其组合成一篇两三百字的小短文,精要概述《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中呈现的主要内容。任务可以由语文学习能力一般,但具备概括和提炼能力的学生完成。
3.品读语言,在字里行间寻找文字之美:(1)课文第四段多用四字短语,请圈出并体会其妙处。(2)将第四段文字改写为四字句形式,或长短句形式,品其韵味。这个环节难度增大,对于学生改写能力要求较高,任务可以由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
4.探究说明方法。这个任务可以由听课认真,已熟练掌握说明文知识的学生完成。
5.明确文章主旨:宋徽宗最终还是辜负了张择端的善意,在一次次梦回繁华中,又悟到了什么?这个任务可以由爱阅读、有思想见地的学生完成。
这堂课既有合作学习,又有汇报展示,让课堂由师生单一对话转向师生多元对话,真正让小组合作走向深度学习。
三、设置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让语文学习走向深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情境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卖炭翁》和《安塞腰鼓》两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及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极影响。
(一)《卖炭翁》教学案例的深度剖析
在《卖炭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情境性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穿越时空,化身为卖炭翁本人,亲身体验那份艰辛与无奈。这种教学策略首先打破了传统讲授式教学的界限,让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积极参与文本意义的建构。
当教师提出“假如你是卖炭翁,你当时会怎么做?你甘心被剥削吗,你想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时,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他们开始设身处地地思考,结合诗歌中描绘的寒冷天气、卖炭的艰辛以及宫使的蛮横无理,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却都饱含深情。有的学生表示会奋起反抗,捍卫自己的劳动成果;有的则感叹时运不济,但内心仍抱有一丝希望;还有的从社会制度的角度分析,认为改变命运需要更大的社会变革。这些回答不仅展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情感共鸣,更在无形中完成了对诗歌人物性格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深刻探究。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卖炭翁》这首诗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同时,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也激发了学生们对文学作品的热爱,让他们意识到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载体和思想的火花。
(二)《安塞腰鼓》教学案例的拓展思考
而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则通过多媒体手段,将视听结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播放“安塞腰鼓”舞蹈视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初步感受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和独特魅力。随后,教师设置的合作任务——“文中哪些语句再现了视频中的表演?请同学们找一找,读一读。”则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视觉体验转化为语言感知,实现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过渡。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有的则负责朗读和品味这些语句的语言之美与修辞之妙。在激情诵读中,学生们不仅体会到了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还深刻感受到了作者通过文字传达出的对安塞腰鼓文化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相较于教师的直接讲解,更加深入持久,也更容易被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此外,这样的教学活动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们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并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更是他们成为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基石。
总之,无论是《卖炭翁》中的情境性问题设置,还是《安塞腰鼓》中的小组合作探究,都充分展示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模式的巨大潜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训练合作技能,将小组合作引向深度学习
在初中语文的广阔天地里,合作学习不仅是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深化学习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合作技能训练,学生们能够在互动与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不仅解决了学习中的突发问题,更在无形中强化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引领他们迈向深度学习的殿堂。
1学会倾听
倾听,是合作学习的基石。在《马说》一课的合作学习中,教师首先强调的是倾听的艺术。当小组围绕“千里马更重要”与“伯乐更重要”这一辩题展开讨论时,每位成员都被赋予了发言的机会,同时也承担着倾听的责任。这种有序而专注的倾听环境,让学生学会了尊重他人的观点,即使面对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看法,也能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急于反驳,而是先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理解。这种倾听习惯的培养,不仅促进了小组内部的和谐氛围,更为后续的讨论与辩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们在倾听中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了不同视角的价值,从而拓宽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2学会讨论
讨论,是合作学习的灵魂。在《马说》的辩论准备阶段,教师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初步观点。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基于文本内容和个人理解,提出有见地的看法。随后,小组成员围绕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通过“慎思、明辨和磨合”,逐渐达成共识。在讨论中,学生们学会了如何提出疑问、如何提供证据、如何反驳对方观点,这些技能不仅提升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特别是当抽到“伯乐更重要”观点的小组,通过拓宽“伯乐”的定义,将中考、高考等选拔性考试纳入其中,展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这种讨论过程,让学生们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成长,也让语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学会表达
表达,是合作学习的最终呈现。在《马说》的辩论赛中,学生们不仅要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还需要具备清晰、有力的表达能力。教师通过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他们筛选重点、提炼观点、清晰表述,使他们的发言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语文功底,更在表达中锻炼了自信心和应变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最精炼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如何在面对质疑时,保持冷静,有理有据地进行反驳。这种表达能力的提升,不仅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脱颖而出,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通过训练合作技能,初中语文学习得以真正走向深入。倾听、讨论、表达三大技能的融合,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在无形中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师应紧跟课改步伐,积极变革学习方式,让合作学习成为语文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表达能力的未来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