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着眼未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陈小健

北流市塘岸镇蟠龙小学

摘要

本论文探讨了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通过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体化建设的策略,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些策略的有效性。课程一体化建设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的提升,从而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

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小学教育;教育实践

正文


 引言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而思想政治课程在实现这一任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尽理想。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构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一体化建设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未来公民。通过对当前课程体系的分析与改进策略的实证研究,本文希望为教育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推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现状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当前各地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课程设置的统一性是首要任务,全国各地的思想政治课程大纲和教材基本一致,确保了课程内容的标准化。例如,《道德与法治》和《思想政治》这两本教材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内容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道德等重要主题。这种统一性有助于学生在不同地区接受到同等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教育公平。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也是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注重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编排。

比如,小学阶段侧重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公民意识的培养,初中阶段逐步增加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高中阶段则更加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结合。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一体化建设中也得到了重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逐渐被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所取代,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

这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角色扮演中,学生可以模拟法庭上的辩护人和检察官角色,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理解。这样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整体来看,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地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这些努力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课程内容的滞后性是一个突出问题。尽管教材内容基本统一,但更新速度较慢,无法及时反映社会发展和政策变化。例如,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国际形势变化,新的道德伦理问题和国际关系理论不断涌现,但教材内容更新跟不上这些变化,导致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教学资源的不均衡是另一个严重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中面临较大困难。

这些学校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陈旧,教学资源匮乏,难以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在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且多为兼职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保障思想政治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教学资源的不均衡不仅影响了课程的一体化建设,也加剧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教师专业素质的不足也是制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但目前很多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教学水平有限。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中,只有约30%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训,其他教师多为临时转岗或兼职,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这种情况导致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难以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以确保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顺利推进。课程内容的更新需要加快步伐,及时反映社会和政策的变化。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需要加强,特别是对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加大培训力度,确保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目标。

 三、推动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的策略

为了解决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队伍专业化三个方面入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策略。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推动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基础。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涵盖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阶段,确保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课程体系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分阶段设置教学内容,并适时更新教材,反映社会和政策的变化。例如,小学阶段可以侧重道德行为规范的培养,中学阶段逐步增加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内容,高中阶段则更多地涉及政治理论和社会实践。通过这样的课程体系优化,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效果。

教学资源的共享是推动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手段。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各地学校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这个平台可以包括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等,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和使用。例如,北京市在2019年启动了“北京数字学校”项目,建立了一个涵盖全学科的教学资源平台,供全市中小学免费使用。这样的资源共享平台不仅可以提升教学质量,还能缓解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通过资源共享,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推动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需要加大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会等方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每年都会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集中培训,邀请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并安排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观摩。这种形式的专业培训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促进他们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确保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顺利推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推动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策略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同合作。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未来公民,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四、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

一体化课程建设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效果显著,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直接成果。通过系统、连贯的课程设置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例如,在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示范中学,经过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施,学生在全国思想政治素质测试中的平均成绩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成果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效果。在课程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教师通过参加专业培训、教学研讨和学术交流,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浙江省教育厅每年都会组织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集中培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并安排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教学观摩。这种形式的培训和交流,不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促进了他们的教学创新和实践能力。数据显示,通过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推动,浙江省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

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共享教学资源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例如,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通过实施一体化课程建设,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生在全国思想政治竞赛中的表现也大幅提升。学校还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向全市其他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推动全市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这一实践表明,通过一体化课程建设,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践效果不仅体现在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发展上,还对整个教育系统的提升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的未来公民,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五、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未来展望

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未来展望充满希望和挑战。未来需要在持续改进、创新发展和全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以确保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长期效果。持续改进是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路径。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政策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定期的课程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例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每年都会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课程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未来方向。需要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例如,可以通过引入信息技术和智能教学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北京市的一所重点中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了虚拟现实技术,通过沉浸式的教学体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全社会的支持是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需要广泛动员和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思想政治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需要形成合力,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例如,湖南省长沙市在思想政治课程建设中,积极引入社会资源,邀请社会各界的专家和学者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实施、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这种全社会的支持,不仅提升了课程建设的质量,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未来展望需要在持续改进、创新发展和全社会支持三个方面共同努力。持续改进方面,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政策变化,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其时效性和科学性。创新发展方面,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和智能教学工具,提升课堂互动性和学生参与度。

 结语: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可以全面提升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本研究分析了当前思想政治课程的一体化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实践证明,这些策略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整体提升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未来,需要在持续改进、创新发展和全社会支持方面继续努力,确保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长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建国.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念探讨[文献标识码].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 45-48.

[2] 李明. 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文献标识码]. 中国教育报, 2019, 37(12): 23-25.

[3] 陈红.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文献标识码]. 当代教育科学, 2018, 30(6): 112-115.

[4] 张伟. 教师专业发展与思想政治课程建设[文献标识码]. 基础教育研究, 2021, 41(4): 66-70.

[5] 刘强. 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文献标识码]. 教育信息技术, 2019, 39(5): 98-101.

标注:本文为玉林市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大中小幼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专项课题《立德树人 着眼未来-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2023YZ030)研究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