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
正文
一、引言
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目标。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逆向思维能力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对于学生突破常规、深化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因此,探讨如何在核心素养下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逆向思维的内涵与特点
(一)逆向思维的定义
逆向思维是指与常规的、传统的思维方向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数学中,它表现为从问题的结论出发,反向推导条件,或者通过逆运算、逆定理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逆向思维的特点
1. 创新性
逆向思维往往能够打破常规思维,超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方法。
2. 灵活性
它可以根据问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地选择逆向思考的角度和方式。
3. 批判性
有助于对已有的数学结论和方法进行反思和质疑,推动数学的发展和创新。
三、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中的重要性
(一)提高解题效率
许多数学问题通过正向思考可能较为复杂,但采用逆向思维往往能够化繁为简,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二)深化知识理解
从正反两个方向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三)培养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四、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局限
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正向思维的训练,忽视了逆向思维的引导和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单一
教学方法较为传统,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学生自身思维定式
学生长期接受的是正向思维训练,形成了思维定式,对逆向思维存在畏难情绪,缺乏主动运用逆向思维的意识。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一)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将其纳入教学目标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
1. 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逆向思维素材,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安排逆向思维训练环节。
2. 参加相关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和教学能力,掌握逆向思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创新教学方法
1. 问题驱动教学法
通过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逆向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时,可以提出“已知方程的两根,如何求方程”的问题,让学生逆向思考根与系数的关系。
2. 对比教学法
将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解题方法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逆向思维的优势。例如,在讲解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时,通过对比两种运算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3. 小组合作学习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包括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 创设情境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自主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外角和,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考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证明外角和的结论。
2. 鼓励质疑
鼓励学生对数学知识和问题提出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当学生对某个数学结论或解题方法产生疑问时,引导学生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
(四)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1. 解题反思
在学生完成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思考是否可以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优化解题过程。
2. 知识总结反思
在章节学习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从正反两个方面梳理知识结构,形成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因式分解”教学
1. 引入:通过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给出式子“(a + b)(a - b)”,让学生计算其结果,得到“a² - b²”。
2. 逆向引导:提出问题“如果已知式子 a² - b²,如何将其转化为(a + b)(a - b)的形式?”
3. 练习巩固:给出一系列式子,让学生进行因式分解,如“x² - 9”“4x² - 25y²”等。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互逆关系,以及在解题过程中如何运用逆向思维。
(二)案例二:“绝对值意义”教学
1. 引入:绝对值的意义中,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即当a<0时,|a|=-a
2. 逆向思考:|a|=-a则a<0吗?不是,而是a≤0。提醒学生注意“临界值”。
3. 探究证明:让学生通过思考、比较等方法探究a的取值范围。
4. 对比总结:对比两种思考的方法,强调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以及在解题时如何避免漏写现象的存在。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过合理的引导和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七、培养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一)循序渐进
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步积累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培养。
(二)适度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引导的度,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又要在关键处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避免过度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鼓励创新
对于学生提出的独特的逆向思维方法和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联系实际
将逆向思维的培养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逆向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八、结论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初中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强化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培养反思习惯等策略,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自身也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数学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文江.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 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22(31)10-12
[2]吴辉集.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J]. 亚太教育,2022(20) 149-151
[3]缪卫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J].启迪与智慧.20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