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汽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孔令通

​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

摘要

现今时代,我国汽车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因此,中职汽车教育需要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培养,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汽车维修技能人才。中职汽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能更好地满足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中职汽车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深度融合

正文


引言

当前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制造强国”战略持续推行,对中职汽车技术及应用课程行业的发展和振兴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自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经济发展,随着“深化信息化视域”的提出,中职汽车类专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大众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教学汽车技术高素质人才的重视,这对行业人才的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中职汽车教育现状

中职汽车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是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许多情况下,课程设置可能过于理论化,缺乏对当前汽车行业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反映。例如,一些课程可能依然聚焦于传统汽车技术,而忽视了新兴领域如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教学。这种脱节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难以直接应用于未来的工作中。其次,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尽管理论知识对于学生的基础教育至关重要,但在没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缺乏实践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后面临较大的实际操作挑战。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也可能影响教学效率。一些教师可能在汽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行业动态方面缺乏足够的了解,这限制了他们在教学中传授最前沿知识的能力。同时,缺乏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难以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指导。最后,教学资源的不足也是一个问题。例如,一些中职院校缺乏先进的实践教学设施和工具,或与行业的合作不够紧密,这使得学生难以获得实际操作和实践的机会。

2中职汽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策略

2.1加大校企合作革新

1)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摒弃传统的学校式传统教育模式,转而寻求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同研讨、修订三方共育的人才培养计划书。在学院现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由学校专业教师牵头,结合人才培养计划,企业骨干技术人才提供企业案例,共同编写适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教材和实训任务书。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定制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符合实际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经验积累。探索出一条汽车维修专业多元化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之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相融合的“三位一体”,达到学校培育高素质人才目的,兼顾企业的用人要求。

2)实训基地建设:学院依托当地产业发展,秉承改革创新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着力推行“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知行合一”和“文化育人、复合育人、协同育人”的系统改革,致力于培养“德业并进、学思并举、手脑并用”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产学研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及自动驾驶综合实训中心也在筹备建设中。预计建成后,可直接提高学生在智能网联汽车智能装备调试、功能测试和故障排除方面的实践能力。同时可满足1+X、国家级技能大赛,自动驾驶、视觉识别系统、毫米波雷达系统、激光雷达系统等方向的人才培养。此外,由学院领导牵头,创建名师工作室。聘请汽车维修行业内的顶尖技术人才为特聘教授,邀请汽车制造厂商的设计师、高级技术人员为特聘技术专家,组建专家团队,研究和解决汽车行业的疑难问题和技术性难题,为汽修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搭建更大的平台。

3)建立产业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推进,在实际教学中,产业学院要面向市场,整合教育资源,结合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产品链和服务链,开展人才培养的科学研究。这是一种龙头企业与中职院校紧密融合政府、行业,以及其他企业等多主体合作的新型产教融合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积极承担并邀请企业骨干参与产学研课题项目研发,同时积极参与汽车制造企业的科学技术研发工作,实现科研课题及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实践中的转化运用。最后将校企合作成果的进行推广和应用,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和展示校企合作的成果,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2建设实训基地与条件

实践训练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更是竞赛选手们备战的必修课。要发挥好汽车机械基础技能竞赛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和实训条件的建设。首先要加大投入,建设一流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应模拟真实的汽车维修车间,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专业诊断设备,如汽车底盘四轮定位仪、发动机转速测功机、电路故障模拟器等,为学生提供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实训车间的布局也要合理规划,将不同功能区域整体设计,并预留足够空间模拟企业生产现场。其次要不断更新实训设施和工具。及时引进行业内使用的新型诊断设备、检测仪器,并配备相应的新车型供实训练习,使实训设备和工具与行业工艺同步更迭。同时还要注重维护保养,确保设备设施处于良好状态,为实训创造安全、高效的条件。最后要建设数字化实训室,借助虚拟仿真、3D可视化等现代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模拟训练环境,有效提高实训效率。与此同时,要重视实训辅助资料和媒体建设,制作标准作业指导书、多媒体课件等,为实训提供全方位支撑。

2.3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通过举办“汽车维修技能大赛”更好地推进中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汽车维修技能大赛”可激发学生对车辆维护技术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专业素质。(1)比赛是一种能动的学习方法,可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比赛要求参赛者在规定的时限内,进行一系列的车辆维护工作,在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也考验其实际动手能力。(2)学生参加比赛既能检验自己的技术,又能在比赛中与同学切磋,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比赛是衡量学生技术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比赛成绩通常也是学校教学质量与成效的体现。通过参与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能体现学生掌握的车辆维护技能和技能,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3)比赛也是学校、教师展示自己的舞台,可以提高学校教学知名度,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使中职汽车教育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与信赖。

2.4开展特色化教育

根据现阶段的中职汽车专业的学习,不难发现,信息化的教学在汽车专业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用信息化教学能够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而完成汽车专业类学科的相关科目目标。在教学汽车专业技术中,首先要对课程行业中的汽车知识有所了解,教师根据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课程备案,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发挥信息化视域在汽车专业中的作用。其次,明确目标,需要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基调,在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上,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对汽车专业知识的理解。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枯燥无聊,不能很好地响应学生现阶段的兴趣,因此,通过情景化的信息教学,将汽车模型,汽车的相关零件与汽车的相关专业知识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有效地结合汽车专业的特点,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与图片了解汽车专业的相关知识,这能够有效地融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特色化的教育。

2.5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随着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涌现出很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应注重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进一步转变以往教育实践期间空间与教材限制。在教学中,教师应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结合课本内容提问,引导学生上网搜寻资料并下载,从而拓宽学生视野与知识面。这种教学方法既灵活又高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以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品牌的创建教学为例,戴姆勒和奔驰公司从一个制造发动机的厂家开始,通过最初的发动机驱动代替人类行走的启发,联手研发生产出了梅赛德斯·奔驰这个汽车品牌。尽管传统教材内容有限,但虚拟世界的知识浩如烟海。车企的发展受到了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品牌效应的发挥促使品牌具有强劲的社会竞争力,从而催生了汽车文化。当学生带着任务上网搜寻相关资料时,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解惑者,课前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筛选、整理有用信息,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形成初步理解。课堂上的汇报和讨论则为学生提供了交流思想、深化认识的平台。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不断理解与深化知识,从而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6以实践活动促进劳动教育融合

实际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了充满真实感的学习场所,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还能锻炼学生的日常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组织和执行多种实践活动是促进中职汽车课程核心和劳动力教育有效整合的关键,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的活动设计可以直接与核心课程内容挂钩,如车辆的修理、机器的故障诊断以及部件的替换。通过这些实践性活动,学生不仅能掌握必备的技能和知识,还能深入理解专业技能在实际操作中的价值。实践活动还能激励学生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为学生的职业前景奠定坚实的基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与实际应用的完美结合,教师应细致地规划实践性的活动,确保活动能深度融合到核心课程中,并为学生设定清晰的学习愿景和实际应用场景。教师还需考虑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兴趣点,调整实践活动的难度和复杂度,确保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需求应及时回馈,帮助学生辨识并纠正错误,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水平。通过不断实践和反馈机制,教师可以持续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推进中职汽车专业核心课程与劳动教育的紧密结合,培养既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全面人才。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汽车维修实践活动,将所学的汽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内容。这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7线上线下结合教学

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强的人,所以实操环节非常关键。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便捷性与线下实训真实性的特点,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实操能力。以“汽车底盘的拆装与调整”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通过线上平台发布拆装步骤的微课视频和交互式模拟操作练习。在预习阶段,学生可初步了解拆装流程,并获得操作经验。实际线下实训时学生根据线上所学内容,由教师引导完成底盘拆卸和调节。线上学习可通过模拟软件进行实操要点的预习与巩固,离线实训可使学生在实际工作情境下进行技能锻炼。

结语

中职汽车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深度融合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促进学生顺利就业。这种融合模式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的职业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邹洪富,龚艳丽,夏凯.基于产业岗位层级分析的汽车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J].内燃机与配件,2024(5):151-153.

[2]覃丽妃,胡光焰.新时代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一体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J].时代汽车,2023(14):51-53.

[3]张艳飞,李勇.中职汽车类技能大赛资源转化校本化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0(24):81-82.

[4]刘旦.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现代职业教育,2019(5):171.

[5]包伟杰.5E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应用[J].汽车维修技师,2024(6):22-24.

[6]蔡邦德.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时代汽车,2024(6):114-116.

[7]杨绍刚.“互联网+”背景下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新通信,2022,24(3):164-16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