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马树红毡的艺术特征与文化内涵探析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罗磊

​新疆艺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摘要

马树红毡是云南省巧家县马树镇在历经时间的洪流后留存下来的优秀传统民间艺术,其制作工艺朴拙,图案神秘且富有吉祥寓意,诠释了马树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价值。由于制作工艺繁杂且经济利润低,这门民间艺术还存在被时代边缘化的风险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笔者通过实地调查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后,尝试对马树红毡的起源、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在文章中总结出了本人对马树红毡的理解,以期能为更多的人们了解马树红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非遗,马树红毡,艺术特征,文化内涵

正文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认识和了解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对于延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早日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马树红毡产自云南省巧家县的高原之巅,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虽历史的烟尘过于浓烈,但马树红毡并未被时间的洪流所湮没,易朽坏的红毡最先发迹至今却还无据可寻,但从东晋太元时期的霍承嗣墓室西壁壁画中还可看到些许线索。马树红毡延续发展至今,它融合各个时代的文明为一体,是隐匿在民间的艺术瑰宝,具有较高的美学和文化价值。文章通过分析马树红毡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以期能够增加人们对马树红毡的了解,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加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提升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非遗传承保护观念深入人心。

一、巧家马树红毡的历史与传统

巧家马树红毡的起源与发展。

云南省巧家县马树镇红毡制作工艺历史悠久,因其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制作工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红毡制作技艺。据民间传说,红毡工艺的祖师是苏武,从历史的资料推断,擀毡工艺是由新疆、宁夏一带传入中原。巧家县马树镇的擀毡技艺最早起源迄今已无法考证,但从现有的考古发现可知其制作工艺至少可追随到东晋太元十一年至十九年间(公元386~394年),标志是1963年云南昭通后海子发现的东晋霍承嗣墓室西壁壁画,该壁画上有多个身披毡衫的武士(表1),这些毡衫的装饰图案有形若树枝的小圆圈,有的看不清详细的图案,但以可看出毡衫上涂点有土黄色、淡红色和白色几种。相信在东晋之后的历史推进过程中,该地区的擀毡技艺与各个时代的文明不断融合,毡制品的种类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在擀毡工艺历史的不断积淀过程中下最终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民间艺术样式——红毡。

 

 

图片来源于:央视科教;《中国影像方志|巧家:药山守护珍稀动植物石匠房栈道见证时代变迁!》

图片来源于: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云南省昭通后海子东晋壁画墓清理

1

 

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与演变。

从昭通东晋太元时期霍承嗣墓室西壁壁画上所看到的二十多个武士他们身披带图案的毡衫,由此可推断昭通地区擀制带有装饰图案的毡制品工艺传承至今也有超过千年的历史。

《昭通市志》上有这样一段描述,“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定各军民府赋,乌蒙府年输粮八千石,毡衫八百领、易马四千匹”。通过朝廷要求该地区缴纳如此多的毡衫可以看出,在明朝时期该地区的制毡技艺无论是在规模上或是工艺水平上在全国范围内是较为出色的。

因红毡工艺繁杂且成本较高,在古代曾是是达官显贵的专享之物。清朝雍正年间朝廷对西南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随着大量中原移民到来,一个大融合的时期也就开始了。致使多个民族文化生活开始交融,擀毡的技艺得以在中原移民过来得平民百姓手中得以继续发扬。

民国年间,昭通制毡工艺盛极一时,昭通城有一条毡匠街就是因为专门擀毡而得名。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擀毡技艺因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利润低等原因逐渐被市场边缘化就又回缩于巧家马树镇一带,发展停滞并逐渐衰落。

2013年11月,《毛毡制作技艺(马树红毡)》被云南省公布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2014年被列为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红毡擀制在巧家县马树镇这块土地上扎根传承已有数百年历史,至今形成了以马树镇孔家营村洪家、卯家沟村赵家这两家斡制的红毡为代表的马树红毡工艺。

二、巧家马树红毡的艺术特征

材质与工艺

马树红毡所用羊毛颇为讲究,主要选用天然的半细纯羊毛为原料先擀制出所需纯色毡面然后绘制上图案,再用特制红色染料煮染而成。其制作过程大致分为三部分:毡、绘毡和煮染与晾晒

1.制毡:

制毡是一道繁琐的工序(表2),流程大致分为:弹羊毛、铺羊毛、洒水、捆绑、踩踏、揉搓、晾晒。

1)弹羊毛

 

用自制木弓把羊毛弹散呈絮状,直至羊毛蓬松达到擀制毡面的要求。

2)铺羊毛

 

根据所需,将蓬松的羊毛按照预定大小均匀铺在竹席上。

3)洒水

 

往羊毛上均匀洒上开水,目的是使擀制出来的毡面更具牢固性,值得注意的形式在改工序中,需把握好水的分量。

4)卷捆

 

通过滚卷竹帘将羊毛均匀紧实地包裹起来,呈圆柱状,然后用绳索紧紧捆绑。

5)踩踏

 

用脚将竹帘里裹着的羊毛踩紧实,反复踩踏直至羊毛完全紧紧相依附在一起结实,得到所需毡面的雏形。

6)揉踩

 

将初具雏形的毡面与竹帘分离,再次卷折。把卷好的毡面放在一端已固定好的绳索上面,一边脚后跟用力向下踩,一边用手提拉绳索的另一端,反复几个小时直到毡面达到理想的硬度。

7)修边

 

毡面经过晾干后,裁剪边上多余的部分,再用火苗烤去表面杂乱的羊毛。

2(图片来源央视网;《[远方的家]长江行(36)红毡技艺传承千年)》

 

2.绘毡:

绘毡是一道极具艺术和技术的工序(表3)红毡的绘制要求严格需要绘制人具备深厚的绘制功底,资深的制作艺人一般不需要在毡面上绘制草稿下笔之前就胸有成竹,图案成型之后再基于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爱好填充色块。由于每只陀螺笔只能沾取一种颜色,因而其绘制过程需要用到多支陀螺笔且特制的画笔不吸水所以需要不停地蘸颜料,而且绘制的速度要快否则颜料就会滴在一处。

 

 

3(图片来源央视网;《[远方的家]长江行(36)红毡技艺传承千年)》

 

3.煮染与晾晒:

图案绘制的下一道工序,就是把绘制好的毡面放在红色染料中烫煮,时间由制作人掌控,(表4),在这个过程中炙热的高温和娴熟的翻煮手法结合是一丝不苟、是炉火纯青,步步皆是良工巧匠。将面浆内的矿石颜料煮浸毡内使绘制的图案和毡垫融为一体,红毡成型以后捞出晾晒,再刷去表面残留的面浆,这样一件完整的红毡作品才算制作完成。

 

 

煮染

晾晒

4图片来源央视网;《[远方的家]长江行(36)红毡技艺传承千年)》

 

(二)特殊的制作技艺

马树红毡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神秘造型古朴,具有实用性和独特的审美性。其制作工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简朴且实用的。

从马树红毡的整个制作流程来看,使用的主要工具有:大弓、竹帘、陀螺笔,大铁锅等这些工具大都是艺人纯手工制作,简洁且实用,体现了艺人对制毡工艺的理解同时也反应出制毡工艺的特殊与繁琐。

2.颜料的特殊性

在绘毡时,使用的颜料是由面浆和自然矿石颜料调和而成,加入面浆的目的是防止在绘制过程中不同颜色互串在一起。

3.自成体系的装饰纹样。

马树红毡以红色或绿色为主基调,上面绘有各种神秘且富有吉祥意味的图案。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拙,画面热烈喜庆,图案内容大都属传统题材,如“狮子滚绣球”、“松鹤同寿”、“鹿望金钟”、“十二生肖”(表5)等。这些图案符号自成体系,造型生动、古拙简约、寓意吉祥,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红毡艺人的美学追求,也诠释出了马树人民对生活的理解和幸福的祈求

 

 

 

 

 

“狮子滚绣球”

 

“松鹤同寿”

 

“鹿望金钟”

 

 

“十二生肖”(羊)

5:图片来源:作者本人绘制

 

图案绘制原则

马树红毡装饰图案讲究喜庆与和谐,内容大多属传统题材,图案绘制要求严格,需要艺人在长时间的绘制积累中形成一定的造型能力,在不借助复杂工具和草稿或模板的情况下,仅凭感觉绘制,就能做到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如果要绘制较为复杂且需要对称的如:龙、凤、鹿等吉祥图案就实在不易,特制的陀螺笔较重,长时间绘制对于艺人的手腕力量同样构成了挑战。加之,由于羊毛毡的吸水性能较弱,每一笔线条都需重复勾勒才能完成。在色彩交汇的区域,更需细致操作,以避免不同颜色的染料相互混合,从而损害画面的整体质感。

功能与用途:

或作毡衫御寒,传统毡制品主要有:披毡、毡褂、毡帽袜等。绿色环保,冬暖夏凉,经久耐用是马树人民四季御寒必备之物。或为毡垫装点,为满足时代需求,毡制品也不断更新,制作出了麻将垫、汽车坐垫、床垫、毡包等制品。马树红毡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不论是被毡还是毡垫、毡褂,优点是隔潮、挡风、保温效果好。

三、巧家马树红毡的文化内涵

马树红毡的文化象征:

从几百年前开始,马树红毡技艺就得以在民间传承,不断地磨砺、创新、发扬,刻下了一段段浓墨重彩的人文历史。云南省美协少数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赵耀鑫说:“巧家马树红毡绘画艺术独特、色彩神秘、图案精美,是深藏在民间的珍贵文化遗产,用笔地道,陀螺形笔身的优点在于流向笔尖的颜料均匀,中锋行笔,这样在白毡上绘制的线条匀称稳健且显骨力,金属笔尖便于深入刻画,使所绘图案的颜料渗进毡子内部,煮染出来的红毡永不褪色,对民间绘画艺术研究很有价值。”

马树红毡在历史长河中,提炼、融合本地不同时期的民族文化元素,最终形成自己的本土地域特色。民族文化工艺品马树红毡集风俗、信仰、哲学、美学、时代为一体,不仅代表了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更是一份民间文化遗产。

在苦寒山区诞生的红毡,浸润着人生的智慧,在风霜中编制温暖,在逆境中描绘希望。红毡流淌着代代匠人的心血,传承着乡土的文化之魂。马树红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积累和创新积淀,是人民对世界认知的缩影,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文化价值

红土高原上的这一抹艳红,代表了传承人一家的福禄,是几代人的传承,更是马树人民心里灿烂的色彩。马树人民用心灵绘出色彩的繁华,在炽烈阳光下马树红毡映射出耀眼的光芒,同样也映红了马树人民勤劳、朴实的脸颊。

社会文化背景:

巧家县马树镇人民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符合自身审美的各种民间艺术样式,马树红毡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其功能几乎涵盖了生活的各个领域远在东汉时期,以堂琅洗(堂琅今云南东北部地区)为中心的铜器艺术曾在此间引领风骚,其铜器装饰图案典雅而朴实,厚重而富有古韵。由于时间的长河冲刷,那些易腐的衣物早已消逝无踪,然而我们依旧能够从东晋太元年间霍承嗣墓室的西墙壁画中窥见一丝线索。霍氏墓中的壁画环绕四壁,题材多样,画中人物有的头戴“天菩萨”式的发髻,穿着毛毡衫,赤足,类似于现今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传统服饰。自明清时代起,随着大量中原地区人民的迁徙到来,文化的大融合随之开启。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带来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另一方面,本地的民族文化也在逐渐影响和渗透中原文化。因此,在悠长的历史岁月里,最终塑造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貌。

马树红毡的图案神秘而富有吉祥寓意,所绘图案融合了汉、苗、彝族等的文化元素,从红毡图腾中可了解到当地的民族文化,红毡图腾像民间服饰一样代表一种历史文化的痕迹。虽然马树红毡历史悠久,但是,它没有被流逝的时光与尘世的变迁所改变,数百年来执着地在几近于封闭深山小村里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顽强地自我生存与发展,融合各个时代的文化、民俗、理想、愿望为一体,最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之路,创作出了一系列颇具视觉冲击力的红毡艺术品,向世人展示自身的独特规律与艺术价值。

巧家马树红毡的当代价值:

曾经用绒羊毛擀制外加精美图案装饰的红毡,成品精美,经久耐用,一直是高寒山区村民御寒过冬必备之物,长久以来马树红毡在一代代村中毡匠的坚持下流传至今。如今色彩艳丽图案讨喜的马树红毡,在岁月的轮回中几近失传,已然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其传授过程主要依靠言传身教的方法。在擀制羊毛方面曾有人用现代机械制作,过但经历过机械的暴力削折制成的红毡制品远不如纯手工制作的,正因为红毡制作周期长工艺繁琐,利润低,因此村里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专业制作,红毡手艺几近失传,只有为数不多的老人还掌握着这门技艺,红毡艺术逐渐边缘化,但得益于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乌蒙山中的一抹红艳又得以飞扬,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的新时期,拓宽马树红毡传承渠道,推动马树镇特色文化产业扶贫成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的途径之一。

结语

巧家马树红毡制作工艺传统朴拙手法讲究,图案神秘且富有象征意味,独立于主流文化之外,集汉、苗、彝族等文化元素为一体,同时融合了个时代的文化、民俗、愿望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美学价值,体现了红毡艺人独特的美学追求,寄托着马树这片土地上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幸福的向往。但由于工艺繁琐,经济利润低愿意从事这门技艺的年轻人并不多,被边缘化的风险依然存在。马树红毡是遗留在民间的艺术瑰宝,在了解其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同时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是当代艺术研究人员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参考文献:

学术著作:

[1]昭通市志编撰委员会.《昭通市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11.

[2]陈晓洁.云南省巧家县马树红毡的传统制作工艺及保护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2014.

[3]宋红.马树红毡的传统工艺及保护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4,(02):39-41.

[4]车应华.马树红毡,别让生活缺失这一抹“红”[J].今日民族,2018,(03):37-41.

[5]陈晓洁.马树红毡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困境与反思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05):12-1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