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检验技术课程融入岗赛证的教学改革探索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盛文旭,崔艳丽

山东省莱阳卫生学校 山东省莱阳市 265200

摘要

本文探讨了病理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岗赛证”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分析目前职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1+X证书考核、技能大赛内容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岗课融合、证课融通、赛课结合的具体思路与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包括根据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实践教学,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融入1+X证书考核标准,搭建校内大赛平台,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等。


关键词

病理检验技术、岗赛证、课程改革、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正文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岗课赛证”融

通的中职检验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项  号:  2023153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能力本位的“岗课赛证”融

通的中职检验专业模块化课程构建与实施研究》,项  号:  2023153

引言:

著名病理学家Karl Lennert曾经说过:“技术是病理学之母”(欧云鹏. 基层病理科技术员之自身评价[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5, 12(5):379-379.刘彤华. 国内诊断病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 34(8):2.)。由此可见病理检验技术在临床病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坚实的病理检验技术是临床病理正确诊断的前提和保证。中职院校在病理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素质。随着我国病理检验技术的发展,病理检验技术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因此,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不断完善。

2017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该《意见》指出,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 深化产教融合 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J]. 中国培训, 2018(2):1.)。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职院校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

目前“岗赛证”三位一体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以“岗课融合、证课融通、赛课结合”为目标,以“岗赛证”融通为课程开发理念,实施岗赛证三位一体融通培养。而本文通过对病理检验技术教学中实施"岗赛证"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不断探索在病理检验技术中融入"岗赛证"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1 "岗赛证"融入病理检验技术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

1.1 学校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不匹配

职业院校存在“为学不足以致用”的难题。传统的、纯理论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市场对技能人才培养需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很难学到新知识、新技术,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学生还没有毕业这些知识与技术基本已经被淘汰,使学生没毕业就先失业。

1.2 “1+X”证书考核考点未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核心任务是1+X证书制度,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现实契机,部分职业教育没有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未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没有参照X证书培训内容、考核方式,更新教学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

1.3 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内容不匹配

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内容与技能大赛的要求不能有效衔接,课程的知识点与大赛内容没有紧密结合在一起,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系统地进行大赛标准的训练,无法建立起长期有效的机制。在日常教学和实训过程中,学生缺乏按照技能大赛标准进行学习和训练的意识和方法,未能将每一堂课视为比赛的准备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在面对实际比赛时,往往会感到陌生和不适应,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技能水平。同时,教学内容的滞后性和不匹配性也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提升,难以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2 "岗赛证"融入病理检验技术课程的思路

2.1 岗课融合

以市场人才需求为依据,课程设计紧密融合岗位要求,重点提升学生技能。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结合岗位实际教学及生源学习能力需求,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展开。将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内容”,确保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大力推行岗位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效果,确保岗课融合课程内容的有效落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实用技能,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2 证课融通

深入分析病理检验技术专业“1+X”证书的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全面融入“证”的元素,制定科学合理的“1+X证书”试点制度架构。将“1+X证书”标准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全面渗透到专业教学和教育中,激发师生学习技能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推动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输送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

2.3 赛课结合

将技能大赛项目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使赛项设计成为课程实训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将赛项评价标准纳入课程考核体系。通过这种方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确保教学内容和实际岗位需求相符,构建起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样的改革不仅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接受到更具挑战性的训练,也提高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推动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3 "岗赛证"融入病理检验技术课程的方案

3.1 以岗位能力为主线,融入“岗”的元素

1)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课程内容。病理检验技术专业应通过广泛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具体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确保课程设置与实际职业需求紧密对接。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详细的工作分析,通过系统化分析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形成具体的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设计要遵循“够用、实用、应用”的原则,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直接上岗的能力,并能够在岗位上立即进行操作。通过课程整合和内容综合,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使学生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熟练应用于实际工作,真正实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满足市场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2)依照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应严格基于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精心设计各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具体而言,应制定详细的岗位实践指导手册和教学评价标准,确保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例如,毕业设计题目应全部来自企业的实际问题,实行真题真做模式,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专项技术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还能深入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大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实践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增强其应对复杂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3)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主体共同实施人才培养。首先,需引进企业的工作标准和规范,明确岗位要求和技能标准,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邀请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企业在实际操作和行业前沿信息方面的优势。通过坚持校企共育的理念,与相关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学校+企业”共同育人平台,使企业在教育过程中不仅提供实践机会,还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具体措施包括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定期举办校企合作研讨会,交流最新行业动态和教学经验。

3.2 对接1+X证书职业技能考核标准,融入“证”的元素

1)归纳病理检验技术专业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职业知识、技能及道德要求,将其全面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通过对证书要求的系统化分析,重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涵盖职业资格证书的各项标准。优化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职业需求,并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上进行统筹规划。深化教学方式和方法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提高教学的实际应用性和有效性。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1+X”培训,提升职业能力。“1+X”证书制度试点和改革的成功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应选派专业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参加各类试点证书的相关培训,确保他们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和知识。通过系统的培训,教师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还能将学习内容和先进理念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推动课程改革。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的行业标准、技术工艺以及教学方法,确保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3)建立1+X证书的校企互认体系。将1+X证书考核标准全面融入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该标准实施1+X证书制度,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考取与行业需求对接的“X”证书。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与企业紧密合作,形成1+X证书的校企互认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与企业共同制定和更新证书考核标准,确保其符合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和行业规范。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在校期间考取的“X”证书能够在就业后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根据证书等级给予相应的职业待遇和岗位安排。此机制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增强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信任,形成校企双赢的局面。同时,定期组织校企交流活动,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证书考核标准和教学内容,确保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

3.3 赛课结合,融入“赛”的元素

1)制订有针对性的、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深入调研相关企业的用人标准,明确病理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基于此信息,重新规划和调整教学课程,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对接。为使课程更具实用性和导向性,应将课程开设时间与各类技能竞赛的时间相衔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竞赛准备。此外,应制定详细的教学大纲和课程目标,确保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技能培养方向。通过这种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竞争力,也为他们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培养方案应保持灵活性,能够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新。

2)搭建校内大赛平台,跨专业组队参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一方面,将综合性较强的大赛进行项目分解,实施“项目式教学”。将竞赛项目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形式考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还能使他们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定期举办校级比赛,通过层层选拔,选出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全国性大赛。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还能在学生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通过跨专业组队参赛,学生可以从不同专业的同学那里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同时,校内比赛和分组竞赛形式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享知识与技能,达到共同进步和提高的效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增强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竞争力。

3)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健全指导教师奖励制度。首先,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加入教学团队,优化教师结构,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全方位指导。这些技术人员将企业中的最新技术和实战经验带入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其次,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能力和行业认知,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在组建教学团队时,应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年轻教师与资深教师组合在一起,使他们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年轻教师带来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资深教师则提供丰富的经验和实践指导,两者相结合,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应建立健全指导教师的奖励制度,将教师的绩效考评与其指导学生的实际效果挂钩,对表现优秀的教师给予奖励和表彰。通过这些措施,确保“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从而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 结语

病理检验技术课程的“课岗对接,课赛融通,课证融合”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的完美融合。这种改革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岗位素养,还能全面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确保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竞争力和适应力。通过“岗课赛证”的全面融合,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紧密对接,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最新的行业标准和实用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推动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也为社会输送了高素质、创新型的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欧云鹏. 基层病理科技术员之自身评价[J].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5, 12(5): 379.

[2] 刘彤华. 国内诊断病理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 34(8): 2.

[3] 王建国. 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 21(3): 15-20.

[4] 李华.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12): 45-49.

[5] 陈晓红. 基于技能大赛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39(6): 56-6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