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衔接有度——试论如何利用家园合作促进幼小衔接
摘要
关键词
家园共育;幼小衔接;幼儿园
正文
前言: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着幼儿接下来的学习和成长,对幼儿的生活和发展也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通过家园合作的条件下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能够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引导,促使幼儿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下一阶段学习和生活的模式,从而加快幼儿融入到下一阶段的环境中,进而让其具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一下如何利用家园合作促进幼小衔接,希望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
一、影响幼小衔接效果的因素
(一)幼儿的思想意识转变较慢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有效地促进思想意识的转变,能够让幼小衔接的内容得到更好的落实,促使幼儿意识到自身需要发生改变。但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工作中,由于幼儿的性格较为天真,其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玩耍中,所能接触到的内容也都是幼儿阶段的内容,导致幼儿对小学阶段内容的认识严重不足,这就使得幼儿思想意识的转变较慢,不仅无法为后续的幼小衔接教育提供有效的支持,长此以往也会让幼儿对幼小衔接内容产生轻视,严重地限制了幼小衔接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幼儿对衔接内容的认识不够深刻
对幼小衔接内容具有深刻的认识,不仅能够让幼儿更好地完成衔接过程,也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和接受小学阶段的内容和环境[1]。但由于幼儿园的环境较为轻松且自由度较高,幼儿在接受幼小衔接教学时难以有效地理解和感受小学阶段的模式,这就使得幼儿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还是以幼儿园阶段的模式来进行,对幼儿园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或幼小衔接活动内容的记忆较浅,难以起到有效的衔接效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会逐渐将这种模式看做成普通的游戏内容,难以真正地进入到幼儿的心中,对幼小衔接的作用极为有限。
(三)幼儿缺少有效的实践机会
针对幼小衔接内容进行有效的实践,能够让幼儿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去感受和认识小学阶段的环境和模式,促使幼儿充分且全面地完成转变[2]。但在实际的幼小衔接实践中,很多幼儿较为调皮,我行我素的现象较为严重,难以配合幼儿园及时完成实践活动,且在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脱离群体、注意力转移等问题,不仅限制了幼儿自身的衔接质量和效果,也会对其他幼儿造成影响,打乱了整体的教学计划,从而难以让幼小衔接的实践活动得到开展和落实。而且,由于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会更多幼儿的连锁反应,导致幼儿错误的认为这是一种互动,从而让幼儿园幼小衔接的工作难以开展起来。
(四)幼儿的学习内容把控不够
幼儿学习内容的转变能够让幼儿有效地了解小学阶段的知识,促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能够快速且高效地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为其奠定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的幼小衔接教学中,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幼儿园教师为幼儿布置的学习内容一般较为简便,适合幼儿阶段的学习,而家长则主张为幼儿制定一些难度较高的知识内容,促使幼儿提前完成小学知识的学习,这就使得幼儿的学习内容跨度较大,不仅难以为幼儿提供有效的衔接帮助,还会造成过度小学化的问题,对幼儿的身心成长十分不利,甚至还会导致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存在抗拒学习的表现,从而难以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
二、家园共育下幼小衔接的开展策略
(一)借助绘本阅读,促进幼儿思想意识上的转变
想要让幼儿思想意识上发生转变,促使幼儿更好地接受衔接内容,就需要让幼儿充分地认识到小学阶段与现在的不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转变意识。而绘本是大多数幼儿较为喜爱的内容,有效地将幼小衔接内容融入到绘本中,能够让幼儿更好地通过绘本来感受小学阶段的不同,从而推动幼儿思想上的转变。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家园共育的方式来运用绘本阅读完成幼小衔接工作,促使幼儿的思想意识在短时间内完成转变。
例如: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小衔接工作内容在网络素材库中选择一些与小学阶段有关的绘本故事,同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故事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变,并在日常的教学中为幼儿进行这些绘本故事的讲解,让幼儿对故事内容以及小学阶段的事物具有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告知幼儿将会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到小学中,促使幼儿对自己接下来的发展有所了解。随后,教师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告知幼小衔接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并推荐幼儿家长自主为幼儿购买一些与小学阶段相关的幼儿读物,促使幼儿在不断的阅读中发现自己与小学生之间的不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其思想意识逐渐发生改变。由此来让幼儿的思想意识向小学阶段发展[3]。
(二)打造衔接环境,推动幼儿生活模式上的转变
让幼儿生活模式上发生转变,能够潜移默化地改变幼儿的行为习惯,促使幼儿按照小学阶段的模式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从而有效地完成幼小衔接工作。而衔接环境的打造能够让幼儿在环境中改变习惯并持续下去,促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从而让幼儿快速地融入到其中。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家园共育模式来为幼儿打造一个适合的衔接环境,让幼儿有效地完成习惯与生活上的转变。
例如: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小衔接要求来对幼儿园的教学模式进行整改,如改变固定座椅顺序、自己上厕所、自己吃饭等内容,让幼儿的生活模式逐渐向小学阶段靠拢。同时,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家长结合幼儿园幼小衔接内容来为幼儿制定家庭生活模式,如指导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独自解决问题,让幼儿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独立能力,促使幼儿在进入小学阶段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生活模式,从而让幼儿在小学阶段中拥有更好的表现。借此,幼儿不仅能够充分地感受小学阶段生活模式的不同,也能够让幼儿的各项能力得到快速提升[4]。
(三)组织实践活动,完成幼儿学习模式上的转变
想要让幼儿充分地完成从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转变,展现幼小衔接工作的效果,不仅需要幼儿充分地改变自身的学习模式,也需要让幼儿将这种模式长期地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幼小衔接工作得到有效落实。而联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幼儿在氛围的推动下快速接受环境的转变,促使幼儿的身心融入到小学阶段的环境中,从而让幼儿的习惯和思想逐渐固定在小学阶段中。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家园共育理念来组织联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在联合实践活动的推动下完成阶段的转变。
例如:幼儿园教师根据家长的时间与幼儿园教学计划来组织一场以幼小衔接为主题的联合实践活动,在联合实践活动中,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小衔接的内容来进行教室的布置,让幼儿园的教室更像小学的教室。随后,在互动中,幼儿园教师让家长与幼儿同桌并以小学的课堂模式来开展活动,如举手发言、上课不说话等,引导幼儿跟随家长与教师的引导来进行学习,促使幼儿在短时间内熟悉小学阶段的课堂环境和模式。最后,幼儿园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求幼儿家长在放学后的家庭教育中营造与小学阶段相似的模式,让幼儿对小学阶段的课堂环境和模式具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促使幼儿更好地完成转变。以此来让幼儿更好地完成转变并接受小学阶段的学习模式和环境[5]。
(四)开展主题活动,落实幼儿学习内容上的转变
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来完成幼小衔接的教学,能够让幼儿在进入小学前了解小学阶段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为幼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而主题活动能够将教学内容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完成学习,不仅能够加快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也能够避免教学内容的过度小学化。为此,教师要充分地借助主题活动将幼小衔接与家园共育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
例如:幼儿园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餐厅”的主题活动,并将一些基础的运算内容融入到游戏活动中。在游戏环节中,教师让部分幼儿扮演顾客,另一部分扮演服务员,由顾客进行点餐,服务员进行结算,顾客再次进行确认,促使幼儿完成计算。随后,教师将主题游戏中的计算题分享给幼儿家长,要求幼儿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与幼儿进行互动,促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且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由此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阶段的知识,并奠定下良好的基础[6]。
结语:综上所述,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等各项能力存在诸多的不足,导致幼小衔接的内容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致使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家园共育的作用下,幼儿能够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共同协作下逐渐接触下一阶段的内容,促使幼儿从思想到实践再到状态上依次发生转变,从而让幼儿在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后能够快速地适应小学阶段的环境和模式,并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而让幼儿更好地面对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华晨璐.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社合作共育的困境与策略 [J]. 读写算, 2024, (15): 101-103.
[2]刘春. 幼小衔接视域下“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J]. 好家长, 2024, (12): 8-9.
[3]吴婷. 基于“儿童友好”理念的幼小衔接家园校共育路径初探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4, 10 (03): 56-59.
[4]张璐. 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共育的困境及有效途径分析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 (05): 48-50.
[5]李靖. 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3, (24): 16-18.
[6]张瑾. 幼小衔接,家园共育——浅谈“幼小衔接”中家园共育的策略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 (34): 87-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