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救助案例及对策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蔡娟

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

摘要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成长阶段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因青少年在此阶段具有身心发育不成熟、自我情绪情感调节能力差、抗压抗挫能力弱等特征,再加之社会的急速发展,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因此当前应充分认识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本文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当前中学心理健康问题,并通过科学评估、家校联动、心理堡垒体系构建、制度建设等方式找到应对之策。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对策

正文


陶行知曾说:“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是尽了教师的天职。”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陪伴,真正的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真正的教育是感同身受的互换,从一心出发,抵达另一心灵深处……

  2019年的11月26日,虽然时已入初冬,但我们清晰的记得那是一个有着暖阳的日子。当天下午2:00,我照例来到办公室整理教学用品,熟悉教材内容和教学课件,准备好上下午第一堂课。当我正全情投入到教学准备中时,我班班长急冲冲地跑到我的办公室,急切对我说:“蔡老师,黄玲不见了!”我顿时从座位上弹了起来,问:“到底怎么了?”班长上气不接下气地说:“黄玲刚刚在教室里与两个女生发生了争吵打架,愤怒地将教室的玻璃窗砸碎了,然后急速地跑出去了,边跑边说她要去自杀!”我的脑袋瞬间懵了,疾步与班长奔跑向教室。来到教室,我看到了碎了一地的带着血迹的玻璃和与她争吵的被吓得手足无措的两个女生,班长说,“有些同学已经跟着出去找她了,剩下的同学守着两个女生。”我虽然当了多年的班主任,但头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时我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拨打保卫科电话,保卫科随即全面查看监控并把好出入门岗,将两个女生安顿好后,我带着所有同学在全校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教学楼、操场、综合楼、实验楼、食堂、旧宿舍,无一落下!孩子似乎在故意躲避我们,正在我们焦头烂额之时,保卫科传来好消息,“通过视频查看,黄玲未出校门,还在学校里。”我们猜测她应该是在故意躲避摄像头,便开始转向没监控的死角,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女厕所旁的一个角落里找到了她,只见她蜷缩在一角,披头散发,不停地抽泣落泪,手上还残留血迹。看到这样的情形,我止不住落泪,一把将孩子拥入怀中,她则放声在我怀里痛哭。

稍作安抚,我们搀扶并陪伴着孩子进入心理室。接下来兵分两路,我联系家长,学校心理老师对黄玲进行初步疏导。学校随即也成立了临时工作小组,初步商议救助对策:第一、全面了解该学生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班级环境,形成书面报告;第二、心理室根据该生情况,进行评估,初步制定出一对一心理救助方案(必要时可联系医院);第三、制定班级应对方案;第四、政教处、保卫科制定防控方案,全面排查各年级各班有心理障碍倾向学生。

第二天,我向学校临时工作小组呈上了一份关于黄玲的基本档案:

个人及家庭情况:黄玲,现年13岁,初一(X)班学生,从小性格开朗,热情大方,活泼好动。7岁时,父母离异,黄玲随母亲生活;9岁时,母亲改嫁,组建新家庭。在新家庭中,继父性情冷漠,母亲变得暴躁,黄玲逐渐形成了畏首畏尾、孤僻少言的性格;10岁时,母亲生下了与她同母异父的弟弟,就这样她在家中似乎成了多余的人;11岁,孩子不堪忍受长期失眠和精神煎熬,选择割腕自杀,因发现及时,被成功救出。事发后,其母将孩子送往重庆进行心理救治,诊断为“中度抑郁”。经过治疗,收效甚微。

事发当天情况:当天中午,孩子们到校后,聚在教室里讨论文艺演出相关事宜,因与两位女生意见不合(之前也有小摩擦),发生争吵,黄玲认为大家在排斥她、孤立她,遂发生打架、砸玻璃、自杀冲动。

父母离异、问题家庭、精神煎熬、长期失眠、自残自杀倾向……将这些关键词串联在一起,不得不让我提高警惕。到底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救助?在我身边是否还有类似的人群需要关注?心理障碍已成低龄化趋势?直觉告诉我,关注当今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迫在眉睫。

接下来,我与临时工作小组的同事们翻阅专业心理书籍、查看相关文献、查阅近些年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报告,会同家庭、班级、心理研究室、政教处、保卫科等制定多位一体心理障碍学生救助对策。

一、科学评估,准确定位。

要对黄玲的心理问题进行准确诊断、科学评估,只有准确定位才能对症下药。我与黄玲父母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劝说她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并请他们再次带着孩子到权威医院进行科学诊断。黄玲的父母听从了我的建议,同时带着孩子到重庆西南医院就诊,经专家诊断为“重度抑郁症”。医生说,青春期的抑郁症如果发现及时处理得当会慢慢好转,但如果没能及时治疗和疏导,会随年龄增长加重病情。

二、家校联动,无缝对接。

专家的诊断与建议为我们开展心理救助提供了依据。我们商议,家校联动、实现无缝对接,要保证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年及分管领导、年级组长每日在不打扰学生正常学习的前提下不定期巡查;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实行日报制;我和其父母密切关注孩子的举动,做好关心关爱,老师送出校门,家长接回家门;引导和鼓励孩子家长参加由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的学习;每天电话沟通在家、在校情况,并形成档案。

三、构建堡垒,团队支持

班级是黄玲学校生活的第一场所,也是最重要的场所,要真正治愈必须发挥团队的力量。事发后,我在班级内成立关爱小分队,铸造班级堡垒,提供团队支持,以聊天、班级活动、课间运动等方式促进黄玲表达与释放。在班上组织了一系列有关亲情、生命、梦想的主题班会,如“幸福在哪里”、“生命如歌”、“我的未来不是梦”等。通过这些活动,增进黄玲及班级同学对生命的认知、对亲情的体验,让他们感悟生命可贵,增强生命意识,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四、学科融合,思政助力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初中思政课《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包含有大量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核心素养内容,包含有大量有利于达成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方法、策略与路径,能引导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我校政教处集中全体思政课教师展开专业研究,促进思政学科教学和心理健康教学的融合,提升思政课的心育功能,增强思政课的心育实效,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其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

五、因势利导,重塑信心

黄玲幼年活波开朗,喜欢唱歌,内心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渴望被关注。当年,学校开设有“三贤核心素养校本特色课程”,其中有一门课程是“合唱艺术”。在我和家长的联合鼓励下,黄玲进入此课程班学习,因表现突出,后被选入校合唱队,成为队伍中的骨干唱将。第二年,我校举行三贤核心素养课程展,黄玲参加了演出,并获得一致好评,这极大增强了黄玲的自信心。初二下期渐渐出现转机,黄玲在心理素质、学习、体育等各方面呈现出向好发展。2022年6月黄玲凭着优良的文化成绩考上了本校高中部。

六、举一反三,完善制度

黄玲的案例给了我深刻的反思。多年来社会对智育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对“立德树人”的丰富内涵缺乏足够的了解。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大,在不缺吃不缺穿的年代,他们却更需要精神引导和心理关爱。这件事情发生以来,我校加紧健全心理教育管理机制,筹建了更加专业的心理室,完善了心理教学及治疗设备,每周开设心理健康课,每班设心理委员,学校建学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加大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排查力度,实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让每一朵青春的花儿都在明媚的阳光下尽情开发。

教育的本源是生命,而生命是有个体差异的,教育之于师者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进行关怀,促进其不断地实现自我构建,并陪同他们享受这一成长过程,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国睿,《学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J].《上海教育》.2021-10-20.

[2]陶黎晴,《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探讨》[J].《好家长》.2020-06-26.

[3]蔡卫枢,《教育之爱,需要去”伪“存”真》[J].《课堂内外》.2021-10-25.

 

课题项目:文章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中小学思政课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SZQ202218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蔡娟(1982~),女,汉族,四川乐山人,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教育管理。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