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耕地保护利用的有关思考与建议
摘要
关键词
耕地保护;耕地利用;思考与建议
正文
当前,中国耕地保护与利用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又现实的问题,加强耕地保护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多部门协同,多部门协同,才能有效应对当前耕地保护与利用问题,保障中国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探究如何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是当前社会热议话题。
一、耕地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
(一)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是人类生存之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耕地资源却在不断减少,耕地的合理利用能有效地增加粮食生产,降低粮食短缺风险[1]。科学的规划与有效的管理,可以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与持续,为国家与人民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高质量的耕地。而且高产、优质、抗病的作物品种,只有在适宜的土地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所以保护耕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前提,也是未来农业科技进步与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二)维护生态平衡
耕地既是粮食生产的主要载体,又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耕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态环境。耕地保护与科学利用能有效地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肥力、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同时,合理利用耕地还能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实施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模式,可以有效地保护耕地的生态功能,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耕地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耕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是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的关键。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耕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对耕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利用耕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而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耕地又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通过科学规划与有效经营,可以提高耕地利用率,提高农业产出,增强乡村经济竞争力,同时,合理利用耕地,也能推动农村多样化经营,如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等,拓宽农民收入来源,提高农村经济整体水平。对耕地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也可以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村的经济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减缓气候变化效应[2]。合理利用耕地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推行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农业模式,可减少化肥、杀虫剂的使用量,减少农业生产的环境冲击,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同时,合理利用耕地,还可以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等方式,增加碳汇,吸附固定大气CO2,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另外,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也能增强农业生产抵御风险的能力,科学规划与高效经营,可增强作物抗逆能力,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保障粮食安全,维持生态平衡。
二、我国耕地保护与利用现状
(一)耕地资源减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耕地被征用,主要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园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活动消耗了大量的耕地,使其每年都在减少。另外,在工业化过程中,耕地资源被侵占的现象也不容忽视,大型工业项目建设,如工厂、矿山、物流园区等,都会占用大量的耕地[3]。而且,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耕地,随着我国交通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耕地资源日益减少。
(二)土壤质量下降
部分农户盲目追求高产,盲目施用化肥、轻施有机肥,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下降,而且过量施用农药、化肥等也造成土壤污染,且农药残留在土壤中,不仅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而且还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另外,过度耕作及不合理使用农机,也会造成土壤结构疏松,水土流失加剧,水土保持能力下降。
(三)水资源短缺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很多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的干旱问题,因为近年来,我国降水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水资源供给存在不确定性,农业灌溉用水面临严峻挑战。另外,传统的漫灌等灌溉方式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而且造成土壤盐碱化,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农业用水越来越紧张。
(四)耕地撂荒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造成了大量的耕地闲置和浪费,而且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较高,收入较低,加之缺少现代农业技术的支撑,不少农户放弃了农业生产,选择了外出打工或自谋职业[4]。另外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地承包经营权界定不清,也导致农地资源无法有效分配与利用。
三、保护及高效利用耕地的有效措施
(一)实施轮作制度
我国的轮作制起源于古代农业文明,古人已经认识到,同地种植同种作物,会使土壤变劣,所以《齐民要术》中有关于轮作的记载。现代农业科学对这种智慧作了进一步的检验,并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农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在该地区大面积实施了玉米大豆轮作,这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黑土土层深厚,但连作一种作物后,土壤养分被单一地吸收,造成地力下降。而玉米、大豆轮作既可合理利用土壤养分,又可利用大豆的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素含量,降低对化肥的依赖,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5]。稻旱轮作也是南方稻作区普遍采用的一种种植模式,以湖南省为例,水稻收割后,农民常种油菜或小麦,水稻喜湿型,油菜和小麦属于旱作物,这样一种轮作模式,既能有效地利用冬天的闲置土地,又能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稻田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有机质,油菜、小麦等作物种植后,有机质分解释放营养物质,为下一轮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另外油菜根系具有疏松、增透、持水、增肥的作用。在西北旱区,轮作系统也有较好的应用,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重要的马铃薯产区,马铃薯与豆科作物轮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对干旱胁迫具有较强的抗性。豆科作物具有一定的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而马铃薯对水、营养需求较大,与豆科作物轮作可减少单一养分消耗,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肥力,提高马铃薯产量与品质。另外,轮作制对病虫害的防治也有很大的影响,连作一种作物易造成某一种病虫害的累积,而对不同作物进行轮作,则可打破其繁殖扩散的循环。以山东省某苹果园为例,果农在行间套种豆科、绿肥等作物,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肥力,而且对防治病虫害有较好的效果,这种轮作模式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二)推广有机农业
传统农业为追求短期高产,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下降,水体污染,减少化肥的施用,可有效地减轻土壤与水源的污染,因此,应大力推广有机肥,如堆肥、沼液、绿肥等,不仅能为植物提供必需的养分,而且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了减少农药的使用,有机农业提倡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昆虫,使用微生物杀虫剂和诱捕法,如利用赤眼蜂控制水稻虫害、蜱螨捕食蚜虫等,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既环保,又减少了农药残留,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另外,有机农业强调利用轮作、间作和混作等农业技术,提高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减少病虫害发生。另外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保护土壤和水源,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根本,良好的土壤能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分。有机耕作可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如,可采用覆盖农作物保护地表,减少土壤侵蚀;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减轻对土壤的干扰,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另外,有机耕作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有机种植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可减少农产品中残留的有害物质,可增强人们的饮食安全。同时,有机农作注重产品认证与可追溯性,让消费者了解有机农作过程,提升消费者对有机农作的信心。
(三)灌溉技术改进
在灌区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防治土壤盐碱化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在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滴灌是一种利用管道或灌水器直接将水输送到作物根部的技术,可有效降低水分蒸发损失,提高水分利用率。以新疆为代表的滴灌技术在新疆的推广应用,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传统灌溉模式已很难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要。滴灌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它成了新疆农业发展的“救命稻草”。如在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广滴灌技术后,在每亩地节水一半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了棉花单产,既节约了水资源,又缓解了盐碱化。喷灌是一种利用压力向农作物喷洒水的技术,其原理与自然降雨相似,能给农作物提供均匀的水分,内蒙古草原区是推广喷灌技术的成功范例。草原地区地形平坦,适宜大面积的喷灌技术应用,采用喷灌技术,有效地保证了草地牧草的正常生长,明显地提高了草地生产力。另外,在经济作物如果园、茶园及其他经济作物上,采用喷灌技术,可保证作物水分供给,增加经济效益。微灌是一种集微喷、微滴为一体的滴灌技术,它能准确地控制水量,并能适应不同的地形、不同的作物类型。福建省南平市地处山区,地形复杂,传统的灌溉方式很难实现,其灌溉技术在福建省南平市的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采用微灌技术,既节约水资源,又能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同时,微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蔬菜大棚和花卉栽培中,为农业的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防止土地污染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防治土壤污染,必须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及有害物质对土壤的伤害,保障土壤环境健康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业废水通常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化学品,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严重污染耕地。为此,国家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与标准,要求企业严格处理废水,使其达标排放。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为保证企业排污不污染环境,对工业废水排放作了详尽的规定[6]。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通过建立污水处理厂,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与设备,大大降低了废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使农田免受污染。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多种有害气体及重金属颗粒物,若不加以治理,可随大气沉降进入土壤,引起环境污染,因此,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防治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都对工业废气排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措施。工业生产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通常含有大量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如果未经处理就随意堆放,将造成严重的土壤污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与地方政府都在处理固体废弃物方面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等,都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处置进行了详尽的规定,要求企业对其进行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以保证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在实践中,很多企业通过建立有害废物处理设施,引入先进的固废处理技术,可有效地降低固体废弃物对土壤的污染程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耕地保护与利用,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有效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退化,减少资源浪费,维持生态平衡。未来,还应进一步深化耕地保护理论与实践探索,促进多部门合作,构建绿色、健康、可持续的农业生产体系,服务于农业现代化,乡村振兴,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子孙后代有充足的耕地资源,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孟宪清.生态文明背景下耕地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新农民,2024,(10):7-9.
[2]肖英军.新形势下土地利用与耕地保护的优化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9):79-81.
[3]高乐,姚凤桐.生态文明背景下内蒙古耕地保护利用策略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07):18-23.
[4]陈美球,刘桃菊.我国生态耕种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中州学刊,2020,(01):46-51.
[5]刘冬梅.西部地区土地利用规划约束下的用地策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2):141-143+175.
[6]李洪兴,石水莲.辽宁省耕地利用现状及其保护策略[J].国土资源,2010,(06):3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