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张建林

​江西省梦远建设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 330038

摘要

水利工程涉及防洪、灌溉、水力发电、河道及市政供水、港口航道、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意义。所以在施工前,必须依据勘察、水文等数据,并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规程进行施工。当前,可以依据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目的,将其与工程造价和施工工期相联系,采用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其进行3D(三维)数字仿真,在设计与施工阶段对参数进行持续调整与优化,以保证工程的稳定与安全,从而保证工程的正常运行。本文从BIM技术的基本内涵入手,对其在水利领域的应用进行简单剖析。


关键词

AIM技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应用

正文


言:随着BIM技术在水利行业的普及与发展,BIM技术在水利行业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并得到业界认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BIM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仿真为基础,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建筑信息系统。但近年来,BIM技术在水利建设中的应用还不够全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场地一般比较复杂,在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图纸内容多,土方计算不准的情况。目前,我们可以利用BIM对水利项目及地形进行建模,以此来模拟水利工程,再结合BIM软件,进行水利工程的相关计算,以满足不同的施工需要,确保各项施工指标的准确,保证工程质量。

1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1.1降低试错成本

过去为了更好地平衡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成本、质量、进度、安全等多方要素,往往会对施工方案做出不断调整,甚至整合出多个施工方案,从中选择综合效益最佳的一套方案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意味着在水利工程设计时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是相对较大的,同时一旦出现设计失误则很容易会带来较大的资源浪费,增加水利工程施工成本,影响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BIM 技术的有效应用则可以较好地降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试错成本,有效提高问题预测能力,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碰撞试验、建设数字模型、进行动态模拟等多种方式及时地发现施工设计当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并通过参数调整的方式不断优化施工设计,提高施工设计质量,这可以更好地降低在水利工程设计以及建设过程当中的试错成本。

1.2提高设计质量

提高设计质量是水利工程设计过程当中必须着重考量的一个问题重点,过去水利工程设计多以二维图纸的形式呈现出来,但常常会因为数据收集不健全,或者在施工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因素不够全面进而导致了水利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较为欠缺,易影响水利工程设计质量,且二维图纸往往也无法直观地展示工程设计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BIM 技术的引入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设计工作人员可导入施工现场的数据信息建设数字模型,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施工设计中的欠缺和不足,通过调节参数的方式来对施工设计方案做出优化,有效预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的资源及可能遇见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施工设计的设计质量。

1.3提升设计效率

过去水利工程设计中会小号过长的时间和周期,设计效率偏低,BIM 技术的引入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设计效率,工作人员可通过数字建模第一时间发现设计问题减少设计误差,有效减少设计完善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尤其是在大型水利工程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充分考量多方要素,进而确保设计质量,因此常会因设计周期过长影响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应用BIM 技术能更好地规避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只需要导入地质地貌数据、水文气象数据、施工条件数据等相应的数据信息就能直观的快速完成施工设计工作,科学选择工程布置方案、坝型类型、堤坝类型,并通过方案比较方式来控制施工成本。

2 BIM技术在水利工程各阶段设计中的应用

2.1规划阶段

首先,通过BIM技术可以创建水利工程区域的地形模型和水文水资源模型,包括地形的三维模型和水文数据的集成,为规划提供准确的地理和水文基础数据。其次,BIM可用于洪水模拟,通过分析洪水影响和淹没区域,规划者可更好地理解潜在的洪水风险,以便优化防洪规划并设计更有效的防洪工程。在水资源管理和供水系统规划方面,BIM整合水文、水资源和水质数据,支持水资源管理和科学合理的供水系统规划。最后,BIM技术在规划阶段支持跨学科协同,各专业领域的规划者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协同工作,促进规划方案的整合性和协同性,减少信息传递误差。

2.2设计阶段

第一,通过三维建模,BIM技术创造了水利工程的几何模型,包括河道、水库、泵站和管道等元素的准确三维表示,提供更直观、全面的设计视图,如图1所示。第二,BIM技术允许设计者通过模拟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实时可视化和分析,比较不同设计选择的效果。第三,进行施工模拟是BIM的另一应用,它可以模拟施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识别潜在的施工问题,并优化施工序列。第四,BIM技术可用于资源优化,包括人力、材料和设备的合理利用,设计者能够在设计阶段通过模拟和分析优化资源分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五,BIM创建的三维模型可用于可视化设计交流,设计者能够通过直观的方式与项目相关方分享设计概念,提高沟通效率,确保设计意图的理解一致。第六,BIM技术提供有效的数据管理工具,可以整合设计阶段产生的各种数据,并能够自动生成设计文档,减少手动文档制作的时间和错误。

图1 设计规划图





2.3施工阶段

BIM技术能为施工过程提供强大支持和优化手段。首先,通过创建水利工程的三维模型,BIM能够进行实时的碰撞检测,识别不同构件之间的潜在冲突,例如管道与结构元素的干扰,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出现冲突。其次,通过模拟施工过程,BIM可以帮助规划者优化施工序列,识别潜在瓶颈和冲突点。此外,BIM技术在施工现场的实时数据采集和更新方面也发挥作用。施工人员可以使用移动设备直接在BIM模型上记录和更新施工过程中的信息,确保整个团队使用的是最新数据。最后,BIM技术在施工结束后的设施管理和运营阶段提供有力支持。施工过程中生成的BIM模型包含丰富的设备和结构信息,可用于设备的运行监测、维护计划和后续改进。这些功能综合起来,使得BIM技术成为水利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风险,并促进了工程质量的持续提升。

2.4运营和维护阶段

首先,BIM技术在设备维护方面提供三维可视化和信息整合,如图2所示。通过BIM模型,运营人员可以实时查看水利工程的三维结构,并获取与设备相




关的详细信息,包括设备规格、维护历史和操作手册等。这种可视化和信息整合有助于提高设备的维护效率,减少操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其次,通过集成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到BIM模型中,运营人员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参数。这使得可能在设备出现问题之前进行预测性维护,降低突发故障的风险。最后,通过持续更新BIM模型,运营团队可记录设施的改进历史,并基于实际运行经验进行优化。这有助于实现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提高其适应未来需求的能力。


图2 信息整合

3 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路径

3.1土方量计算

土方量计算是水利工程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而BIM技术的引入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土方量计算的效率和质量,获得准确数据信息,设计人员可以利用BIM技术实现信息集成管理建立BIM模型,保证数字模型与实际地形的相似度,在此基础之上做好模型分析,根据施工设计曲线和原地形曲线的交汇点来确定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填挖土方的体量,配合相应的软件系统获得准确数据工作,表1BIM技术计算的土方量信息。

1某水利工程挖填土方量计算

某水利工程挖填土方量计算

松散模型系数

1

实际压力系数

1

开挖面积

5405m3

填方面积

5404.73m3

疏浚量

5405.10m3

填方量

5405.73m3

在土方量计算的过程中如果设计线高于地形线,则意味着需要落实回填作业,而如果设计线低于地形线,则意味着需要通过开挖施工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设计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高低空间的计算来确定具体的填挖土方量。

3.2施工进度模拟

加强进度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施工安全、施工成本有着密切的联系,若进度控制不到位则很容易会影响施工质量,同时在施工建设的过程当中施工周期也会相应延长,甚至会让相应施工单位面临违约赔付风险,增加施工成本,影响商业信誉,但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相对较大,在进度控制上往往是较为困难的,BIM技术在施工设计环节有效引入则可以更好地完成进度模拟,通过不同施工方案的分析明确在不同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需消耗的时间和周期,结合工程质量检验标准及工程建设总周期分析施工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判断施工设计是否存在欠缺和不足,这也可以为后续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信息参考和数据借鉴。

3.3交付内容设计

施工设计方案是施工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参考性文件,后续施工工作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方案落实施工,BIM技术理论上可以渗透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实现全要素、全方位管控,并在设计环节将各种问题有效凸显出来,通过优化建模和交付方式来为施工单位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设计人员可以通过BIM技术明确设计的尺寸数据、结构数据以及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所需原材料的类型、数量和对原材料的性质性能要求,通过相关性分析优化设计效果,为后续工作的顺利推进和有效开展提供必要支持。但就现阶段来看BIM技术在交付内容设计上仍旧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还并没有发展到较为成熟较为先进的阶段,即设计人员所提供的设计模型与后续施工的结合度仍旧是相对较弱的,因此还需要加强该方面的技术研究,提高施工设计模型和施工间的配合度和紧密性,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效果,有效地控制在施工建设过程当中所消耗的资源,保障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

3.4水利工程建筑物BIM模型的构建

BIM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有效引入的最大优势则在于可以通过更加立体化、直观化的形式来呈现设计方案,明确水利工程施工设计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充分利用可视化仿真功能优势提高设计质量,而在水利工程建筑物模型构建和分析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需要做好数字信息模型的区分,突出数字信息模型的特性,从顺序和方法等多个角度提高建模质量。就现阶段来看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应用的时间是相对较短的,因此针对该方面的制度文件建设仍旧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构建模型,在模型构建的过程当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工作人员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明确BIM技术的技术优势和应用方式,确定在施工设计乃至于施工过程当中哪些环节可以利用BIM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确定BIM的应用阶段和应用方向,这样则可以更好地保障建模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其次,需要对CAD图纸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特点、施工内容以及模型建设流程来分析在设计过程当中以及建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再次,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当中不同施工项目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向存在着鲜明差异,对于图纸的设计要求也存在鲜明差别,因此在BIM建模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项目的实际需要确定设计要求,确保建模的有效性。最后,需要做好数据记录和数据分析,如果出现建模问题存留相应数据,为后续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信息参考,结合行业标准优化模型,进而提高BIM模型的构建质量。

3.5保障设计的美学性

在水利工程设计过程当中除了需要充分考量质量要求以及施工进度和施工成本等要素以外,保证水利工程设计的美观性也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营造独特景观,打造地方特色,因此有条件的情况下设计工作人员可以充分发挥BIM技术的建模优势来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美观性。通过数字建模、模拟预测等多种方式来有效分析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其功能性、实用性、耐久性、安全性能否达到标准,在此基础之上对其外在表征作出适当调整和优化,使水利工程与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充分融合,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语

概而言之,通过上文的详细分析和阐述,我们可以知道,BIM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利用BIM技术,可以实现水利工程的总体设计,建立水利工程的地形模型,合理地布置水利工程的枢纽,可对水利工程土方量进行准确测量计算,可对施工进度进行模拟,可对交互内容进行研究,可对信息及模型进行构建与表达。同时,施工单位应加大区域维护、检测力度,推动BIM技术在水利行业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杜九博,李玉莹,常倩倩,等.BIM正向设计在湘河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2109):87-90.

[2]徐钰德,王铭岩,杨叶娟.基于BIM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模式及应用流程[J].人民黄河,20214108):138-143.

[3]吴巍巍.BIM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11622):53-54.

[4]曾慧娟,彭盈.试论于BIM技术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应用优势[J].四川水泥,202105):186-187.

[5]关莉莉,于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施工运维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202113):103-104.

[6]邓竣文,郝鑫.BIM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21(34):15415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