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与难点突破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刘慧梅

​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一中学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发展,随着核心素养进入语文教学,文言文这一在高考试卷中分值较大、在日常教学中本就存在巨大难度的教学板块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和挑战。因此,如何把握新课改、新高考对文言文教学也是慢功夫,要有“静而不躁,细水长流,钟情文言文”的教学态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高三语文教师教学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文言文 现状 难点

正文


一、文言文教学现状

(凝望大师)钱梦龙老先生曾说:文言文教学要由“言”及“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树立一个观念: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句的任意堆砌。教文言文,当然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但理解词句的着眼点在于更准确、深入地把握文意;反过来说,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句。凡会读文章的人,阅读大体都要经历一个由表(文字)及里(内容)、由里及表、表里多次反复、理解逐步深化的过程,读文言文也不例外。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曰:有“言”而无“文”。这是“八字真经”即“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弊端。

1.教学内容偏重文言知识传授,缺乏本源上的“文化元素”教学方式偏重字字落实翻译,缺乏思维上的“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教师教授的内容偏重对文言知识的讲解。为了应对考试,教师经常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知识反复教学。在应试教育下,有着优秀文化内涵和丰富情感的文言文变成一个文言知识的“空壳子”,没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填充,也没有文化情感的共鸣和互动。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以建构起来的知识框架体系也是僵化的,无意义的。

2.重“讲”而轻“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读书,非常注重诵读。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大部分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

3.评价方式侧重传统考试检查,缺乏趣味性的“文化体验”

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常以听写、默写、考试等方式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句式的掌握情况,缺少对学生文化情感体验的考查,使学生成为“刷题机器”,无法产生获得知识、征服知识、感悟知识的成就感;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个性化的“文化体验”,也让学生对蕴含丰富传统文化的文言文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想通过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文言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解决“言”的问题

《课程标准》提出:“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由此可见,要想更好地理解文言文,避免用现代意义曲解古义,就需要从文字的根源上去解读文言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拓展文言文,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促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1.把好阅读关卡,助力学生培养古文语感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所以从接触伊始就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道难关,是因为学生现有的语言体系是基于现代汉语所构建的,他们可以熟练使用现代汉语交流、表达和沟通。但是文言文虽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但毕竟在历史环境、遣词造句、读音及语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学生虽然可以凭借现代汉语猜测和大概了解其意,但如果缺乏文言文阅读的语感,那学习文言文自然会感觉艰深晦涩,难以卒读。故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把好阅读关卡,帮助学生培养古文语感。

2.追溯文字起源

增添“文化元素”翻译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在疏通字义的过程中,教师一字一词仔细讲解,学生一字不落认真记录,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就很难完全掌握这些枯燥的知识点。根据记忆规律,运用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图形记忆法等方式教学,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记住知识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引导学生追溯文字的起源,展现汉字的演变过程,感受汉字形与义之间的关联,能够深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和记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古今沟通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文言背后的造字文化,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字词的理解更加透彻,才能学以致用。

如《陈情表》中“夙婴疾病"中,“婴”的意思是“缠绕”,但学生很难理解,因为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婴”的意思是“婴儿”,无法和“缠绕”联想在一起。此时,我们可以利用“婴”字的起源一,引导学生从字形手:一个女子手里拿着贝壳项链打扮自己;再结合字形,引导学生拆字分析,上面是两个“贝”,贝壳在古代用来制作项链。所以“婴”的意思是像项链一样“缠绕”。在文言文教学时,我们有必要教授学生文言字词背后的文化本源,并将其融到对文言文字词的讲解中,这种方法比让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更为有效。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用“取”,而不用“得”呢?从而让学生体会烛之武用“取”字的用意。“取”是会意字,如图:“取”的形状是耳朵和手,古代战争中,战士把战俘的耳朵割下来,作为请功的凭证。“取"有一种夺取战利品的感觉,烛之武在这里用“取”字让秦伯感受到晋国的野心,从而说服秦伯放弃攻郑。

分析汉字的本源,从字形本身出发,有助于让学生真正理解文言,在文言基础知识的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通过造字解字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义,就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回归教材本身,挖掘文化本源,文言文的课堂学习才不会只是文言知识的罗列、堆积,而会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也不再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桎梏里,而是徜徉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文化意识”,用传统文化来解读文本,真正让学生的思想“穿越”到古代,引起内心的共鸣,真正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3.站好课堂阵地,引导学生构建古文体系

     课堂是老师的第一阵地,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成果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课内文言文梳理、分析和归纳的效果高低。新教材所选择的文言文都是优中选优,在旧版五本必修教材的多篇文言文中选择了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古人作文思维和语法规则的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等。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内文言文的教学时,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挥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古文语言体系。

其次要适当地强化学生预习及自行疏通文意的能力,比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标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教师只需在课堂中进行点拨和补充即可。在预习检测部分设置数字随机抽签活动,学生根据自己所抽到的数字对相应的重点句子进行翻译和研读。最大程度地利用好一点中所说的培养语感的成果,让学生在对课内文言文的朗读、阅读和精读中了解文章大意。

(二)解决“文”的问题

对文言文中“文”的重要性要予以重视,除了帮助学生翻译和疏通文意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古文思维和审美能力,把握古人在作文时的常规思维。例如在《赤壁赋》中,苏轼借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与体会,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非独创,早在司马相如笔下,就曾经借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对皇帝进行劝谏过。

钱梦龙老先生说:他有幸遇到过位很有学问的国文老师庄老师,他教文言文一般不逐句串讲,但在文章的紧要处或疑难处,则尽情发挥,酣畅淋漓,讲得令人动容;同时又结合讲解指导我们评点,何处加点,何处加圈,都有些讲究。圈点以后,总要拉长了声调领我们诵读,凡读到加圈的词句,往往眉飞色舞,读得格外声情并茂,就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那样,感染得我们也都陶醉在文章优美的词句里。

张必锟先生《文言教学法》,可以解决目前文言文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张先生终生从事语文教学,又长期参与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和试教实践,尤其对文言文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这些内容,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编辑出版的《我教语文-张必锟语文教育论集》中占了很大比重,而这本《文言教学法》对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则更全面、更系统,既有对文言教法的整体介绍,又有教学中涉及的各个层面和系列;不仅从理论上强调了文言教学法的重要性,还结合了教材教学中的具体实例分析讲解;在循循善诱地对教师文言文教学进行引导的同时,科学有效地提升教师自身的文言素养。张先生的文言教学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文言文教学应该使用诵读教法

钱梦龙老先生和张必锟先生都倡导文言文教学使用诵读教法简言之,诵读教法就是以读带讲的方法。它吸取传统教法重视熟读背诵的优长,把学生的诵读活动置于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强调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其显著特点是通过口诵心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独立阅读能力。在这样的课堂上,以学生的诵读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讲是为读创造条件。而且,诵读主要在课上进行,课后诵读只是课堂诵读的补充。

诵读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教师的指导。例如,诵读前布置学生读课文、看注释和提示、画疑难点和关键语句;有时也可以布置思考题。这些工作必须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否则会影响课堂气氛、拖延教学进度。

诵读练习的方法灵活多样,教师的指导穿插在练习中,但都围绕着如何朗读和理解这个中心进行,给学生创造会意的条件。对朗读的指导要十分具体,教师可以范读和领读,训练学生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和语调等进行初步记诵,做到口熟;然后引导学生找出文章的支撑点,譬如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结等,进行初步的理解记忆;再进一步,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并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诵读“若出于吾之口”,到达理解记忆的地步,背诵自然就顺畅了。

2.创新课堂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创造能力

文言文并不仅仅是古人写的文章,它还记载了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事情,记录了古人最精简智慧的言论,也代表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历代祖先所积淀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传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既肩负着帮助学生构建语文语言体系的责任,更要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助力学生担当起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历史重任。

    先秦诸子散文中沉淀的哲人智慧,历朝历代史书中承载的祖先事迹,写景叙事散文中蕴含的先贤思想……这些都可以称为语文教学中的素材和工具,运用在作文教学、现代文教学乃至德育中都将有不小的收获。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以文言文议题为辩题的辩论赛、开展古代文化名人cosplay(角色扮演)活动、举行文言文“飞花令”比赛、进行文言文模仿写作大赛等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视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历史文化名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做好语文模块拓展教学和文化传承教学。

3.明确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教师有责任在课前明确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课外文言文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为了逐步培养学生兴趣,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可以选择古代文学中一些相对通俗浅显、故事性强的小说入手,例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笑林》等。此后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难度较低的史传类文学,如《史记》《三国志》等,最后引导学生尝试进行难度较高的史书,甚至是哲学书籍阅读,如《战国策》《庄子》《孟子》等。

   此外,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做学生文言文阅读的“导游”和“路标”。一是教师要负责为学生提供大概的历史背景补充和书籍说明,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二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善用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的习惯,要求学生学会根据语境推导上下文意义;三是教师每周要定时抽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情况,以此督促并落实学生阅读文言文经典著作的情况。

4.课堂授课建议,有的放矢,纲举目张,举一反三。

一课一亮点依据文体特征来确定教学内容。例如epang《阿房宫赋》是典型的文赋,描摹楼阁建筑之宏伟壮丽及秦王之骄奢,张扬文采,极尽铺排、夸张之能事。

为什么唯有赋文体式是表达“起宫室,广声色”之荒淫无度的最好呈现形式?

为文辞藻愈是堆砌,宫室愈是华丽,百姓的怨恨就愈强烈;杜牧在层层铺排宫殿楼台、美人珍宝的同时,也在层层堆叠“民不堪命也”的愤恨。当“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骄奢达到极点之时,也即民愤达到了忍无可忍。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仅14个字,运用与前文繁复铺排形成强烈反差的短句,状写出大秦社稷江山在农民起义的怒涛中土崩瓦解的可悲下场!这一繁一简,波澜顿挫,让读者与忧国伤时的作者互动,也和作者一样无比愤慨,痛彻心扉。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高考注重时代性、情境性的趋势下,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也应因时而变,将原有的只着眼于“言”,相对单一、扁平的文言文教和学的方式,变成以多样化的活动为载体,以课前阅读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以丰富的文言文文本为基础的教学行为,重视学生自得、自悟和语感培养。才能够真正应对新高考带来的挑战,达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