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型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冀涛

​邯郸市永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河北 邯郸 057150

摘要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受“社会权利范式”与“结构活动范式”双重影响而诞生的。它与各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并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与调节。不同国家基于各自的目标与约束条件,如缓解危机与预防风险,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会保护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显著标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社会保障模式必然会根据时代变化做出适应性调整。现代科技引领下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结构及新业态的变革,以及公民对社会保障权益日益增长的需求,共同推动了社会保障模式从危机应对向风险管理的转型。在此背景下,适应国家社会保障变化需求的法律保障模式应运而生。中国式现代化、新经济、新技术及人口结构变化,共同构建了基于风险共识、责任共担、权益共享的法律保护框架。本文探讨了中国社会权利范式与社会保护结构性行动范式下的一种可能补偿路径。


关键词

社会保障模式;危机预防;风险管理

正文


引言

现代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革,不仅催生了现代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还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促使各国基于自身发展阶段、社会制度及文化传统等因素,走出了一独特的现代化道路。在此过程中,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应运而生,并因各国的不同制约因素与目标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制度模式。随着全球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社会保障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能够针对现代化的局限性做出适应性调整,并保持与时俱进。

1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社会保障制度的持续发展是增强公民对社会保障信心的基础,也是保障全体公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关键。社会权利范式与结构功能范式的冲突,实质上是社会福利政策中“有限政府”与“积极政府”理念差异的体现。无论采取何种社会保障范式,其核心目的均在于保障公民在社会保障领域的权益。然而,不同国家因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与水平的政策差异,导致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决策与模式。满足国家社会保障管理需求、提供有效福利是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也是其可持续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公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可通过个人、市场及公共等多种渠道得到满足,社会福利则涵盖个人福利、集体福利与普遍福利等多个层面。社会保险的缴费方式因各单位参与程度及分配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包括个人补贴、分配及拨付等多种形式,并需明确划分职责,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2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要义

2.1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

改善民生与社会保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工作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将社会保障视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柱,创新性地建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持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构建起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大支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视,强化集中统一管理与各方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财政成效与历史性成就。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网络布局日益健全,机制创新层出不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统筹,国家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一体化。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国家机关、部门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体化,统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养老保险制度。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已基本形成。同时,失业和工伤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需要对各个专业领域进行全面且差异化的制度修正,其复杂性、难度和敏感性不言而喻。正是得益于我们党的高瞻远瞩和统一思想,我国社会保障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实践证明,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最重要的特点和优势,也是其稳定和长期发展的基石。

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社会保障直接关系到国家最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我们始终将全民健康覆盖作为目标,致力于让更多人享受到社会保障的福祉。我们积极推动全民医保,促进城乡统筹,不断扩大参保人数,努力增强社会公平性。2截至023年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了10.66亿人、2.44亿人、2.30亿人,实现了显著增长。自2012年以来,我们积极参与国家发展大局,不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改革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到2023年,劳动养老金领取者的人均基本收入较2012年翻了一番,月均失业保险金从707元增加至1814元,月均工伤伤残补偿金也有大幅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609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到了基本养老保险的保障。我们按照终身储蓄、终身保障、终身服务的原则,构建了覆盖城乡的五级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网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服务满意度。这一切都彰显了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民生、满足民意、解民忧、暖人心方面的独特作用。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有效缓解了公众对相关风险的担忧。

2.3以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鲜明主题

高质量发展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新时代需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们对社会保障的期待已从“有无”转向“优劣”。社会保障内容不断丰富,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可持续性则是对发展可持续社会保障体系所需环境和条件的重要考量,它体现了社会保障的代际平衡和先进制度的发展规律,是构建更加可靠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要求。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的现状(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达66.2%,农民工总数达2.98亿人)等挑战,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要适应劳动力流动的需求,还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同时,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还需平衡不同地区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给传统就业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新挑战,要求我们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以适应新形势。推动社会保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民生的普遍性、基本性和综合性规律,关注民生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积累性特征,着力解决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目标的科学认识也是其长期稳定运行的基础。

2.4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重要原则

我们应尽最大努力兑现党和政府的承诺,展现积极作为。不应设定过高的目标,避免过度投入和无谓的争论,而是要脚踏实地,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事业努力。必须从实际出发,确保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这一阶段的必然要求。这提醒我们,必须兼顾当前与长远的需求和机遇,制定符合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的社会保障政策措施,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待遇的适度调整机制。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相辅相成的关系,避免违背发展规律的行为,如盲目追求“大跃进”或停滞不前。我们要警惕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因“收入问题”而阻碍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运作;也要避免像欧洲某些国家那样,因回避“普惠”政策而导致社会活力不足。我们应量力而行,坚持“突出重点、完善制度、管理预期”的原则,确保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发展,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真正的好处。这既是对我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社会保障体系长期建设中应当坚守的原则。

3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型

3.1 理解系统集成,突出重点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在于解决社会保障领域的核心矛盾。我们要正确认识各领域之间的关系,既要抓住重点领域,强化改革的整体性,又要明确要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制度整合意味着要协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政策,整合就业、工资分配、劳动关系等方面,通过社会保障等手段提升整体保障水平。我们要努力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系统,加强候补名单管理、资金管控、服务办理、风险防范和团队建设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同时,要突出重点任务,聚焦社会保障各领域的根本性改革,推进养老金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劳动者的保障水平。

3.2 协调标准与研究创新的关系

标准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基石,而创新则是保持制度活力的关键。我们要正确处理标准与创新的关系,既要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和国家标准,又要鼓励地方开展研究和探索,实现规则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避免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模糊地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不同地区福利和水平的差异需要通过引入和改变标准来逐步统一,这有助于提高协调水平,强化刚性制度约束,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平竞争。同时,我们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主动开展研究创新,将创新政策转化为具体的政策实施和管理方法,保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预期寿命延长、教育水平提高和工作结构变化等趋势的发展,我们需要提前预见并应对这些变化,如引入护理保险制度、创建生育补贴计划等,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措施确保体系的长期可持续性。

3.3 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保障安全的关系

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前提和基础,而安全则是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我们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推动高质量、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服务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平衡各方利益、应对社会问题并化解社会矛盾;又要从根本上强化目标导向和线性思维与风险意识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以及速度与可达性的平衡。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改革不力而引发群众不满也不能因利益结构变化而造成社会不稳定更不能因风险防范不到位而影响社会保障机构的改革发展进程和大批劳动者的权益。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制度体系提高社会保障管理能力和水平;同时更加注重各类社保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特别是舆情应对和基金支付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3.4把握多种管理模式

福利社会的危机管理、风险防范以及社会保险等模式,均植根于工业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经济以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为核心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和资本紧密关联,构建了工资雇佣关系的基础框架。然而,随着21世纪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与经济活动的组织形态,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经济的新时代。信息经济,这一以数字技术为基石的新型经济形态,其核心在于利用信息资源、算法与计算能力作为竞争利器,依托网络平台作为管理中枢,有效连接各类财务单元与业务部门。在此背景下,劳动者与企业组织者之间逐渐形成了非正式、非稳定且趋于非个人化的雇佣关系,这种关系灵活多变,却也对基于传统劳动关系的社会保护机制构成了严峻挑战。随着各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公民对于美好生活、民生福祉的向往以及对社会保障与社会权利的诉求日益强烈。社会权利,作为个体社会经济文化权益的综合体现,正促使我们探索更多基于合作共赢的新型社会保障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新经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丰富与完善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机遇。在此背景下,推进劳动关系改革,保障公民的社会保障权利,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3.5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便利性,深化行政服务优化

便捷性,是满足公民公共社会保障服务需求的首要目标。为此,我们需要严格遵循社会保障管理规范,推动各项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与精细化发展。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统一平台,持续推动行政服务向更高效、更便捷的方向转型。从解决复杂问题出发,逐步转向提升整体服务体验、满足多元化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重点实现“缩短时间、提高效率”的自动化适配,以商业交易中的“效率”为标杆,促进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一件事、办实事”的服务理念,确保社保卡在居住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发挥实际效用,真正将优质服务送到公民手中。此外,还应积极探索数字化“一卡”跨场景应用的新模式,打造全新的“一卡”管理服务生态。

4结语

分享中国文化的理念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集体主义文化所孕育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深厚的乡土情怀,与改革开放后全民参与、共同创造的经济奇迹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风貌。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并存与互补,以及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共同铸就了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坚实基础与鲜明特色。联合社保以“专属共享、共同分享”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构建资源共享、项目合作、服务协同的共享机制,充分体现了普遍共享、全面共享、共创共享与渐进共享的特点。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参考文献

[1]席恒.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模式转型[J].社会保障评论,2024,8(3):3-12.

[2]唐志婧,冯竞凯,张建军,关利海.基于容器云的社会保障数字化管理平台研究[J].计算机应用文摘,2024,40(7):119-121.

[3]陈传夫,蒋子可,吴钢,陈一,吴丹,杨思洛.新文科实践中图书馆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24,41(2):50-59.

[4]任雪,周融,许宪春.基于中介服务视角的房地产业数字化转型研究——以贝壳找房数字化模式为案例[J].调研世界,2024(6):87-96.

[5]谷月,沈娇.高职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与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4,26(5):13-17.

[6]王雪然.数字化转型下技术嵌入对企业商业模式及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现代营销(下),2024(4):111-113.

[7]周小寒,陈敏云,俞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24,38(3):153-158.

[8]耿言虎王少康.“品牌化+数字化”双轮驱动模式下的农业绿色转型实践及其价值——芜湖大米案例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3):34-46.

[9]李伟光,吕斌,彭晓瑞,王霄.木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中国人造板,2024,31(3):95-99.

[10]徐春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价与动态调整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3(2):8-11.

作者简介:冀涛(1985--),男,汉,河北永年,本科,人力资源高级经济师,邯郸市永年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方面。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