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知行合一 践行劳动教育——核心素养下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摘要
关键词
知行合一;劳动教育;核心素养;初中地理;实践探索
正文
引言
劳动实践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经之路,关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纵向推进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基本目标,全面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找准劳动教育元素在地理课堂中的切入点以及突破口,深度挖掘契合学生认知期待的劳动教育元素,在丰富地理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能够在手脑并用中深度理解地理知识,实现活学活用。
一、核心素养下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
首先,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提升学生劳动技能的同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铺路。在紧密融合劳动教育和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主动拉长战线,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精心进行创设地理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自主实践。学生的劳动素养和技能迅速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越来越强,逐步实现了多元发展。
其次,有助于促进劳动教育改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求更加严格,考验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为目标。在紧密融合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得以体现[1]。教师借助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打破课堂和教材的局限,鼓励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迅速提升,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由此不难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劳动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符合新时期劳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推进劳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二、核心素养下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对策
(一)深度剖析教材,有效整合劳动元素
在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需要深度挖掘教材,领悟编者意图,分析课程标准,协调和平衡与教与学的关系,依托教材带领学生学习与地理知识。在融入劳动教育时,教师需要以教材为线索,深挖教材中的劳动元素,积极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劳动元素,高效开展劳动教育活动。首先,在剖析教材时,教师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深度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潜藏的劳动元素,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直观生动地呈现地理教材中的劳动元素,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
比如在讲解农业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站在历史的视角展示我国农业发展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意识到粮食的来之不易,增强学生节约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又如最新版的初中地理教材囊括了交通运输业的相关知识,教师则可以将其与人文地理相结合,强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帮助学生理性客观地分析人地关系。其中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线农民和科研人员的艰苦付出,教师可以顺势融入劳动元素,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二)灵活导入地理史,培养学生劳动精神
地理史与地理学科实践密切相关,包含丰富多元的地理知识,通过对地理史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地理劳动成果。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应灵活导入地理史,带领学生深入感悟地理学家探索地理的精神品质,将劳动精神贯穿于地理课堂的始终,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基础地理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实现劳动教育与地理教学的有效融合[2]。
比如在讲解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地理表面,海洋与陆地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指导学生学习地壳变动的知识,讲解著名学者阿尔弗雷德·维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播放与之相关的记录视频,展示这一学说的提出以及发展过程,用地理史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让学生意识到科研之路的艰辛,深入体会劳动的价值,感受地理学家踏实敢干、坚持不懈的劳动精神,进而主动向地理学家看齐,认真努力地学习地理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为了理想不断奋斗。
(三)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劳动感悟
在纵向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今天,各种创造性的教学对策应运而生,情境教学则是典型代表。情境教学的教学优势比较明显,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的距离,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理解负担。在基于劳动教育推进地理教学改革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期待和学习需求整合利用优质的教育资源,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将劳动元素融入教学情境中,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全面强化学生的劳动感悟。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劳动意识。
比如在讲解与工业相关的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在国民经济中工业的主导作用,了解基础工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具体分布,教师应提前搜集与我国工业发展相关的资料,讲解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者的精彩故事,如“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将图片、视频和音频相结合,引导学生认真观看、深入体会,在身临其境中感受优秀劳动者的劳动精神,意识到我国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民的贡献。在感知劳动情境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越来越强,能够初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四)组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劳动体验
地理的实践性较强,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时,教师应高度关注实践教学,组织开展探究活动、体验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机会,确保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掌握地理学习的核心要领[3]。首先,教师应理性分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要求,避免直接将劳动教育等同于体力劳动,而是以“体劳结合”为起点,高度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实践探究环节,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主分析地理规律、地理理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概念,让学生在体劳并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地理核心知识和地理技能,实现身心融合,自主体验智慧劳动。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视角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地理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自主体验劳动的乐趣,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世界的地形”中的“等高线”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锡纸、陶泥等地理工具和材料,引导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制作等高线教具。在合作分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制作山脊和山谷模型,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掌握简单的劳动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节奏,避免学生天马行空,地理教师应扮演学习顾问的角色,适时适当地点拨学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地理实践活动,留下深刻的劳动学习体验。
(五)讲究融合方法,提升学生劳动能力
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融入方式较为多元,教师应讲究融合方法,稳步提升整体育人质量,实现劳动教育和地理教育的齐头并进,保障最佳的协同育人成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依托地理教学内容灵活渗透劳动教育,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活跃学生的劳动思维。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的农业”时,教师可以将农业劳动教育融入课堂,提升学生的认知高度,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其次,教师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融入劳动教育,跳出课堂和教材,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校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4]。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田,走进农村,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中引导学生辨别农作物种类,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周期,给予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开辟种植基地,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主栽培和管理农作物,拉近学生与农作物的距离。在自主规划、栽培和管理农作物的过程中,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越来越足,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
最后,地理教师可以借助家务劳动带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常见家务劳动中的地理原理,逐步提升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确保学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比如日常中的洗衣服与地理知识存在一定的关联,其中龙岩在3~4月份是雨季,雨期较长,空气湿度较大,因此龙岩人民在洗衣服时不仅需要清洗干净,还需要用洗衣机甩干,如果不甩干衣服很有可能因为空气中的湿度大,水分无法蒸干而出现馊臭味。这这种比较常见的劳动项目潜藏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甩干、烘干和自然干的区别,抛出多元问题,如“在今年的3~4月份,龙岩地区的雨量为什么回迅速增加呢?”,“为什么今年雨水多,而去年的相同时期雨水却比较少呢?”,“在缺水时我们该怎么样节约用水呢?”,用多元问题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家务劳动,认真思考地理学科知识,做到知行合一和手脑并用。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视域下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符合大势所趋,对学生的多元发展以及劳动教育改革大有裨益,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初中地理教师应理性分析基本学情和教情,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迫切性和艰巨性,结合学生的课内外学习表现灵活融入劳动教育,稳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和层次,激活学生思维。确保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地理学习技巧,实现深度学习和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 姜永清,张文革,李晴.传承行知思想 践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3(20):23-25.
[2] 张多徽.初中地理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8):47-48.
[3] 利志勤.劳动教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1(22):2.
[4] 张江龙.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地理劳动教育策略分析[J].读天下:综合, 2021(11):0204-0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