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摘要
关键词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实验教学;探究性实验;科学探究
正文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数据、交流和评估等能力,这些核心素养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存在教师主导过多、学生自主探究不足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潜力。为此,本文将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教学策略,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概述
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内容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物理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物理核心素养不仅仅是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强调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学生能够在观察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物理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形成猜想和假设的能力则是学生在提出问题后,基于已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可能的答案或解释进行合理的推测和假设。[1]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假设,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假设的正确性。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一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知识,还要求他们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的能力则是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实验探究的最终目的是将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便其他人能够验证和参考。同时,学生还需要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找出其中的不足和误差,并反思改进的方法。物理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探究实验设计原则
探究实验设计是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验证物理理论,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设计探究实验时,探究实验设计的原则之一是科学性。所谓科学性,意味着实验的设计必须基于科学原理和理论,确保实验过程和结果具有可信度。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充分考虑相关的物理理论和概念,确保实验能够有效地验证假设或解决问题。例如,在设计一个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时,教师需要考虑摩擦力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测量摩擦力。实验设计应该包括清晰的实验步骤和详细的操作说明,以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
探究实验设计应遵循可操作性原则。一个实验如果过于复杂或者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材料,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操作,影响实验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尽量选择易于操作的实验方案,使用学生易于获取的材料和设备。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简单的电路元件和常见的实验器材,确保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实验。同时,实验步骤应简单明了,避免过于复杂的操作,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观察和思考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设计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实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2]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猜想进行实验操作和探究。教师可以提供一个基本的实验框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设计和改进。例如,在设计探究浮力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探究实验设计还应考虑安全性原则。物理实验中常常涉及电、热、力等多种物理现象,如果不注意安全,可能会对学生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确保实验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能够保证学生的安全。例如,在进行电学实验时,教师应选择低电压、安全的电源,并在实验前向学生详细讲解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学生能够安全操作。
三、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策略不仅影响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关系到他们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课堂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有趣的实验问题或现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光在水中折射形成彩虹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主动参与实验,还能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指导,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实验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例如,在进行电学实验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连接电路和测量电流、电压。[3]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避免操作失误,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探究性实验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猜想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例如,在设计探究浮力的实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材料和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实验中,学生可以提出不同材料表面对摩擦力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这样的自主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保障。教师应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详细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和处理。例如,在测量物体的密度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准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并通过计算得到物体的密度。教师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多次测量和取平均值,以减少偶然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还应注重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评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评估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交流和评估,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4]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并不断反思和改进。例如,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的实验结果和发现,并对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通过这样的交流和评估,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层次的实验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在探究力的平衡实验中,教师可以设计从简单到复杂的不同实验方案,让基础较好的学生选择复杂实验,而基础较弱的学生选择简单实验,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这样的因材施教,教师能够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案例分析
例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以人教版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实例引入新课。教师拿出一副眼镜和一只放大镜,分别让学生观察其镜片,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镜片是怎么帮助我们看清楚东西的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眼镜和放大镜的形状,初步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基本特征。此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道:“眼镜的镜片有凹透镜和凸透镜之分,不同的透镜可以纠正视力问题,而放大镜则是典型的凸透镜,能够放大物体的图像。”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猜想后,教师接着设计并展示几个简单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透镜的成像原理和规律,教师准备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和一块白色屏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示范如何利用凸透镜观察蜡烛的成像。教师点燃蜡烛,将凸透镜置于蜡烛和屏幕之间,并调节凸透镜与蜡烛和屏幕的距离,让学生观察屏幕上出现的倒立缩小的像。教师解释道:“我们可以看到,当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时,透过凸透镜,我们在屏幕上看到了一个倒立且缩小的像。这就是凸透镜成像的一个特点。”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果我们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距离,成像会有什么变化呢?”
在学生产生了初步的思考和猜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个小组都配备一个凸透镜、一支蜡烛和一块白色屏幕。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物距(例如大于两倍焦距、等于两倍焦距、介于焦距和两倍焦距之间、等于焦距、和小于焦距)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屏幕上的成像情况。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验证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凹透镜的成像特点。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凹透镜,并请学生观察凹透镜对光的折射效果。教师解释道:“凹透镜与凸透镜不同,它是发散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光具座和激光笔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凹透镜对平行光的发散效果。此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凹透镜在成像时会有什么特点呢?”
通过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凹透镜的成像实验。每个小组都配备一个凹透镜和一块白色屏幕。教师指导学生将凹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用激光笔照射凹透镜,观察光线通过凹透镜后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会发现,通过凹透镜的光线发散,形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教师可以组织全班讨论实验结果,帮助学生总结凹透镜的成像特点。
结论:本文通过对初中物理核心素养的概述、探究实验设计原则的探讨以及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策略分析,强调了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教学策略,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更能够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物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添华.基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讨[J].文理导航, 2017(29):1.
[2] 王连碧.浅谈如何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J]. 2020.
[3] 王悦.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20(6):1.
[4] 黄小芸.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物理实验教学研究[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三).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