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
摘要
关键词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
正文
前言: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将环境监测工作做好,应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建设项目对当地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制定科学的解决措施,对正在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做好环境监测工作,对提高当地环境整体质量、有效控制当地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基础和技术依据,环境监测工作发挥着监督作用。
1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
1.1基础作用
环境监测,是借助相应的仪器设备、技术手段等,对环境质量现状展开相应的监测。而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在大量环境数据信息的支持下,从而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评价,整个工作并不涉及数据信息的收集。因此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其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通过数据信息的整理与分析,实现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全面掌握。
1.2监督作用
环境监测是贯穿整个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全过程的,且能够有效监督该工作的实施,从而评估是否对周围环境造成相应的影响。现阶段,多数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基于此,就需要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对于工程项目实施中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分析,并且进行有效控制、高效解决,确保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生态环境。
1.3支持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环境监测的全力支持,尤其是相关法律规范、数据信息的支持。一方面,在工程项目实施之前,需要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影响展开综合考虑,然后提前制定相应的解决处理措施,其中就需要环境监测提供的数据信息,深入了解该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工程项目在实施中,对于大气、水源、土壤等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就需要做到针对性防护治理,才能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2]。因此就需要展开实时、动态的环境监测,从实施中到完成后,全方面、精准化收集相应的环境数据信息,以高效展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评价项目实施与运行对于周边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文环境等影响。
1.4指导作用
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还发挥着一定的指导作用,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等提供参考依据。比如在工程项目实施的整个周期,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能够获得相应的环境数据信息,提前做好环境防控工作,降低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接下来通过实施、动态监测,收集周围生态环境变化的数据信息,能够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出相应的指导。一旦环境监测数据发生变化,就需要及时治理防护;如若没有明显变化,则表明工程项目可正常实施与运行。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模型
2.1环境监测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支撑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份子,是环境管理的关键一环。环境监测主要是对环境因素,如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实时或定期的实地物理、化学、生物、生态学等参数的测定,以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实证数据和科学依据,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环境监测在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支持的过程中,具有以下主要表现。一方面,环境监测结果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事实基础,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制定环保措施、开展环境管理决策的基础性数据;另一方面,环境监测信息是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状况的重要参考标准,是评估环境设备运行状况、排污单位排put质量、研究环境污染监控技术和探索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是环境保护的核心体系,对于环保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环境监测数据能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详实、准确、权威的基础数据,使得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更接近实际状况。
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在环保目标指引下,基于环保法律、法规和误差控制原理等多方面要素的制约与驱动下形成的。环境监测是从环境过程中获取原始环境信息,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环境影响评价的推进与更正提供动态监控条件。环境影响评价的推进,则为环境监测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引导环境监测工作的长远规划与科学布局。
总的来说,环境监测是基于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能够为环保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对环境影响评价起到了决定性的支撑作用[3]。
2.2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监测的指导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虽然依赖于环境监测,但它并非只是单纯地被动接收监测数据,而是根据评价的目标和方法,对环境监测提出具体的需求和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监测的指导体现在监测指标的确定上。在确定环境监测指标时,要考虑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和评价模型的需求,按照评价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来选择监测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监测的时间、地点、频率等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比如,在评价某种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程度时,需要瞄准污染源、衡量监测频率和时间以及采样地点。
环境影响评价对环境监测任务的方向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无论是源头监测、过程监测还是结果监测,都需要根据评价的目标,采取适当的监测手段和方法,依据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匹配。这样的做法才能够确保环境影响评价高效、科学地进行。
由此可见,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紧密而复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环境保护工作的进行。探究其关系,有助于理解环境保护的全过程,从而为环保工作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理论支持。
3生态环境监测在环评中存在的问题
3.1环境监测的重视度不足
环境监测工作要取得最佳的工作成效,必须要确保参与到环评项目的全部主体和人员,都可以从思想上重视环境监测,只有从思想上充分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才可以增大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投入,结合行业内关于环境监测的相关标准和要求,针对环境监测,配备对应的环境监测人才、仪器设备。但显然,一些主体在参与环评项目的过程中,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正是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导致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比如,即使配备了监测仪器设备,但监测人员不足,也不符合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在环境监测因子监测过程中,监测人员未按相关标准进行采样,也未做好样品的保存等。
3.2无法做到监测机构的能力认定与资格审查
在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时,为保障此项工作的专业性,需确保所选择的环境监测机构为专业性机构,监测能力经过了专业认证,监测资格符合要求。只有保障监测机构的专业性,才能够在监测工作中按照有关规定,对区域的各项环境指标开展有效的监测。但显然,在一些地区的环境监测工作中,由于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度不够,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认定和资格审查,导致参与到监测工作中的机构为非专业机构。另外监测机构本身的专业性不足、经验不够,在监测时无法根据监测要求来进行监测仪器的配备、人员的调配、监测规范及标准不熟悉,所得到的环境监测数据不具有有效性和准确性。
3.3环境监测、监管力度不足
对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而言,此项工作一般为室外或者野外作业,为获得可靠的监测数据,要求专业人员要在已经完成规划但未实施的项目场地中开展采样与监测,整个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中,面临着相对复杂的环境条件,为确保监测项目的完成,除了要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来履行环境监测职责外,更需要做好现场很多因素的管理,避免环境监测中监管力度不足对环境监测工作造成的干扰。因此,任何的环境监测工作开展时,都需要在监测的全过程中加强监管,通过监管工作来保障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有序实施。但显然,在一些环境监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关机构并未严格落实监管,导致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异常问题。
4生态环境监测在环评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讨
4.1增强思想认识,细化责任分工
对于环评单位和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来说,既要做到工作合法,又要做到工作合规,合法合规才能持续健康开展工作。因此,环评单位和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在实际工作中都要提高思想认识,依法依规按程序开展工作。环评单位应按照总纲和各要素以及行业的环评技术导则制订科学详细的环境监测方案,必要时可邀请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不缺项漏项又合理适当。生态环境监测机构接到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后,应根据气、水、声、土、生态各要素相应的监测要求,做好现场采样、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监测结果汇总审核、出具监测报告等各项环节。要细化责任分工,每个岗位都要明确到持证上岗人,做到生态环境监测全生命周期全过程留痕。企业应根据项目自身的特点,制定包括污染源监测计划和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计划的生态环境监测计划。生态环境监测计划应明确自行监测计划内容,包括监测网点布设、监测因子、监测频次、采样方法、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方法等。其中污染源监测包括对废气、废水、噪声、固废等污染源以及各类生态环保治理设施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明确在线监测设备的点位设置和监测因子的选取;以污染影响为主的项目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方案应根据项目自身的环境影响特征、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合周边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制定;以生态影响为主的项目应根据项目建设产生的实际影响提出具体的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如若项目存在较大潜在人群健康风险,还要提出环境跟踪监测计划。
4.2构建完善环境监测体系
伴随着当下社会经济领域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日渐重视,为全面提升整体的工作水平,相关参与主体要在遵循相应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总结环境监测的有关经验,制定最为科学且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当下很多环境监测工作中,监测质量不符合技术规范,就是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所导致,为避免由于环境监测体系不符合技术规范所引起的问题,就需要有关部门依据环境监测的总体要求、工作标准,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在该体系中明确规定环境监测的制度、流程等各项要点,使得有关部门、监测人员可在开展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严格按照环境监测体系中的各项规定,组织规范化的环境监测工作。
4.3增强行业自律,深化监督管理
为有效激发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潜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行业整体工作水平,各地区应打破地域垄断,合理引进竞争机制,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探索尝试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行业协会,指导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加强自律,健康稳定发展。当前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监测力量远不能满足当前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需求,第三方检测机构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生力军,更应积极适应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服务于环评乃至环保工作。各级生态环境监督管理部门也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弄虚作假行为。
结束语:
概而言之,在进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获取环境监测真实结果作为监测数据的依据,在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应用环境监测的优势是十分明显。但是在当下我国的实际应用中,由于经验的不足,导致整个应用效率十分低下,因此相关人员应当积极探究方法,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管理应用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发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体制,并通过实践不断验证,相关人员要敢于试错,国家和行业也要给予一定支持,充分发挥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作用,促进经济和生态环境协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试行开展碳排放核算评价的通告[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23,(38):25-30.
[2]李冰强.冶金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07):75-77.
[3]任蓉,夏科英,戴家铖.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关注的问题[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3,36(07):81-83.
[4]李卫波,侯可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告知承诺审批的思考[J].环境影响评价,2023,45(05):29-33.
[5]吴婷,方迪可,于晨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风险因素及预防策略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6(08):78-80.
[6]张文冬,付春雨,李俊伟,陈孝彦,刘新友.石油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J].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2023,39(04):7-9+17+5.
[7]邹从欢.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研究[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3,4(13):65-67.
[8]冷傲,李东.湘江上游河段补水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J].云南水力发电,2023,39(06):8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