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六讲”与“六有”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李晶月 李建斌 肖海平

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 812100

摘要

在立德树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守正创新,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思政课教学只有遵循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原则,不断深化思政课堂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和路径,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行动力量,自觉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六讲 六有 逻辑理路

正文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趣味性、理论性和效性,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高职教育和学生学情实际尤其是藏区少数民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且偏工科和农学的学情,尊重高职院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讲政治、讲故事、讲道理、讲理论、讲情怀、讲思辨6个课堂教学环节,探索创新实践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破解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吸引力不强、教学效果不佳、资源整合的意识及能力不强的问题,通过讲政治让思政课变的“有根”,讲故事让思政课变的“有趣”,讲道理让思政课变的“有味”;讲理论让思政课变的“有理”;讲情怀让思政课变的“有魂”讲思辨让思政课变的“有用”,旨在提高思政课教学吸引力、针对性和效性。

一、“讲政治”让思政课变的“有根”

所谓“根”,强调的是事物的根基和基础。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与价值导向,这是思政课根本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思政课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就是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讲立场、讲方向,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所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和教学设计中应突出政治性,把鲜明的政治导向贯穿始终,才能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对国家的认同、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以及对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其次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及时推进最新理论成果入课堂。而不是“一本教案吃十年”,思政课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凝练和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始终做到“两个维护”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力量和精神价值转化为行动力量,努力将自己锻造成为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讲故事”让思政课变的“有趣”

“道理不如故事,天边不如身边”。这里强调了故事的育人作用。如何打破长期以来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一场好的“开场白”很重要,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如果与本科院校学生使用同一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标准,无疑会使学生更加远离思政课,所以讲故事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例如作为涉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可以搜集大量农牧行业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故事、典型案例等,将其带进课堂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做到用发生在农牧行业人和事,教育身边的人把抽象的政治理论用形象生动的故事讲清讲透,以案例“桥梁”打通科学理论和客观现实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但在讲故事中必须注重以下两点,首先作为教师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讲故事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一遍故事,它要求思政课教师把故事讲的生动鲜活,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要自己带入情感,进入积极兴奋的状态,也就是要时刻保持教学状态,用心讲好每一堂课,讲故事要抑扬顿挫,而不是心情沉闷、面无表情,否则故事将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其次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转化,讲故事要注重语言的通俗化,在此基础上也可增加肢体语言,体现一种精神和语言的自由气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课堂状态。做到以上点,思政课就会变得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其吸引力和亲和力会明显增强,激发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兴趣,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传统教学方法手段的不足和局限性,使抽象、枯燥的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活泼,其吸引力明显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幅度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

三、“讲道理”让思政课变的“有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事实上,任何一门课程都要讲道理,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思政课讲的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挖掘现实中讲活道理的丰富素材,运用问题引导式、课题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通过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的话语表达,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抵达根本。把道理讲出温度、热度、鲜度,让思政课释放出鲜活的生命力,不能浮于表面、浅尝辄止,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

讲道理不能抽象化、教条化,而是要鲜活生动、活泼有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通过讲故事这一环节后,深挖故事背后的道理,把严肃深刻的道理讲得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讲道理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把其中体现的逻辑讲出来,完整而活泼地呈现出其中蕴含的逻辑性,形成逻辑的完整性,体现逻辑的有机性;二是要把故事中隐藏的现实生命讲出来,联系最新的实际,体现故事中释放出的科学理论,尤其是对当今世界与中国社会现实的强大解释力和引领力;三是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依据“是什么”和“为什么”两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呈现真理的过程,层层递进地诱发学生不断思考、推理论证其中蕴含的道理。我校思政课教师率先实践,用一个个发生在农牧行业生动感人的故事和案例引入课堂,引发学生深思,有意识引导学生挖掘故事背后的道理,并将挖掘的道理有意识与理论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不是一门抽象的理论,而是与自身思想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思政课讲得道理不是高谈阔论,恰恰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

四、讲理论让思政课变的“有理”

 高校思政课是保证学校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关键课程,有着鲜明的立场要求与政治导向。但要明确的是,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基本属性,思政课就是要旗帜鲜明宣讲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讲政治、不讲理论,否则就会导致思政课成为一门政治说教课,如果只讲故事,不讲理论,就会成为一堂热闹且无深入思考的课程,尽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但是一旦缺少理论性作为支撑,单一地高扬政治性,或者一味的追求趣味性,就会导致政治课无法真正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还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所以必须做到既有理论又有政治既有趣味也有深思。青农职院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的渐进过程,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对理论的探究欲,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对理论的排斥心理,教师在讲授中坚持政治性和理论性的统一,突出思政课的理论性、学理性,做到既有理论的高度、也有视野的广度和时政的热度,使冰冷的理论真正成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理论。

五、讲情怀让思政课变“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投入真感情,用真情打动学生,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首先,思政课教师应当树立自信,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荣誉感、责任感,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才能打动人,一堂有情怀的思政课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使爱国主义成为育人育才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行动自觉。其次,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投入真情实感,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抱有执着追求,把潜心问道与践行传道相结合,坚持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促进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使学生对思政课抱有情怀,让学生想上并且爱上思政课,再次,在授课过程中要表达对学生关心关爱的仁爱情怀,乐教爱生、甘于奉献,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提升思政课的温度,让思想政治理论就会变得有温度、有情怀、有灵魂。最后,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和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把强国心转化为报国志,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促使他们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六、讲思辨让思政课变的“有用”

讲思辨,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思考辨别事物的能力。大学阶段应该是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形成逻辑思辨能力的关键阶段。教师要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什么是慎思明辨,利用每一个教学环节,抓住学生兴趣点,敢于直面问题、直面谬误,面对难点、矛盾点不能刻意回避,要剖析问题根源,用真理的论证分析与对悖论的深刻剖析来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正确性,使理论具有说服力和思辨性。在思辨的过程注重培养归纳和演绎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多年来“填鸭式”教学方法和“教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考核评价方式,逐步形成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当今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面前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不迷茫、不慌张,不随大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维。政治课教师还应当依据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在的思维能力,在平常的概念、原理教学和练习中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及科学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教师自身首先要成为明道者和信道者,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信仰坚定,政治上可靠,才能在思辨的过程中传递真理,讲好信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找准教学内容同培养思维能力的结合点。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在辩的过程中自由的调动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对现实案例、时事政治的的敏感性,有意识地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使思政课凸显出思辨性的特征和独特魅力。

思政课能否取得实效以及质量高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方法科学、恰当,就能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讲授所传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外化于行,发挥较好的育人效果,反之事倍功半。六讲六有的教学方式改革坚持把案例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挖掘延伸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哲理,循循善诱,让受教育者体会到思政课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对思政课产生积极的、开放的接受心态,能够更好地将课堂内容内化为个人品德养成,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同时,在课后也要咬紧“第二课堂”不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各类活动,在实践中学真知、求真理,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进一步检验和巩固课堂理论学习的成果,促进高职院校“大思政”格局的构建和形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李忠军.《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人民日报》2022.08

[3]王梦文,任凤琴《抓住思抓住思政课本质,打造“三有”思政金课政课本质,打造“三有”思政金课》析[J].林区教学2024(03):65-69

[4]骆郁廷,余杰.《如何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N].《光明日报》

2022.07

[5]陆永胜,毛明娟.《新时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四个维度》[].南昌大学学报2023,54(04):120—1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