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路径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黄瑞珍

贵港市港南区八塘街道珊顿小学 5371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探索有效的培养路径。本文主要阐述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以期助力教育教学,提升整体教学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能力;培养路径

正文


引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开展阅读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培养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技巧、营造阅读环境以及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等路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以兴趣为前提,带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

(一)选择方法,激发兴趣

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法[]。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方法。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默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和总结,快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文章大意,精读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型和特点,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对于诗歌和散文,可以采用朗读和快读的方法;对于小说和议论文,可以采用精读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还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春夜喜雨》时,教师可以展示春天的夜晚图片,配上柔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以《西门豹治邺》的阅读教学为例,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讲述相关背景知识来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古代的城市是如何管理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关于古代城市管理的故事。”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故事中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如西门豹、邺城的居民等。学生表演完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故事中的道德和治理问题。例如,讨论西门豹的治理策略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例如,“西门豹是如何解决邺城的问题的?他的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自主选择,提升效率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会为学生指定阅读材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书籍的特点和阅读方法。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年龄段的优秀书籍,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阅读,如在线阅读平台、电子书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地点选择阅读方式。

例如,“快乐读书吧”版块中有一项活动是“读儿童故事”,对该板块的教学,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开头或播放一些与儿童故事相关的动画片段或音频,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接着,教师向学生介绍图书馆或教室图书角中的各类儿童故事书籍,包括童话、寓言、神话、现代儿童文学等。然后,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水平自主选择书籍。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选择书籍的建议,如根据书籍的难易程度、主题、插图等。 在学生选择书籍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故事情节、提出问题、寻找关键词等。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做阅读笔记,记录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学生阅读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可以是口头报告、小组讨论或写读后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还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升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二、尊重个体差异,加强个性化阅读体验

(一)基于认知,发展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好习惯,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情况来探索并构建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来展示夜空的图片或者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的意境,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并感受其中的情感。

(二)协同合作,营造氛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阅读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协同合作,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阅读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阅读目标,即阅读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合作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在合作阅读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阅读和讨论。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和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此外,良好的阅读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需要注重课堂环境的布置和教学方式的创新。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置阅读角,放置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和杂志,让学生随时可以阅读。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故事会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阅读心得和体会,从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合作阅读教学法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兴趣,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6人,确保小组内成员的多样性。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可以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接着,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阅读任务,如理解课文主旨、分析作者观点、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等。小组成员共同阅读课文,可以轮流朗读,或各自默读后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帮助,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难题。当小组阅读完成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通过这样的合作阅读教学,学生不仅能够在小组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和反馈,能够有效地营造出积极、互动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引导自主评价,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一)鼓励表达,彰显个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情感发展。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教师应当注重鼓励学生的积极表达,以彰显学生的个性。例如,在阅读分享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害怕出错或被嘲笑。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观潮》一课的教学中,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潮汐的壮观景象,或者讲述与潮汐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当学生阅读中,教师要提出开放式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回答。例如:“当你读到‘潮水如万马奔腾’时,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创意表达活动,如绘画、写作、戏剧表演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课堂的结尾,教师可以设置“阅读日记”或“思考笔记”,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和心得体会。课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时,不仅关注内容的准确性,也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创造力。通过这些方法,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二)内外结合,培养习惯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课外阅读的指导。例如,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

例如,在《海的女儿》阅读教学中,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或介绍背景知识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预读课文。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将课文分成不同的阅读层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合适的阅读任务。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总结、联系实际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和情节,增强阅读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课下,教师可以成立课外阅读俱乐部,定期组织学生讨论《海的女儿》及其他相关书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阅读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读后感、续写故事、创作诗歌等。通过课内外的结合,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海的女儿》这一课文,还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增强语感,深化阅读精神内涵

(一)诵读品味,增强语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诵读品味和增强学生的阅读语感,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选择有趣的阅读材料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阅读材料,如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同时也可以推荐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诵读指导,包括正确地发音、吐字清晰、流利朗读等方面。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诵读练习。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发音和吐字问题,增强学生的诵读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阅读材料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二)以读代写,读写结合

以读代写,增强学生语感,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文章,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运用技巧以及语言的情感表达方式等,从而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读代写不仅仅是阅读,更重要的是写作[]。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但是要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需要进行写作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写作训练,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日月潭》的教学中,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引导性问题,如:“你们想象中的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认为课文会如何描述日月潭?”等,引导学生进行预读思考。然后,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让学生分段阅读,每读完一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接着,教师选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让学生模仿其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进行口头或书面描述。例如,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对日月潭美景的描写,尝试描述自己家乡的某个景点。在模仿写作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一篇关于日月潭或类似景点的短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写作角度,如游记、故事、诗歌等。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可以是小组内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师通过引导和反馈,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将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增长见识,培养情感,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胜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培养路径[J].炫动漫,2024(2):0136-0137

[2] 方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传奇故事,2024(10):1-2

[3] 姜正治.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24(8):116-11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