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模式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兰永芳 闫福恒

甘肃省卓尼县柳林初级中学 甘肃 卓尼747600

摘要

中学语文的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要能够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运用专业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在教授语文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在发展学生一定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心理健康;中学语文;教学

正文


引言: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心理还处于正在形成与发展的时期,因此,对于其心理健康的教育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全方位推动德育教育的必然要求。本文就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展开研究讨论。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特点

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师生互动”的特点。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正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时期,现阶段三观培养的正确与否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学生将来的为人处世以及各方面的能力表现。在中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能因为学生年龄小而将学生脱离于教学之外,要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良好的师生互动。只有学生觉得教师是可值得信赖的,才会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告诉教师,教师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来解决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对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和意义。

实践方面

对于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以及相关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除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之外,实践性的活动对于学生心理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利用教材中有主题、有内涵、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来改编为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受相应的情感教育,从而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设置了不少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口语交际活动,学生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享受策划、表演、辩论等等方式的过程,体验成功喜悦或者挫折失败,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也随着活动的发展过程和自身的投入程度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养成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塑造学生强大的内心和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育内容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内容应集中在学生思维智力能力发展、人际关系交往、社会自然环境适应、健康人格教育的等等方面。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到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品质,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要能够学会与人友好相处,把自身的建设融入到集体之中,融入到社会大环境的建设之中,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来应对环境的变化和所面临的各种苦难。

二、中学语文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现状

(一)课堂氛围较为低下,学生不具备主动学习的意识

进入中学阶段以来,学生需要经历相应的过渡期,但是一些教师在教学管理上未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从新学伊始采取严肃、刻板的教学管理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期待,同时在思想上排除校园学习生活。现代教育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自发性的意愿主动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各项学习潜能,促进自身综合素养得以提升。让学生对于学习充满期待,以此感知学习的价值与意义,这是当前课程教育所应提倡的目标价值。对此,传统单一灌输式教学方式在长期实施过程中难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导致课堂教学成效低下。

(二)师生关系不平等,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落差

客观而言,我国教师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可以积极应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一些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学工作中成绩却并未突出,无法发挥出此项教学的应用价值。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等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关键,部分教师在教学管理中习惯性采用命令式的教学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畏惧感,从而不善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与观点告诉教师,导致师生之间在交流上存在相应的隔阂。而出现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利于学生未来学习成长。同时压抑学生自身的情感与看法,造成在课堂学习当中缩头缩脑,难以发挥出自身的创造力与想象能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单方面性

如今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明显的单方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施教者与接受者之间存在的参与度问题。二为家校共育之间存在的缺失现象。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简单易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是正处于成长过渡期的学生难以真正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价值,所以,在开展此项课程当中主要以知识的讲解与灌输为主,课程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与生动性。同时,在家校共育方面,当前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关注,但是只限于文化课程方面,而在心理健康教育环节重视度依然不足,这就导致开展家校共育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难以真正落实并得到有效进展。

三、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内容涵盖范围广泛,信息量大,主要集中于热爱祖国人民、热爱科学自然、爱人爱己这几个方面。中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充分运用教材中的内容,全方位发掘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基本感受爱、给予爱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能够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社会、爱国家。例如在教学红色经典内容,教师除了要让学生领会教材所要求具备的基本能力之外,还要激发起学生浓厚的爱国情谊以及爱国精神,教导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道理,明确为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明天而不断奋斗的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与眼界。这样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让学生从教材中走进生活,从日常的生活中感受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为社会的美好建设不断添砖加瓦的人,懂得在不同的方面来感受他人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关爱,同时也懂得感恩。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打造欢乐课堂气氛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发挥的是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之中,实现师生共同参与,打造具有欢乐气氛、具有生命色彩的课堂。除此之外,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差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不同能力水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用善意的微笑,柔和的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敢于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告诉老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开展丰富教学活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单一的授课模式使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六年级的学生尽管已经摆脱了一定的稚气,具备一定的认知和思维能力,但是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及活动还不能够将学生的吸引力集中在课堂之上,教师也无法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必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搜集相关的文章内容进行读后感的交流分享,或者利用写日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感所想,再或者将课文内容转换为口语交际课堂或者表演课,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式,在不断的交流讨论中暴露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问题。

例如,在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带入班级,可以是乐器、书法、舞蹈,也可以是剪纸、烹饪、标本,或者是某一项特殊的技能,例如吹口哨、魔方、人物模仿等等。教师可由学生先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这个是如何成为自己的拿手好戏以及与它之间发生的趣事等等。对于学生精彩的表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内心获得一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有些同学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特长过于普通或者不熟练,不好意思的同学们面前展示,但是当教师给予肯定时也会带动其他同学的良好评价。这样就能够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学生重拾自信,更好的发展。

教师对学生无法解决的心理疑惑或难题给予正向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给学生一定应对心理压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面对困难时首先自行寻找解决方法,再寻求他人的帮助。在不断学习、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并让学生明白能够以平常心进行对待,为学生迎接以后人生中所出现的挫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良好心理品质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味的进行讲授,要能够适度的给学生发展的空间,对于一些教学内容中的意图和步骤,可以让学生先来进行猜测,再依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相应的回答,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评价。例如在“辩论”的教学中,辩论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甲也可以乙的东西,最终的是辩论过程中正反方要能够做到有理有据,站稳立场,用事实说话。中学的学生还处于情绪难以自我有效控制的阶段,对于另一方的立场与观点可能会表现出鄙夷、不屑等神情,此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辩论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哪一方的输赢,而在于辩论过程中双方所产生的思维碰撞,语言的逻辑运用能力,对不同观点能够辩证思考,对不同见解都能理性接纳的能力。不论辩论的最终结果如何,都能够用良好、理性的心态来接受。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学习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有利于熏陶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从《论语》到唐诗宋词再到《三字经》都在向学生传递朴素的人文价值理念。此外,课外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阅读可以感知百味人生,丰富自身的学习生活体验。但是经典书籍浩如烟海,正确选取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应该指导教师格外关注。例如中学语文课程学习到的“人之初,性本善”、“凡出言,信为先”该类名言警句以及民间谚语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一种诚实善良的朴素道理。应用各方面培养学生优秀、善良的美好品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成长。当然还可以向学生传递民族英雄人物事迹,同时短片、电影的方式灵活再现,引导学生学习感悟英雄事迹,帮助学生学习英雄美好精神与品质。如带领学生学习黄继光的故事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黄继光革命烈士的相关影像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同时在革命烈士事迹与精神的鼓舞下,让学生展开深入思考,通过创作抒发自己的观后感。当然,在教学形式方面不拘一格,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手抄报、诗歌吟诵等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同时可以带领学生阅读《爱的教育》,让学生在阅读之中感悟人物传记当中的可贵品质,利用课堂时间开展师生品读会,在大家共同品读故事之中,帮助学生学习主人公的高贵品质与优秀精神。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采用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来进行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积极性。开展语文学科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深入教材之中探索其中蕴含的健康教育资源,积极拓展教学途径与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材料,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合理设计开发课程资源,同时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合作机制,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况,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以便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以更加良好的心态不断取得进步,从而发挥出现代教育工作意义与价值。当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不同学生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情感教育因素。一方面能够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同伴、学校产生认同与信心。一个良好的心理特征能够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真正让学生成为有才能人。

参考文献:

[1]姚廷均.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下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J].读书文摘(中),2019,000(002):0072-0072.

[2]吕鹤楠.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8.000(049):51-51.

[3]罗敏.中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思考[J].文学少年,2019,000(021):P.1-1.

[4]金云.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000(004):132-13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