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室内设计视角下的中国旧区改造方案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旧区;室内设计;改造方案
正文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很多历史街区和老旧区域与新城区在建筑风貌和城市职能上出现了明显断层。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与时代发展的不匹配,还加剧了居住环境的退化和历史建筑保护的缺失。在中国,需要改造的旧区面积庞大,达到了40亿平方米,多数分布在城市的核心地段,该地区建筑和人口密集。由于旧区大量的居民生活品质受到了影响,这些区域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价值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挑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寻找一条能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保护、传承历史文化的旧区改造之路变得极为关键。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全面改善老旧小区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的目标,倡导通过空间优化、绿色生态建设、智能化升级和重视历史文化保护等手段进行改造,为旧区的室内设计改造提供了宏观指导。
1室内设计视角下中国旧区的特点与挑战
1.1设计风格与时期特征
中国旧区指的是2000年以前在城市形成的建筑区,这些区域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具有历史沉淀和地域特色,包括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反映了中国建筑发展的演变以及与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在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型城市,旧区的室内设计与历史发展有关,例如北京、上海、杭州等,旧区的建筑风格体现出从传统逐渐向现代的发展特点,从古代的四合院、木结构建筑,到近代的砖石结构、西洋式建筑,直至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每一类旧区都具有时代特征。城市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还与中国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功能、文化有关,在功能方面,如南方地区旧区的室内设计多采用防潮、防虫的建筑材料,北方地区旧区的室内设计则注重保暖和抗震性能。在室内设计的风格上,包括皖派、苏派、闽派、京派、晋派、川派六大派系,汉族的旧区室内设计基本都遵循了风水学的原理,在一些少数民族聚集的城市,旧区的室内设计风格则趋向于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包括天然材料、手工艺品、家具软装等显著的民族特色[1],除此以外,还兼具文化融合的特点。这些流派的出现使中国旧区的室内设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近现代时期,由于中西设计理念融合,旧区的室内设计更是体现了多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特点,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1.2社区结构与社会功能
中国许多城市中的旧区是历史沉淀与现代发展交织的产物,其社区结构和社会功能随着时间演变而呈现出特有的特点。在室内设计领域,这些特征尤为显著。旧区的室内设计不单单反映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更是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的直接见证。
社区结构方面,中国旧区的传统街巷较为狭窄且布局紧凑,住宅内部空间有限。室内设计通常以最大化利用空间为首要原则,尽量减少通道和闲置区域,实现多功能空间的使用需求。例如,客厅往往兼作家人聚会、娱乐休闲甚至临时工作的空间。墙面、阁楼甚至阳台都可能被精心规划,用作储物或者私密空间。
社会功能上,旧区室内的设计往往更注重家庭和邻里之间的互动。饭厅、客厅等公共区域的开放设计有助于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以及邻里之间的社交。在一些老房子中,居民会保留老式的家具和装饰风格,这不仅是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坚持,也是对家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一种尊重。
中国旧区的室内设计在社区结构和社会功能的现状中表现出独特的风貌,它集中体现了居民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具体而言,旧区的室内设计主要遵循了中国传统大家族聚集的生活需求,以及少数民族以族群聚居的生活特点,这是由于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所致。
1.3现存问题和改造难点
中国旧区因室内结构、风格、装饰等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存在差距,改造面临着一些现存问题,由于早期建筑的设施技术与现代居舍技术条件的差异,也存在着一些改造难点。
旧区的室内空间大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装饰物,如精美的木雕、砖雕、传统的彩绘等,这些历史元素在现代生活中可能不再适用或无法满足现代居住的舒适性和功能性需求,如何在保护历史遗产的同时融入现代室内设计理念和技术,成为了旧区改造的重大挑战。并且,由于旧区的室内空间布局受到历史建筑风格和结构的限制,如狭窄的走廊、低矮的天花板、不合理的房间比例等,这些特点限制了现代设计中常见的开放式空间布局和灵活的空间划分,给室内改造带来困难。
在改造难点方面,旧区的基础设施陈旧,水电管线、通风系统等基础设施往往老化且不符合现代标准,存在着安全隐患和效率低下的问题,室内设计改造需要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彻底更新,这既是技术挑战也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支出。旧区的建筑材质和施工技术与现代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改造过程中,难点在于找到合适的替代材料或技艺来保持原有的风貌,才能使之达到现代建筑的安全和舒适标准。并且,根据国家政策,需要虑环境的可持续性,包括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以及废物的处理等,这些要求与旧区的传统做法可能存在冲突,需要设计师和业主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2 旧区改造中的室内设计策略
2.1空间重组与功能优化
面对中国旧区因时代变迁带来的空间结构与现代居住习惯的不匹配问题,以及早期建筑设施技术与当代技术标准的差异,在室内设计的改造中,不仅要尊重和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也要满足现代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需求,应对空间进行重组、功能加以优化。
空间重组是基于现代人生活状态的一种适应性调整,当代人更注重小家庭的生活模式,而非以往的大家族、群居式的居住环境,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室内设计时,应在尊重历史文脉的基础上对原有空间进行重新组织。这涉及到对单户的室内墙体的局部拆除或重新构建,以创造小家庭居住时更为宽敞、流畅的空间布局。例如,将一些非承重墙替换为可移动隔断,既保留了空间的历史性,又增加了空间使用的灵活性。[2]
基于现代生活的居住、工作、聚会、育儿等需求,对室内区域的功能分布进行优化。通过合理规划,使得每个区域能更高效地服务于现代居住、工作或休闲活动。例如,将部分空间改造成家庭办公区或儿童游戏区,以满足现代家庭的多元需求。还可以采用可变分隔和可移动家具等设计元素,以适应不同时间的不同使用需求。随之而来的,可以将单一功能的空间转化为可承载多种用途的设计,让空间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变换功能,如客厅可通过设计变成临时的聚会场所或者休闲娱乐区。
2.2材料与工艺的选择
在旧区改造项目中,室内设计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需要平衡历史传承与现代功能的需要,设计者需根据原始建筑的材质特点,精心挑选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建材,并采用能够融合传统建筑特色与当代设计潮流的施工方法。
为了保持旧区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室内改造时应优先考虑使用传统材料,如青砖、木材、瓦片等。这些材料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还有助于维持街区的传统氛围。然而,单纯地复制使用传统材料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功能需求,因此,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创新应用。例如,可以通过现代加工技术提高其耐久性或改善其绝缘性能;或者将传统材料以非传统的方式应用,在保持其质感的同时增强其功能性和美学价值。
在室内改造中,结合使用现代和传统工艺的结合,可以产生独特的设计效果,既能保留原始建筑风貌,也能带来现代设计的艺术氛围。传统的工艺技术如木雕、石雕、手工砖砌等,不仅体现了手工艺的魅力,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居舍的设计风格逐渐简约,可以将这些传统的繁复技艺加以简约化的改进,与精密的制造技术相结合,呈现出现代设计潮流下的传统文化的新样式。在技术上,还可以现代工艺如3D打印和数控切割等,能够在室内设计的某些细节部分复制古老的装饰元素,使得传统装饰得以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
2.3色彩、光与氛围营造
中国的旧区遵循的是传统风水理念,或是家族居住理念,室内光线布局与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室内设计方案中对色彩、光线以及氛围进行细致营造,重塑空间的舒适度和功能性,不仅对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和生活质量起到影响,还对保持和传承文化特色起到关键作用。[3]
色彩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需考虑地域文化的特定象征意义。在中国旧区改造中,传统的色彩如赭石红、藏青蓝、中国红等不仅体现历史感,也富含文化内涵。设计师可以通过现代设计手法重新诠释这些传统色彩,使其与中性色调或其他现代色彩搭配使用,既保留传统气息又赋予空间现代感。色彩应用还需考虑到色彩心理学,以创造适宜的情绪环境和心理感受。
光线是塑造室内氛围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旧区改造设计中,可以最大化利用自然光源,通过设置大窗户或采光天井等方式引入更多自然光,这不仅能够提升空间的明亮度和自然氛围,还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节能照明设计需结合现代LED技术及其他高效照明方案,创建符合现代环保与能效标准的室内照明环境。照明设计应注重灵活性和可调性,以适应不同时间和场合的照明需求,同时保证光线分布均匀、无眩光,营造出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4]
2.4家具与装饰元素
家具与装饰元素的选择和设计是旧区改造项目中塑造室内设计风格和氛围的关键。它们不仅需要满足实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还要能够融入整体设计概念,强化空间的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
为了最大化利用旧区改造中经常遇到的独特空间形态和尺寸,定制家具成为一个优选方案。定制家具可以根据具体空间的特点进行设计,不仅能够有效利用空间,还能确保家具的风格、材料和工艺与整体室内环境相协调。例如,对于有限制的楼层高度或狭小的房间,可以设计低矮的储物家具或者多功能的组合家具,既保持了空间的开阔感,又提供了必要的储存功能。
在家具和装饰元素的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的元素,可以增强室内环境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深度。设计师可以通过现代设计语言对这些传统元素进行重新诠释,使其符合现代审美同时保留文化内涵。这包括使用传统的图案、符号和手工艺技术,结合现代材料和制作方法,创造既有历史感又不失现代风格的家具和装饰品。例如,采用传统木雕图案作为家具的细节装饰,或者使用传统织物的图案和色彩作为软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3 案例分析
3.1云南大理老宅改造餐厅案例
云南大理传统旧区的特点是以青瓦白墙的主色调,常见的布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及“走马转阁楼”等,利用当地石材建造,实现冬暖夏凉的效果,如图1。
图1 云南大理传统旧区
根据旧区的建筑样式、风格、材料的特点,对原本废弃的建筑加以改造,结合现代人的习惯、需求,以及现代审美观,做出室内设计改造方案。在室内设计空间重组与功能优化方面,拓宽了第二层空间,变为开敞式的空间环境,将原先的多功能区变为用餐、聚会、赏景功能为一体的区域;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延续了传统建筑材料的风格,使用苍山的石材、洱海的木材,采用了石材打磨工艺、原木加工工艺,打造出与原建筑风格相似的室内风格,但对木材和石料的加工展现出直线性的特点,融入了当代设计的简约潮流;在色彩、光线与氛围营造上,通过地面的青砖、白缝高度还原旧区建筑的青瓦白墙的主色调,去掉了砖瓦屋顶,取而代之的是原木几何造型的屋顶,大量采用天然光线,营造出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理念,如图2。
图2 云南大理旧区餐厅改造室内设计
3.2江苏常州青果巷老房子改造案例
青果巷是常州市区自明清以来保存最为完好的古街巷,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态的影响,主要包含明、清、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如图3。
图3 青果巷街道及建筑
根据青果巷的建筑文化特点,对其中一家老房子进行室内设计改造,在设计时,考虑到融入该街道的历史文化特色,还要彰显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等,设计出一款新式古典风格的室内设计。在室内设计空间重组与功能优化方面,重新构建了空间环境,将多功能区变为用餐、闲谈、看书等多个功能区域;在材料与工艺的选择上,采用了古朴的木材,以整洁舒适的橡木地板与历久碳化的穿斗木架相呼应,在室内的隔断门上采用了雕花艺术,凳子、沙发等采用了简约式的木材线条,做出了现代化的处理;在色彩、光线与氛围营造上,通过家具色高度还原旧区建筑门窗主色调,将大门改为全玻璃式,引入大量自然光线,改善了原建筑内部空间低、光线较暗的问题,如图4。
图4 青果巷老房子改造案例
通过这两个案例,可以反映出对旧区的室内设计改造方案考虑上,无论是材质、风格还是色彩,均保留了许多当地文化传统,同时,又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和审美思想,呈现出比较新奇且具有民俗感的室内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赵倩琳,胡剑忠.川西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3,(11):94-97+101.
[2]武陆峰.山西民居的创新性改造研究——以简约室内设计风格为例[J].居舍,2020,(33):86-87+104.
[3]田倩茹.上海石库门建筑室内改造再利用研究[D].上海大学,2020.DOI:10.27300/d.cnki.gshau.2020.000460.
[4]郭文博.上海石库门民居的建筑及室内设计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
作者信息:姜鸿超(1989.12.08),男,汉族,江苏太仓人,硕士研究生,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建筑与室内设计
课题内容1. 2021 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 2.基于文创孵化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动态化实训模块构建研究 3. 2021JSJG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