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表达网络意见,清朗网络生态环境 ——对使用网络言语暴力学生的引导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 案例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重要方式之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不仅是新媒体网络的受众,他们还喜欢积极投入到新媒体网络的发展中,借助网络平台向他人传递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但是,在网络意见表达时,由于缺乏判断力、情绪控制力及信息偏差问题等,容易出现信息扭曲、言语偏激或言语暴力等负面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所以,加强对五年制高职学生思想的引导,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也是新时代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一)案例描述:
中午,盈盈冲进我的办公室大哭了起来,经过疏导了解,得知她作为英语课代表,昨天收作业时与小斌同学发生了不愉快地争吵。晚上,她发了个朋友圈,就这个事情没有指名道姓地抱怨了几句。今天中午,她的好朋友小美把小斌的朋友圈截图给她看,小斌指名道姓的骂她,语言极具侮辱性,还列举了很多不真实的事例,把盈盈说得很不堪。朋友圈下面,还有好多个同学的点赞和评论。盈盈看了十分生气,当时就激动地哭了起来。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言语暴力案例,有些同学为了泄愤或者报复,往往会用自己的主观臆想去发布极端或侮辱性的说法,这种言语暴力容易引起围观,以讹传讹,对当事人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校园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 干预举措
(一)原因分析
通过找两位当事人谈话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处事方式和心理特征等综合分析,确定小斌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有两大共性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
高职学生处在16岁左右的年龄,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形成和发展期,他们没有系统地学过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较为淡薄,对法律知识认知不高,缺乏应有的法律信仰,加之总觉得自己还小,目前还是一名未成年的学生,与法律关系相去甚远,没有养成自觉遵法守法的习惯。在网络上发布不当言论甚至谣言,他们自认为是小事一件,不认为自己已经违法,缺少自觉遵法守法的能力。
2. 处理问题方式单一,网络意见表达中缺乏理性
高职学生思维活跃,容易接收新鲜事物。对学生而言,网络平台的虚拟性、灵活性、即时性和开放性,给了他们一个畅所欲言、展现个性的舞台。但一些学生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抗挫能力,较为脆弱,碰到问题不是直面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是采用网络言语暴力的方式来泄愤,其他看热闹的同学也是“跟风跑”,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出现怂恿、出“坏点子”等非理性行为。
此外,小斌同学性格较为孤僻,没有关系很要好的朋友。父母对其关心也较少,偶尔问问他的学习成绩和物质需求,其他的基本不管不问,他也几乎不和父母讲学校的任何事情。碰到问题后,他没有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倾诉与发泄内心的痛苦和不满,所以借助网络来表达内心。
(二)处理措施
针对小斌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及个人认知情况,老师与他进行了多次沟通交流,指导他做了以下改变:
1.勇于承认错误并道歉,消除影响
通过沟通交流、批评教育,小斌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些后悔,说是在看到盈盈发的朋友圈之后,他情绪有些激动才发的,没有考虑任何后果。事后他删除了朋友圈,并主动道了歉,澄清了事实。
2.看法律案例,观看普法宣传片,写学习心得
他认识到自己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的问题,主动表示他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老师给他推荐了适合观看的普法宣传片、在线课程及书籍,引导他关注身边的法律事件,分析其中的法律问题,并尝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引导他学法、知法、守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3.学会正向表达网络意见
通过谈心谈话,小斌表示以后在网络上发布意见时,将会遵守基本的网络原则,不发布虚假信息,不造谣不传谣,不发表情绪化或者煽动性的言论,实事求是,自觉抵制网络暴力和不良信息的传播,并积极推送正能量文章、视频和图片,展示高职学生青春风采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在小斌个人自主改变的基础上,还需要从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采取以下措施:
1.家庭层面——家校联合
很多家长并非不关心孩子,只是不知道怎么和青春期孩子沟通。因代沟明显,孩子总是不理不睬的,久而久之,很多家长就不沟通了,放之任之,孩子也缺乏了应有的关心和引导,处理问题情绪化或者极端。故老师与小斌的父母进行了多次沟通,指导家长如何关心和与青春期的孩子有效沟通。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家长要积极发挥作用,家校协同育人,共同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理性地处理事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2.学校层面——多管齐下
小斌在网上发布言语暴力的案例在高职院校中并不是个案,也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故学校要重视培养学生正向表达网络意见的能力,清朗网络生态环境。
第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政教育的传统优势和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利用网络平台、移动应用等新媒体技术,整合和共享各类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通过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社交媒体平台,如运营微信、微博、抖音等官媒,定期发布思政教育相关的文章、视频、音频等内容,供学生学习和参考。传递正能量,发挥宣传引领作用,强化时代特征,看学生所看,想学生所想,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整体素质。
第二,提高高职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理性判断能力和处理事情能力。让一些网络暴力典型案例走进课堂,走进班会课,引导学生分析判断,让学生明确网络言论的边界和法律责任,教他们理性处理问题的方法,理性辨析网络信息,拒绝盲目从众心理,从而使网络环境更加健康和安全。
第三,培养高职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案例宣讲、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活动、观看普法电影、参与讨论与交流等,加强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教育,促使学生不断提升法律素养,自觉遵守网络秩序,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提高自控能力。
三、 成效与反思
在这个实例中,双方都从经历中学习到了如何以积极方式表达网络观点的教训,并且通过班级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学生们也得到了必要的指导和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并非一个“无法律”的领域,也不应成为犯罪活动的温床。因此,在社会治理层面,建立网络言论的监管体系是有必要的,应加速推动网络言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清晰界定网络言论的边界及相应的法律责任,以形成健康的网络秩序。此外,应加强舆论监督,加大对网络言论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散布谣言、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处罚。同时,应运用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使网络社会能够形成一种奖励善良、惩罚邪恶、支持正义、驱除邪恶的健康道德动力。
四、展望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加强网络言论的引导和监管、提升网络素养教育、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非常重要。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引导高职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正向表达意见、传递青春正能量,减少网络恶性事件的发生,推进高校思政育人工作的开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