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
摘要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单元教学
正文
引言
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为核心素养目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收集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人口分布、经济发展与文化特色,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因果联系,学会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目前初中地理单元教学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初中地理单元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常常面临与现实生活应用严重脱节的问题,这一现象表现在教学材料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堆砌,而忽视了知识与实际情境的结合,使得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变化关联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述气候变化时,若仅限于解释温室效应原理和全球变暖趋势,而不探讨其对农业生产、海平面上升乃至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现象为何重要,以及自己能如何应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成为提升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1]。
(二)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在传统地理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地理课堂往往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单向流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课堂缺乏互动性和探索性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项目式学习等,使得学生难以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打破教学方法的单一性至关重要。
(三)学生对地理学科认知偏差
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将地理视为边缘学科,与所谓的“主科”相比,学生和家长往往认为地理学习对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的直接贡献较小,这种观念导致学生在地理学习上的动力不足;第二,存在误解,认为地理学习主要是记忆工作,忽视了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科学,其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这种认知偏差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投入,也影响了他们对地理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探索。
二、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策略
(一)课程标准引领下的单元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2]。以“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单元为例,教学设计应围绕“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四个维度展开,旨在让学生不仅掌握中国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更能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培养地理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能力。首先,教师基于“区域认知”目标,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识别和描述中国的主要自然区域,如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利用多媒体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各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特征,构建起清晰的空间概念框架;其次,强化“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区域如长江流域,探讨其水文特征、土壤类型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地形、气候如何影响河流流向、流量,进而影响农业布局和生产模式,理解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升“地理实践力”时,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实地考察或虚拟考察活动,比如模拟考察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让学生需事先收集资料,设计考察路线,实地或在线观察地貌特征、植被覆盖情况,并记录数据。之后,组织讨论会,鼓励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提出防治措施,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渗透“人地协调观”的教育,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项目,开展“我的家乡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主题研究,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自然资源状况,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加深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理解,还促进了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二)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地理“世界的气候”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策略,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应用。首先,教师在气候教学引入环节通过播放全球各地极端气候事件的短视频,如飓风、干旱、洪水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初步表达观点,建立起学习的动机和背景。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组负责研究一种主要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学生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收集信息,制作气候类型特征的PPT或海报,包括气候分布、成因、气候图表分析以及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一次“气候法庭”角色扮演游戏,设定如“热带雨林是否应该开发用于农业”的辩题,学生分别扮演环保人士、农民、政府代表等角色,从自身的角色定义出发,来对热带雨林的气候适不适合开发农业进行辨析。如果适合,可以选取哪些农产品?不适合的气候条件是什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从不同视角审视气候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增强对人地关系复杂性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与价值观的培育。通过这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地理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效。
(三)跨学科整合的地理教学探索
在初中地理“中国的河流与湖泊”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跨学科整合的理念,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如物理、生物、历史和社会学相结合,旨在拓宽学生视野,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3]。首先,关于河流的水文循环和水资源保护,可以与物理学科中的水循环原理相联系,通过实验模拟水的蒸发、凝结、降水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引入物理计算,如蒸发量、降水量的估算,增强学生的量化分析能力。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讨河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时,融入历史和社会学内容,选取黄河、长江为例,分析历史上河流如何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及现代社会中河流对经济、文化、城市布局的影响。通过查阅历史文献、观看纪录片、设计时间轴等活动,让学生在历史的长河中追寻河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教师还可以结合生物学知识,探讨河流生态系统,如河流生物多样性、水体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虚拟实验室体验,采集水样进行水质检测,观察并记录水中生物种类,分析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平衡的干扰及保护措施。在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跨领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过这一系列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单元学习,教师可以发现地理不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地图、分析数据,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审视地球上各个角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理解了不同地区发展中的共性与差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黄剑东.新课标视域下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J].亚太教育,2023,(09):10-12.
[2] 孙兆志.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研究——以“大洲”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01):58-61.
[3] 刘军涛.浅析大单元教学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4,(01):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