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项目式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黄星

重庆师范大学附属科学城中学校 邮编:401331

摘要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广泛被认同,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如何通过项目式教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仍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焦点。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项目设定、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关键环节的深入解析,提出了一套具体的策略。我们发现,恰当设定项目目标,从真实生活中寻找项目主题,把握教学的核心和难点,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建构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及实现教师-role-督导,学生主体地探究学习等策略,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本研究为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提供了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策略和建议,有望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致力新的动力。


关键词

项目式教学; 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生物教学; 教学实施策略; 问题解决能力

正文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可。由于其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因而项目式教学法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如何通过项目式教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仍然有待深入研究和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以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课程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项目设定、教学实施、评价反馈等关键环节的深入解析,试图找出一套具体且有效的教学策略。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教师在实施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提供实践指导,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并且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新的动力。

 

1、项目式教学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1.1 项目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已得到广泛推广,成为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1]。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深度学习,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许多初中生物教师已经将项目式教学融入日常教学计划,结合课程内容,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项目,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项目式教学的实施需要良好的教学设计与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部分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实验室和信息技术设备,便于项目式教学的开展。通过数字化设备和多媒体资源,教师能够更直观地展示生物学概念,学生也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料搜索和数据分析,从而增强学习的体验感和知识的掌握度。学校还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其项目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在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中也存在一些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对项目式教学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操作难度;另一方面,班级规模较大、教学资源不足等客观因素也制约了项目式教学的全面推广。有些学校仍在摸索适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期找到最佳的教学策略。通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和进行教学反思,项目式教学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1.2 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及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它包括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尤其突出,因为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传授基本知识,还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思维能力[2]

科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生物学课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深刻地领悟这些科学概念。第二,项目式教学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设计与执行生物学相关的项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尝试不同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第三,实践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的提升也是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观察,从而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合作精神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3]。在项目式教学中,学生通常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协作,通过分工合作完成复杂的任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培养沟通协调和解决冲突的技巧。

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项目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全面促进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当前的学习,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奠定了坚实基础。

1.3 项目式教学对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的影响和作用

项目式教学在初中生物核心素养培养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问题探究,可以提升他们的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促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关键环节

2.1 项目的设定目标明确主题具体

在项目式教学中,项目的设定是关键的起点,其目标需要明确且主题具体。明确的项目目标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方向,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项目的核心任务和预期成果[4]。项目目标的设定应当紧密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特别是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问题发现、解决能力等核心素养。通过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可以促使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最终达成这些素养的提升。

项目主题的选择尤为重要,优质的项目主题往往来源于真实生活。如选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物现象或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热情。这种以真实生活为背景的项目设计,既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探讨生态系统的项目中,可以选择校内或社区中的真实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际生态数据,既学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理解了生物学知识的现实应用性。

在项目设定时,还应注意项目的任务结构,应具备适当的挑战性,以推动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切实完成项目,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在项目的各个阶段,通过适时的指导、反馈和资源供给,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保持动机[5]。项目的设定还应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项目活动中有所收获,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2 教学实施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的核心和难点的把握

在项目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教学核心与难点的把握至关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还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动态和互动。例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寻找相关的生物资料,利用多媒体工具制作生动的教学课件,或者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通过这些手段,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生物概念,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把握教学的核心和难点方面,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教学的核心在于抓住关键概念和原理,使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生物学科的内在逻辑。例如在教授细胞構造与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测和分析细胞模型,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于教学难点,如实验操作和理论应用,教师需要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克服困难,深刻理解相关理论。

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深化对教学核心和难点的理解,从而在项目式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育目标。

2.3 评价反馈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

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评价反馈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可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多维度评价体系应包含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全面考察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完成后的表现。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项目进行中的参与度、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而终结性评价则侧重于项目成果的质量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应引入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能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学习,而教师的专业评估则为学生提供了权威的指导和反馈。多维度评价体系的应用,还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和分析数据,生成反馈报告,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并帮助学生明确改进方向,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3、项目式教学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3.1 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策略

在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和解决能力的策略中,项目背景和项目目标的明确设定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清晰界定项目的最终目标和预期成果,使学生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能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这为学生的问题发现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为了促进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教师在设计项目时应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问题密切相关的主题。例如,通过选择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实际问题,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问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对问题的多角度分析,以调动学生的高层次认知活动。结合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制定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利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学生可以获取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证据的收集和分析,例如,利用虚拟实验室和在线数据库,可以使学生在没有实际设备的情况下进行复杂实验,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在项目评估反馈环节,建立多维度评价体系,既关注结果,也重视过程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持续性的反馈和阶段性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身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和存在的不足,并在实验和小组讨论过程中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问题解决的综合能力。课程中教师作为督导角色,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这种指导模式有助于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3.2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策略

项目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可促使学生自动形成合作小组,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仅要分工明确,尽职尽责,还需有效沟通与协调,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助与协作有助于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合作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项目设计时应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和自由探索。提供开放性问题和多个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寻求新方法,甚至允许其失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信息技术的合理使用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与尝试的渠道,如通过网络资源搜集资料,利用仿真软件进行实验等,这些工具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敢于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设想,成为项目式教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创新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与激励,对其创造力予以持续培养。这样的策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其合作精神,为其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3 实现教师role督导,学生主体地探究学习的策略

在项目式教学中,教师应发挥督导作用,确保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在设计项目时,教师通过提供清晰的指导和适度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明确目标和任务。教师在项目进程中应注重过程监控,及时提供反馈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项目中主动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结束语

经由本次研究,我们对项目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和设计。总体来说,我们提出了关注项目目标设定、主要从真实生活中选取项目主题、把握好教学的核心和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以及实现学生主体的学习等多个特性,这些都能极大地提升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对于这一套策略的具体实施,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例如项目设定的合理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未来,我们希望可以针对这些局限性和挑战,设计出更完善、更具操作性的项目式教学策略。此外,本研究至多为教师实施初中生物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提供了实践指导,但还有待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如其他科目或者其他教育阶段中进行验证和不断优化。我们期待本研究能对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启示和动力,并推动我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创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黄刚.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初中生物教学[J].小品文选刊:下,2020,(05):0120-0120.

[2]王秋爽.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优化初中生物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1,(01):129-130.

[3]冶富思.初中生物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爱情婚姻家庭:中旬,2020,(05):0015-0017.

[4]孔令艳.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优化初中生物教学[J].新课程,2020,(37):53-53.

[5]和艳芬.初中生物教学初中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讨[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3,(07):0121-01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