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校艺术教育;传承研究
正文
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取代,高校艺术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文化冲击的影响。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的传承已被列为各国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当前许多学生更倾向于学习和接触现代艺术形式,对传统文化的兴味索然,亟需高校引起广泛重视。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1、塑造学生的价值观
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特别是在价值观的传承方面。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不仅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的重要力量。高校艺术教育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深入研究、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从中汲取智慧,为学生以后的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提供指导和价值支撑。传统文化重视“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能够领悟到“仁义礼智信”的核心意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艺术家,应该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同时,学生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到诚实守信、遵守法律法规,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人才。传统文化强调平衡、和谐和美,追求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和欣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作品、绘画、音乐、舞蹈等等,让学生从中领悟美的内涵,在审美过程中提升自身艺术品位。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启示学生开拓思维,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2、传承传统技艺
传统技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独有的手工艺术和工艺品制作技巧。它代表了历史的积淀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技艺的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传统技艺在传承过程中,必然需要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纸艺、织布、陶瓷等等。这些实践性的活动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结合,创造出独具个性的作品。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艺水平,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和耐心,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对艺术工艺品的欣赏和理解。传统技艺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技艺,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感受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培养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自我身份的建构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自我价值的认同具有重要意义,使学生在成为优秀艺术人才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
3、助力跨文化交流
传统文化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的价值观、审美理念和创造方式。通过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以充当一个桥梁,使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了解其艺术形式和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作品,并有助于消除文化之间的隔阂和误解。通过跨文化交流,学生们能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剧等,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美学观念。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学生们能够接触到更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创作风格。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策略
1、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旨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高校应当制定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历史演变、核心价值观以及与艺术创作相关的技能和技巧等内容。通过系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学生能够全面把握其内涵和意义。学生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参与实际的艺术实践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奏、传统绘画、传统舞蹈等。通过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创作中。高校应提供优质的师资力量来教授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具备教育和艺术创作方面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招聘有相关背景和经验的专业人才,或者培养现有教师的传统文化教育能力。学校可以组织传统文化节日庆祝活动、传统艺术表演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学校可以建设一个在线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和学习机会。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传统文化课程,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触面和学习效果。为了保证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应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并开展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挖掘和传承。这将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更多优势
2、提升师资素质
高校应当注重招聘具有传统文化知识和教育经验的专业人才。这些教师不仅应该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的艺术创作经验。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示范和实践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高校可以为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和研修机会,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培训可以包括参观传统文化馆、与传统文化艺术家进行交流、参与传统文化保护项目等。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内部的研讨会和讲座,为教师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师生互相学习和成长。为了提升师资素质,高校可以鼓励教师参与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研究经费和创作空间,鼓励教师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这样可以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和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联合培养项目。例如,可以与传统艺术院校、文化研究机构或者传统文化团体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培养传统文化教育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更多有志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教师加入高校的教育团队中,提升整体的师资素质。高校可以通过奖励制度来激励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投入,可以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奖励基金,每年评选出一批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这将激励教师们更加努力地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提升整体的师资素质。通过提升师资素质,高校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优秀的教师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更多有传统文化素养的艺术人才。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
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高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演出、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这些活动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安排,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领域的专家和艺术家来校园开展讲座、工作坊等形式的活动,与学生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文化社团或俱乐部,为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和创作的平台。这样的社团可以定期举办演出、展览、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创造。此外,学校还可以支持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相关的比赛、展览等外部活动,提供资源和指导,增强学生们在传统文化领域的自信和实践能力。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设计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和探索传统文化。例如,在音乐课程中学习传统音乐乐谱和演奏技巧,在舞蹈课程中学习传统舞蹈的动作和编排,学生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感受和理解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高校要建立起与社会资源和文化机构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传统文化体验和交流机会。通过参观博物馆、文化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当代价值。学校还可以开展交流项目,邀请国内外的传统文化团队来校内进行交流和合作,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经验和视野。
4、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
创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高校可以开设多样化的传统文化课程。传统文化不仅包括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方面的内容,还涉及文学、古代文化思想等多个领域。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传统文化课程,提供更加全面丰富的学习选择。高校可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入传统文化教育。例如,设计在线学习平台,提供传统文化的网络课程,并结合互动式教学工具,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体验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高校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和模仿,而是要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融入现代艺术和社会发展中。因此,高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创作,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作品创作,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展示出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观。
5、采取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创作中。高校可以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该团队由不同领域的教师组成,包括文学、音乐、绘画、舞蹈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团队成员应具备不仅关于传统文化的专业知识,还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创作能力。学生可以共同研究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将其与各自专业的知识相结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高校可以设计跨学科的教学课程。这些课程应该涵盖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包括历史背景、艺术形式、经典作品等。通过跨学科的教学课程,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例如,在音乐课程中可以学习传统民乐的演奏技巧,了解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绘画课程中可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通过绘画作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高校应开展跨学科的项目合作。这些项目合作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例如,可以组织音乐学院的学生和戏剧学院的学生共同进行一场音乐剧的演出,结合传统音乐和戏剧元素,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学科的项目合作可以提供学生们更多融合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可以与文化机构、艺术团体或者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去社区教授传统舞蹈或音乐,参与文化节庆的表演等。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希望本研究能够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也期待更多学者研究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承问题,共同推动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优秀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沈昀光.浅谈传统文化背景下的高校艺术教育创新人才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06):19-20+23.
[2]刘一峰,宋刘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艺术教育的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24,(01):74-78.
[3]赵鑫.试析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J].中国民族博览,2023,(24):112-114.
[4]马骊骊.传统文化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共生发展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3,(12):86-90.
作者简介:王艳芳 汉族 广西南宁 博士 南宁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 民族艺术研究 水彩绘画
项目名称:艺术设计下中国壮族地区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DMA220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