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影响因素;措施
正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支撑。然而,在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农民增收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有限,使得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难以全面铺开,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也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因此,深入研究影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因素,并提出提高信息化水平的有效措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1.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1.1加快农业经济转型速度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农民可以实时了解农业生产信息、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有针对性地调整生产计划和种植结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信息化技术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了新的可能。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通过信息化系统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农产品的溯源、品质保障和市场推广,促进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信息化技术还促进了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拓展了农民的销售渠道,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1]。
1.2实现农民农业增收目标
信息化技术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增收机会和渠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民可以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避免了中间环节的利润损失,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收入,信息化技术拓展了农民的产业链条。通过加工、包装、物流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农产品的附加值得以提升,农民可以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增值服务,实现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信息化技术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的就业稳定。
1.3贴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
通过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农业生产,可以提升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方向。其次,信息化技术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互联网+农业、农村电商等形式,可以将农产品销售与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产业融合起来,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多元化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信息化技术还为乡村治理和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建立数字化村庄、智慧农村等项目,可以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2.1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信息化技术实施的前提条件,通信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保障信息传输的畅通无阻,电力供应的稳定可支持信息化设备的运行,而交通基础设施的发达则有利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可能限制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平衡发展也可能导致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不均衡,一些发达地区可能已经建设了较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而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限制,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这种不均衡发展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发展不平衡。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信、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水平,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还需要注意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平发展,加大对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水平的均衡提升[2]。
2.2农民文化程度
农民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其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和应用,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快地适应信息化环境,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其次,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民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信息。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能够更加灵活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市场信息、农业生产技术等信息,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另外,文化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信息化素养。通过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促进农民逐步形成信息化思维和习惯,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然而,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较低的问题,一些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低下,难以理解和应用信息化技术,限制了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因此,为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信息化水平,为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需要加强信息化技术培训和宣传工作,提升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地区的广泛应用[3]。
2.3农业经济体制
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可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营销中的应用。通过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和产权制度,可以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业经济体制的创新有助于解决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中的难题。
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措施,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另外,农业经济体制的完善还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政策支持,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持续创新和完善,为信息化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3.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
3.1构建明确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目标
制定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能够帮助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规划和布局信息化建设,明确工作重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明确的发展目标有助于推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深入推进。设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可以激励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例如,明确信息化普及率、数字农业应用率、农村电商交易额等具体指标,可以激励各地区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和推广,推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应用。另外,明确的发展目标还有助于提升农民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向广大农民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理念,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为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4]。
通过明确发展目标,各级政府部门可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的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现象,明确发展目标还能够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和良好运行。此外发展目标还能够促进政府部门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面对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政府部门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服务模式,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信息化需求,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政府服务。
3.2加强宣传引导,帮助农民树立信息化理念
加强宣传引导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普及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现状和应用价值,增强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使其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宣传引导有助于提高农民对信息化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意愿。通过宣传信息化技术在农村生产、经营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向农民展示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实际效益和便利性,激发其对信息化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其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意愿。
加强宣传引导对促进农民树立信息化理念和提高其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如村委会公告栏、广播、微信公众号、村级微信群等,广泛传播信息化知识和应用实例,可以激发农民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开展信息化技术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是提升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关键。可以组织现场培训会、示范操作以及农民夜校等活动,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村庄,为农民讲解信息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如何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农业生产管理、如何通过互联网获取农产品市场信息、如何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等实际操作。通过手把手的指导和实际操作演示,让农民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益,提高其学习兴趣和接受度,还可以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如精准农业技术、智能灌溉系统的使用等,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农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技术能力将显著提高,能够更加熟练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农民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3.3.关注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
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集成农业生产、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打破信息孤岛,减少信息割裂,提高信息利用效率,建立农产品价格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收集整合全国各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向农民提供及时的市场行情和价格走势,帮助农民科学决策和生产经营,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提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和效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和精准的信息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加完善和准确的信息支撑,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中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
建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为各类农业信息化应用提供统一的技术平台和数据支持,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互,拓展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比如,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农民可以实时获取气象信息、土壤湿度、病虫害预警等数据,及时调整生产计划,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这个平台还能连接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远程咨询和指导,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结合物联网技术,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智能监控和管理。例如,安装在田间的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光照等环境参数,并将数据传输到平台上,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系统可以自动调节灌溉系统,确保作物生长的最佳条件,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资源浪费,平台还可以整合市场供需信息,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调整种植结构,优化销售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农村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快农业经济转型速度、实现农民增收目标以及贴合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农业信息化将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然而,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信息化素养,以及优化农业经济体制。只有通过持续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孙惠.关于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56-58.
[2]王建文.论信息化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及措施[J].山西农经,2022(3):61-63.
[3]吕会青.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以内蒙古赤峰市为例[J].山西农经,2022(3):64-66.
[4]赵红波.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的路径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2):6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