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及解决对策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贺正泽

陕西延长青山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陕西省榆林市 718500

摘要

零排放技术,是指在生产或处理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工艺手段,使得废水、废气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几乎为零的环保技术。在新型煤化工领域,废水零排放技术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更关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实际操作中,这一技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将对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新型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正文


新型煤化工产业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快速发展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伴随着产业的繁荣,煤化工废水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实现废水零排放,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煤化工废水类型与特点

1.1废水类型

①煤气化废水。煤气化废水是指在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主要含有氨、硫化物、氰化物、酚类等多种污染物,其浓度高、毒性大,处理难度较高。

②煤液化废水。煤液化废水是在煤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油类物质、悬浮物以及溶解性有机物,处理时需要特别关注油水分离和有机物降解。

③煤焦化废水。煤焦化废水主要来源于焦炉煤气净化和冷却过程,废水中含有大量氨氮、酚类、硫化物等污染物,且色度高、浊度大,对环境和生物具有较强的毒性。

1.2废水特点

①高浓度、高毒性。由于煤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煤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和无机盐,使得产生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不仅对环境和生物具有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

②成分复杂。煤化工废水中含有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这些物质之间可能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难以降解的复杂化合物,进一步增加了废水处理的难度。

③水质波动大。由于煤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废水的水质波动较大,这要求废水处理系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2新型煤化工废水处理工艺

2.1有机废水处理工艺

新型煤化工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尤其是其废水中含有的高浓度有机物质。这些有机物质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因此,研发和应用有效的废水处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针对这一问题,科研人员主要采用生物法、物理化学法以及它们的组合工艺进行处理。

生物法,一种基于自然生态循环的处理方式,主要依赖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是其典型代表。然而,对于高浓度、高毒性的煤化工废水,微生物的活性会受到抑制,处理过程需要更长的适应期,同时运行成本也会显著增加。

物理化学法,如吸附、萃取、膜分离等,能够快速、高效地从废水中去除有机物质。活性炭吸附和反渗透膜分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但这些方法的处理成本较高,且在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新的污染物,如吸附剂的饱和和膜的污染,形成二次污染问题。

鉴于单一方法的局限性,实践中常采用生物法与物理化学法的组合工艺。首先,通过物理化学法去除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物质,降低其毒性,然后利用生物法进行深度处理,以达到严格的排放标准。这种结合方式既发挥了生物法的经济性,又利用了物理化学法的高效性,实现了优势互补。

此外,对于煤化工废水中某些难以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如多环芳烃、硝基苯等,科研人员还开发了高级氧化技术,如臭氧氧化、芬顿氧化等。这些技术通过产生强氧化性的自由基,能有效分解复杂有机物,提高废水的处理效果和处理效率。

2.2无机废水处理工艺

无机废水处理工艺主要针对煤化工废水中含有的无机盐、重金属等无机污染物。常用的无机废水处理工艺包括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沉淀法是通过加入沉淀剂使废水中的无机污染物形成沉淀物而去除,但该方法对沉淀剂的种类和用量要求较高,且可能产生大量污泥。离子交换法则利用离子交换树脂或离子交换膜去除废水中的无机离子,但该方法对树脂或膜的性能要求较高,且需要定期更换或再生。膜分离法则通过膜的选择性透过性将废水中的无机污染物与水分离,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等优点,但成本较高。

在实际应用中,无机废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应根据废水的性质、处理要求以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同时,还应注意废水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3.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成熟度低

尽管当前已有多种废水处理技术,但针对新型煤化工废水的零排放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处理效率和稳定性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对于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和难降解无机盐,现有技术往往难以实现完全去除,导致排放水中仍可能含有微量污染物。

3.2 能耗与经济性问题

实现废水零排放通常需要多步骤、多阶段的处理过程,这不仅增加了能源消耗,也显著提高了运行成本。目前,许多零排放工艺的能耗高、经济效益差,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工业应用中的推广。

3.3 技术集成度不高

现有的废水处理技术多为单一工艺,对于煤化工废水的复杂性,往往需要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然而,如何优化组合各种技术,实现最佳的处理效果和经济效益,是当前面临的一大挑战。

3.4 二次污染问题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虽然可以去除大部分污染物,但某些处理技术可能会产生有毒的副产物或导致某些污染物的富集,形成二次污染。例如,化学沉淀法可能导致重金属在污泥中积累,离子交换法可能产生有毒的再生液,而膜分离法可能会因为膜的污染和浓缩液的处理问题引发环境风险。因此,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副产物,避免二次污染,是零排放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4.煤化工企业工业废水排放解决对策

4.1 强化技术研发与创新

面对煤化工废水处理的严峻挑战,企业应将技术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加大在废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投入,推动行业的创新与升级。这不仅包括对现有生物菌种和催化剂的改良,以提高生物法的处理效率和抗冲击能力,更应着眼于新型技术的研发,如探索使用基因工程改造的高效微生物,以应对废水中的复杂有机物。同时,研究新型吸附材料和纳米膜技术,以降低物理化学法的处理成本,减少副产物对环境的潜在威胁。

4.2 优化工艺集成与智能化

通过工艺流程的优化和集成,可以实现废水处理的高效和经济运行。例如,采用预处理去除大颗粒悬浮物,生物处理降解有机物,深度处理则可去除难降解的微污染物,实现废水的分级处理和资源回收。此外,利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废水处理系统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度,以应对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4.3 建立严格的排放标准与监管机制

政府应扮演引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制定更为严格的煤化工废水排放标准,以倒逼企业提升废水处理技术。同时,建立完善的环保监管体系,利用远程监控、在线监测等手段,确保企业废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防止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维护环境的公正和可持续。

4.4 提升环保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将环保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将废水处理视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环节,投资建设先进的废水处理设施,并定期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同时,通过定期的环保培训和教育,提高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形成全员参与、共同守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5 促进产学研合作与政策支持

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开展深度合作,共同研发废水处理的前沿技术,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政府应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激励,如税收减免、研发资金支持等,降低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经济压力,激发其创新动力。

4.6 实施循环经济与资源回收

煤化工企业应积极践行循环经济理念,通过废水资源化技术,如反渗透、电渗析等,回收废水中的无机盐、有机物等有价值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同时,通过构建产业链的绿色循环体系,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减排,降低整个行业的环境足迹,共同构建绿色、可持续的煤化工产业。

4.7积极开拓备用水源

煤化工企业应积极探索和利用非传统水源,如海水淡化、雨水收集利用、污水回用等。海水淡化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备用水源技术,在沿海地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企业可以与专业机构合作,建设海水淡化设施,将海水转化为符合生产要求的淡水,从而减少对传统水源的依赖。

雨水收集利用也是一种可行的备用水源方案。煤化工企业可以在厂区内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生产或废水处理。这不仅有助于节约水资源,还能减少雨水对环境的污染。

污水回用也是备用水源的重要来源之一。煤化工企业可以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手段,提高废水的回用率。同时,企业还可以投资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将废水经过处理后达到回用标准,再次用于生产或作为备用水源使用。在积极开拓备用水源的过程中,煤化工企业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选择适合自身的备用水源方案。

 

5.发展建议

5.1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政府应当加大环保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向公众普及环保知识,让公众了解废水排放对环境和生态的危害,从而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和态度。

政府应当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生活废水的产生和排放。例如,推广节水器具,鼓励雨水收集和利用,提高用水效率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减轻煤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负担,降低废水处理成本。

政府还应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例如,建立环保志愿者队伍,开展环保公益活动,鼓励公众举报违法排放行为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环保、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煤化工企业也应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和互动。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开展环保教育等方式,向公众展示企业的环保成果和努力,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同时,企业还应当认真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废水处理工作,提高废水处理效果,降低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5.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确保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为了确保煤化工企业废水排放的规范性和环保工作的有效性,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当前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状况和环境治理的实际需求,制定更加严格、具体的环保法规和标准,明确企业的环保责任和义务,规范企业的废水排放行为。同时,还应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的法律震慑力。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环保法规的认知度和遵守度。通过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环保法规知识,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环保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各项法规得到有效落实。

5.3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先进经验

在解决煤化工企业废水排放问题的过程中,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各国在煤化工废水处理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可以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提高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水平。

政府应当积极与各国开展环保合作与交流,建立合作机制,分享环保技术和经验。同时,还应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参与国际环保合作项目和行动,共同推动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煤化工废水处理的水平,还可以为我国的环保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结语:

解决煤化工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公众的共同努力和智慧。通过技术创新、国际合作、备用水源开拓、针对性处理策略以及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可以逐步构建起一个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废水处理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也将推动煤化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杨凯.煤化工废水零排放及资源化工程实例[J].工业用水与废水,2020,51(5):53-57.

[2]王文豪,高健磊,高镜清.预处理+A/O+臭氧氧化+BAF深度处理煤化工废水[J].工业水处理,2019,39(6):103-106.

[3]李艳芳.煤化工项目废水零排放及含盐废水处理技术分析研究[J].山西化工,2020,40(02):129-131+136.

[4]隋元伟,贾广如,许高洁,等.水力旋流器研究现状及其在煤化工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J].过程工程学报,2019,19(2):235-245.

[5]魏江浪,刘春林.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系统氨氮富集的解决实例[J].给水排水,2019,55(11):84-86+91.

[6]刘义.新型煤化工企业能耗现状与节能潜力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22,42(19):118-120.

[7]黄开东,李强,汪炎.煤化工废水“零排放”技术及工程应用现状分析[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2,43(5):1-6.

[8]耿翠玉,乔瑞平,任同伟,等.煤化工浓盐水“零排放”处理技术进展[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4(10):34-42.

[9]叶万东,张宇,苏俊涛.煤化工污水零排放技术及工程案例探析[J].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15(4):53-56.

[10]李晨璐,郭雅妮,李玉林,等.煤化工废水反渗透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及膜污染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2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