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文化话语传播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汪良平

商丘工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

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承载历史记忆、传承民族精神和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运用中国话语传播与叙事方式,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更好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传统彰显中华文明的文化魅力,培养崇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追求社会公益、尊重他人差异的价值观念,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文化;内饰逻辑;传播媒介

正文


语言和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瑰宝,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对于中国来说至关重要,而语言文化的传播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语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的内生逻辑

(一)从语言文化传播中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语言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通过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教育和培养,具有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形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认知和身份认同。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运用话语传播展现中华语言文化的风采,发挥其“以文化人”的功效,全面向世界表达不同文明体系之间语言文化交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运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有效避免区域语言文化的“偏狭与排外倾向”,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增强多元社会的凝聚力,探寻中华民族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搭建不同文化交流的桥梁。通过中华文明的语言文化与不同语言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精神、亲情观念、孝道理念等,引导公民遵守法律、尊重他人、建设和谐社会,形成共同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规范。同时,在交流过程中保护和发展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展现中西文化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西方文化更多展现的哲学思考,而中华文化更多表现的是其包容和谐的一体化理念,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能够了解、认同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挥语言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精神源泉,以此凝聚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在新时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有利条件

中国的发展成就不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认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经济发展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利益“寓于内在的精神世界”[1]。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人们更易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学习和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成为可能。同时,科技进步也为文化传承、研究和保护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手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不同行业、群体对于语言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就推动了语言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加频繁和广泛的国际交往,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更多机遇。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交流,中国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经济发展也为文化产业的兴起提供了机遇,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更好改变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有效推进经济由不平衡逐步转向平衡的发展战略[2]。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交流,中国的语言、文化和价值观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法治建设为民族关系的和谐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坚持以法治为基础,推进语言文化建设,旨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造。法治是一个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保障人民权益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设,可以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增强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

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律体系日益完善,确保了各民族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权益。这为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法律体系[3]。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护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权益,禁止侵犯和歧视任何语言文化,保障各个语言文化的平等和自由发展。加强教育系统中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和认同感。倡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在共同体中相互交流和融合,推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各种语言文化的和谐共生,有效形成融洽的文化共同体和精神家园。积极参与国际语言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推动中华民族语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新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法治保障等方面。这些条件的提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然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各种挑战,需要我们积极应对,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语言文化话语传播媒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它是一个积极的价值观,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目标、共同价值和共同利益。在现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语言文化传播路径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语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文化基础,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化传统,这种多元性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也为全球民族关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这种理念和实践对于全球民族关系治理具有借鉴意义,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和民族建立和谐、包容的多元社会。通过加强语言沟通和文化传承,我们可以增强中华民族成员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形成一个团结、和谐的共同体。

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中华民族拥有众多的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然而,汉语被广泛使用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语言的象征,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独特性。无论是在家庭生活还是社交场合,通过使用汉语交流可以促进民族间的交流和和谐。同时,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弘扬。语言文化成为每个中华民族成员心灵的纽带,凝聚着国家的向心力。

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标志。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语言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往往与汉语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有超过十亿人口使用汉语,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得以传播和扩大。而对于每个中华民族成员来说,通过使用汉语和弘扬中华文化,可以进一步体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语言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表达方式。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秩序、尊重和礼仪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得以体现,通过语言的运用表达出来。比如,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常会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和尊称词语以示对他人的尊重;在家庭教育中,孝道即使至今仍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都离不开语言文化的支撑。

(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媒体与传媒领域的传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媒体与传媒领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媒体与传媒领域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核心地位,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责任。这种家庭观念延伸到社会层面,体现出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追求。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也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引下形成,注重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强调团结、互助和奉献精神。

媒体与传媒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媒体与传媒应该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精神内涵,传播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文化,激励人们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媒体与传媒应该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工作。在报道新闻和事件的过程中,媒体与传媒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不歧视任何一个民族,不挑拨离间,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消除民族隔阂,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因此,媒体与传媒应该积极关注这些地区的发展状况和困难,并通过报道和宣传的方式,向全国人民传递这些地区的故事和信息,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确保“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力和影响力”[4],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媒体与传媒应该注重公民教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媒体与传媒应该运用好自身的影响力,向公众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关注国家大事、提高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对民族团结的共识和认同。

(三)加强社会宣传和倡导,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及

中华民族是中国最广大的民族群体,由56个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国家繁荣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和倡导,提高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认知,才能增强人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国家认同感,形成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语言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中华民族的身份标识往往与汉语和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有超过十亿人口使用汉语,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影响力得以传播和扩大。而对于每个中华民族成员来说,通过使用汉语和弘扬中华文化,可以进一步体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加强社会宣传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的有效手段。通过媒体、广告等渠道,向社会传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运用电视、电台和互联网上播放优秀的中华文化内容,举办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论坛和活动,都可以提高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倡导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及的必要手段。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都应当积极倡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和行为准则。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指导性文件,鼓励各级官员带头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意识;社会团体可以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中来。

值得强调的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及需要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时刻保持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尊重民族的多元和统一,珍惜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推进“文化互通性和感染力”[4]。只有通过每个人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及,并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教育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不仅能够传授知识,塑造人才,更能够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多民族共存的伟大民族。而在现代社会,如何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培养共同体意识,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任务。而教育正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教育能够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是人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情感认同的集合。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学生灌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因此,可以通过讲述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和核心价值观。这样,学生就能够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归属感。

教育能够培养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大家庭,而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差异和摩擦。然而,通过教育,可以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在共同的教育环境下接受相同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出共同的价值观。可以强调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互助等传统美德,并将其融入到教育课程中。通过教育可以向学生灌输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就能够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建立起友好、和谐的关系。

教育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社会和谐发展。一个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以及与他人和睦相处。而这些品质正是教育所要培养的。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向学生灌输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就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与他人和睦相处,为中华民族的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育是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培养共同的价值观,以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凝聚中华民族,增强大家庭的凝聚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让他们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者和传承者。

总之,语言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保护、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共同的语言、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中华民族能够更好地凝聚在一起,共同追求中华民族的繁荣和进步。面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挑战,我们需要加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构建一个多元共存、相互尊重的世界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1]李洋.利益共同体视角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成、建设与实践.前沿,2024(01):53.

[2]李亮.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实践.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30.

[3]胡兆义.制度、法治与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维度.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4):34.

[4] 王志.全媒体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3):34-37.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类教指委中文专委会——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2024年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课题批准号:2024JGYB057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课题编号:2023YB0371)、2024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24-ZDJH-413)、商丘工学院2024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编号:2024JGXM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