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林业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正文
秉承国家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我国林业相关部门也需要在发展期间积极探索更多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而在不影响我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林业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火灾”,目前我国林业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1.78亿亩,年平均经济损失和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超过1100亿元。在生态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要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保障林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一、林业育苗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一)保护生态环境
林业育苗过程中病虫害防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传统的病虫害防控方法通常采用农药,但这些化学物质能够杀灭有害生物,也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引起土壤、水体等方面的问题。而绿色防控则倡导使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防治等无毒或低毒的方法来控制病虫害,减轻对环境的影响。例如,利用天敌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数量,同时不会对其他非目标生物造成伤害,实现了生态平衡[1]。
(二)保障生产安全
林业育苗是保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林业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然而,病虫害给树木生长和幼苗培育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如果采取不恰当的防控措施,可能导致病虫害大面积爆发,引起重大损失。绿色防控强调综合治理、防治结合,注重预防和早期诊断,通过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和科学合理的防控技术,能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风险,并避免病虫害的蔓延。这样可以有效保障生产安全,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三)促进可持续发展
绿色防控病虫害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林业育苗是森林资源的重要补给途径,对于森林的更新和保护至关重要。病虫害的防控直接影响育苗成活率和质量,从而影响整个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绿色防控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生态环境风险,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资源的消耗。另外,绿色防控注重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通过调整林业经营模式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了森林的自然恢复和增值,有利于实现林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2]。
二、林业育苗期间常见病虫害种类
首先,林木在育苗期间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常见的病害包括根腐病、叶霉病、立枯病等。这些病害会导致幼苗生长不良、叶片凋落、枯死等现象,严重影响育苗的成活率和质量。其次,林木的育苗过程中也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危害。常见的害虫包括森林毛虫、松材线虫、白蚁等。这些害虫会以苗木为食物或寄生于苗木上,导致苗木生长发育受阻、植株衰弱甚至死亡。另外,除了病害和害虫外,某些野生动物也可能对林业育苗造成损害。例如,野兔等动物会啃食嫩叶、嫩芽和树皮,严重影响苗木的生长状况。最后,杂草是林业育苗期间常见的问题之一。杂草竞争水分、养分和阳光资源,对苗木生长发育形成压制,同时还可能成为害虫和病害的庇护所。
三、林业育苗期间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选择与适应性问题
当前,病虫害防治技术较为多样化,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但不同技术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和效果,在不同地区、不同病虫害类型和不同树种上的效果也不尽相同。由于缺乏准确的病虫害监测和诊断手段,可能导致技术选择不准确,防治效果欠佳。此外,某些防治技术的使用需要专业知识和设备,给农民或从业人员带来了一定的困扰[3]。
(二)预防与控制策略存在不足
病虫害防治应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但目前仍存在着依赖化学农药和单一防治策略的情况。对于一些重要病虫害,过分依赖化学农药可能导致害虫抗性产生和环境污染,同时也容易忽视预防控制的重要性。综合治理策略的实施仍然面临技术整合、资源投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推广。
(三)缺乏监测与预警体系
有效的病虫害防治需要建立科学的监测与预警体系,但目前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标准和规范的监测方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趋势难以及时掌握。此外,预警体系的建立还受到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力的制约,限制了对病虫害的准确预测和及时响应[4]。
(四)技术推广与培训不足
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有限,部分农民或从业人员对新兴的防治技术了解不足或缺乏实践经验。此外,一些地区也面临着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导致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尽如人意。
四、林业育苗期间常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控制技术,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来控制病虫害。通过引入和增殖天敌或寄生性昆虫,或施用具有对害虫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数量和传播。首先是天敌引入,通过引入与目标害虫相互作用的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这些天敌可以是昆虫、蜘蛛、鸟类等。它们以害虫为食物或寄生于害虫体内,通过捕食或寄生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传播。例如,引入捕食性昆虫如蚂蚁、蝉小蜂等来控制松毛虫等害虫。其次则是利用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的繁殖和发展。寄生性昆虫会将卵或幼虫寄生在害虫体内,从而限制害虫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例如,利用寄生性蜂类如蜂蜈蚣来控制森林害虫如松毛虫、梅毒虫等。再次,利用对害虫具有致病作用的病原微生物来控制害虫。这些病原微生物可以是细菌、真菌或病毒等。它们感染害虫体内组织,破坏其正常生理功能,导致害虫的死亡。例如,利用昆虫专性病毒如松毛虫核多角体病毒来控制松毛虫等害虫。另外,利用对害虫具有致病作用的细菌和真菌来控制害虫。这些微生物通过感染害虫体内,产生毒素或分解组织,破坏害虫的生命活动,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例如,利用土壤中的拮抗细菌或真菌来控制根部腐病等病害。最后,利用一种微生物对另一种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来控制害虫。这种方法通过引入对害虫有抑制作用的益生菌或真菌,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传播。例如,利用有益的土壤真菌来抑制其他土壤病原真菌的生长。
(二)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控制技术,通过利用温度调控、光照控制、气候调节和机械阻隔等物理手段,有效地控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首先,温度调控是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之一。由于害虫和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差,通过暴露于极高或极低的温度下,可以迅速杀灭害虫和病菌。例如,在温室中使用热水浸泡苗木,能够有效地消除苗木上的害虫和病菌,提高苗木的健康率。其次,光照控制是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特定波长的光线和诱虫器具,可以吸引害虫进入并被捕捉。这种方法可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减少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并且不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光陷阱在农田和果园中广泛使用,有效防止害虫的繁殖和传播。此外,物理防治技术还包括利用气候调节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通过调整温湿度、通风和空气流动等因素,可以改变病虫害的生长环境。在苗圃中采取适当的通风措施,能够减少湿度和增加空气流动,从而抑制真菌病害的发生。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特点。最后,机械阻隔是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之一。通过建立屏障,如覆盖网或装置,可以有效地阻止害虫的接近和侵袭。例如,在果园中使用纱网覆盖,可以有效地防止昆虫的入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这种方法对于具有飞行能力的害虫效果显著,且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三)育苗前预防
育苗前的预防措施是一种绿色防控技术,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改善栽培环境和加强管理措施等手段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这种方法注重提高苗木的健康性和抗病虫能力,从而减少病虫害在育苗阶段的滋生环境。首先,合理选择病虫抗性较强的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选择具有较高抗病虫性的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这些品种能够更好地抵抗病原菌或害虫的侵袭,减少苗木的损失。其次,优化土壤肥力是预防病虫害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进行土壤检测和分析,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维持土壤的养分平衡和pH值,可以提高苗木的养分吸收能力和免疫力,增强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此外,排水和通风的改善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方面。保持合适的土壤湿度,避免过度浇水和积水,不仅有助于减少真菌病害的发生,还可以减少一些地下害虫的滋生。同时,加强通风措施,保持适宜的空气流动,有利于降低湿度,减少真菌病害的传播。另外,合理的密度控制和间作轮作也是有效预防病虫害的策略。通过合理调整苗木的种植密度,避免过于拥挤,可以减少病虫在苗圃中的传播。同时,采用轮作或间作的方式,将不同的作物或树种交替种植,可以打破病虫害的连续发生和传播途径,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五、林业育苗期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优化策略
(一)加强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在林业育苗期间,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网络是及时了解苗圃中病虫害情况的关键。监测网络应该覆盖整个苗圃,并且包括各个不同生长阶段的苗木。监测网络的建立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无人机、遥感等,对苗圃进行全面、快速的调查。通过定期巡视和采样,收集病虫害的分布数据,以便及时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除了苗圃内的监测,还需要结合气象数据、土壤条件等因素建立病虫害预警模型。这些因素与病虫害的发生密切相关,能够为后续的防控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在湿度高、温度适宜的环境下,某些病菌和害虫可能更容易繁殖和传播。通过监测这些因素的变化,可以预测病虫害的发生可能性,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选择合适品种与良好基质
首先,选育抗病虫害特性的新品种对于绿色防控至关重要。通过传统育种或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研究人员可以将抗病虫害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中,培育出具有良好抗病虫害性能的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较强的自然免疫力或抗虫能力,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率,还能够降低对农药的依赖。其次,在基质的选择上注重优质和无污染也是防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基质作为育苗的生长介质,直接关系到苗木的健康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选择优质的基质可以提供适宜的养分和水分,促进苗木的生长发育,增强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同时,基质应避免污染,以防止病原菌或虫卵的传播和滋生。此外,进行基质的合理调配和消毒处理对于控制病虫害也具有重要意义。合理调配基质中不同成分的比例可以提供适当的养分平衡,并且改善土壤结构,有助于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消毒处理基质可以有效杀灭潜伏在其中的病原菌和虫卵,降低其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三)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微生物来控制害虫的数量,实现病虫害的生态平衡。在林业育苗期间,可以利用昆虫、鸟类等天敌来捕食害虫;同时,利用具有杀虫活性的微生物如拮抗细菌、真菌等来降低病原菌的数量。此外,还可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有益生物的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
(四)加强对育苗人员管理与培训
科学的管理措施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在苗圃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育苗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病虫害的认识和防治能力;加强对苗圃的日常巡视与清洁工作,定期进行苗圃的消毒和整治;合理调控水肥管理,保持苗木生长环境的稳定与适宜;定期进行疫情调查和防控效果评估,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结束语:总之,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合理利用监测预警系统、选择抗病虫害品种和优质基质、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加强管理与培训,可以降低病虫害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提高育苗质量和产量的稳定性,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研究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和措施,实现林业育苗过程中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天生. 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J]. 广东蚕业,2021,55(7):100-101.
[2] 吴洋,郑卓. 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问题及提升措施[J]. 河北农机,2021(15):157-158.
[3] 卜婷. 林业育苗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效果优化对策[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1,50(8):106-107.
[4] 雒玮. 试论病虫害防治与林业育苗路径[J]. 广东蚕业,2021,55(10):4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