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防犯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廖财国

(四川天一学院 四川绵竹 612000)

摘要

教育心理学在防范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行为模式和社会影响因素,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制定更有效的预防犯罪策略。针对青少年的教育心理学干预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冲突解决能力,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此外,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帮助建立积极的学校环境和家庭支持系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社会技能培训,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减少犯罪风险。综合来看,教育心理学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是多方面的,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降低犯罪率,创造更安全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青少年犯罪、防范

正文


一、引言

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教育心理学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塑造的关键阶段,因此,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以及受到的社会影响至关重要。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个体学习、发展和行为的学科,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预防犯罪策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防范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社会安全、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2.1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与犯罪倾向

2.1.1  青少年认知发展与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认知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面临着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然而,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冲动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认知与情绪上的不稳定可能会导致一些青少年产生犯罪倾向。
    青少年缺乏成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做出冲动的决定。同时,他们对风险和后果的认知可能不够成熟,容易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中。
    2.1.2  青少年自我认同与社会适应性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自我认同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角色定位。然而,一些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自我认同不清、自我价值感不足等问题,导致社会适应性困难。
青少年自我认同的不稳定可能来源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社交关系等多方面因素。这种不稳定会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和自信心,进而影响到他们与外部社会的互动和适应能力。
   2.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风险因素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背后存在着多种心理风险因素。首先,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不和谐、缺乏父母监护、家庭暴力等问题容易导致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和攻击行为。其次,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起到一定影响。学业不顺利、受到欺凌、人际关系紧张等情况容易使青少年心理扭曲,产生犯罪倾向

2.2.1  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个稳定、温暖、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减少犯罪的可能性。相反,一个不和谐、缺乏父母关爱、存在家庭暴力或者家庭成员犯罪行为的家庭环境,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可能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扭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者寻求刺激。缺乏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导致青少年行为无法受到有效约束和引导,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
    2.2.2  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学校环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个积极、健康、安全的学校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和价值观,提升其学习动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相反,一个暴力、欺凌、学业压力过大或者缺乏支持的学校环境,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增加其犯罪的风险。
   三、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3.1  条件性学习理论在犯罪干预中的应用

3.1.1  刺激与反应关系建立的训练技巧

在日常生活中,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技巧,我们可以建立起有效的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促进积极的行为改变和发展。
    首先,正向强化是一种重要的训练技巧。通过及时给予积极的奖励或激励,我们可以增加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比如,当个体展示出期望的行为时,可以给予奖励,如表扬、奖励金或其他激励,来强化这种行为。这种正向强化可以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刺激与反应关系,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
    其次,负向强化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技巧。通过消除或减少不愉快的刺激,我们可以增加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例如,在个体表现出期望的行为后,停止施加某种不愉快的刺激,可以帮助巩固这种行为。这种负向强化不仅有助于改变不良行为,还可以促进积极行为的持续发展。
    最后,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技巧。通过观察他人的积极行为,并模仿其中的好处,我们可以建立新的行为模式。这种模仿行为的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学习和发展新的行为,从而建立起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积极关系。

3.1.2  奖惩机制在预防犯罪中的运用

在预防犯罪中,奖惩机制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通过奖励积极行为和惩罚不当行为,可以建立起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个体做出正确的选择。
    首先,奖励机制可以在预防犯罪中发挥积极作用。当社会对积极行为和遵守法律的行为给予奖励时,个体会受到激励,更倾向于选择符合规范的行为。例如,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奖学金、就业机会或其他实实在在的激励来鼓励年轻人积极学习、工作,从而减少他们陷入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惩罚机制也是预防犯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犯罪行为进行惩罚可以起到震慑作用,让犯罪分子意识到违法行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犯罪行为的惩处力度,可以有效地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秩序。

3.2  社会认知理论在犯罪犯罪意识教育中的应用

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日益突出,犯罪行为给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加强犯罪意识教育,提高公众对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对于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意义。社会认知理论为犯罪意识教育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警惕和谨慎。
    通过社会认知理论的应用,犯罪意识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思考犯罪行为的社会背景和影响因素。个体的行为往往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人身边的环境存在着犯罪行为,他可能会受到诱导而参与其中。因此,了解社会认知理论有助于人们认识到自身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影响,从而提高对犯罪行为的警惕性,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理论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通过认知过程对信息进行处理和解释,个体形成对犯罪行为的认知,从而影响其决策和行为。犯罪意识教育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理论的原理,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避免受到犯罪行为的诱惑。

四、教育心理学干预策略设计

4.1  面向个体的干预策略

4.1.1  情感管理技巧与情绪调控策略应用

情感管理技巧与情绪调控策略是帮助个体更好地处理情绪、管理压力和提升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和应用这些技巧和策略,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有效地调节情绪状态,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智慧。
    首先,情感管理技巧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个体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同时,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深呼吸、放松训练、积极心态培养等,有助于平复情绪、缓解压力,提升情感稳定性。
    其次,情绪调控策略的应用也至关重要。个体可以通过积极的应对策略来调节情绪,如寻求社会支持、运动锻炼、艺术创作等方式,有助于释放负面情绪、提升情绪适应能力。此外,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乐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4.1.2  自我监控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自我监控技能的培养变得愈加重要。自我监控是指个体能够自我观察、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以确保自己的行为、思维和情绪符合个人目标和价值观。这一技能不仅有助于提高自我认知,还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我控制,提升绩效和效率,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通过培养自我监控技能,个体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习惯和偏好,从而增强自我认知能力。这种自我认知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自我监控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左右,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另外,自我监控还有助于提升绩效和效率。通过及时监控自己的工作表现和进步情况,个体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表现水平。这种持续的自我调整和提升不仅有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能够提升个体在团队合作中的价值和贡献。

4.2  面向环境的干预策略

4.2.1  家庭支持与亲子交流的改进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家庭支持和亲子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成长支持。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家庭支持和亲子交流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改进家庭支持和亲子交流,首先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细节。家长可以尝试增加与孩子的互动时间,例如一起做家务、一起阅读、一起游戏等。这种共同参与的体验不仅可以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还可以促进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其次,家长应该倡导积极的沟通方式。在家庭中,沟通是促进亲子关系的桥梁。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个性。同时,家长也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期望,让孩子明白家庭是一个相互支持和理解的团队。
    此外,家庭支持和亲子交流的改进还需要家长注重情感表达。家长可以通过赞美、鼓励和肯定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在孩子面临挑战和困难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最后,家庭支持和亲子交流的改进也需要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和理解。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需求,及时与孩子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在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4.2.2  学校氛围与同伴关系的塑造

学校氛围和同伴关系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积极向上、和谐融洽的学校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而良好的同伴关系则能够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要塑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学校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团队合作精神、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等方式来增强学校凝聚力。教师们的关心和支持、学生们的互相鼓励和帮助,共同构建起一种和睦友爱的学校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关爱。
    而对于同伴关系的塑造,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团队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助、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学校也应该加强对同学间的冲突解决和情感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包容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 结语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和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进行分析和干预,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避免犯罪,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让我们共同努力,用教育心理学的智慧和方法,为青少年的未来护航,让他们远离犯罪,走向充实美好的人生道路。愿每一个青少年都能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和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曾鹏, 陈嘉浩.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 2019 (3):47-56。

2. 胡云腾. 认真落实“青年发展规划”切实预防青少年犯罪——兼论家庭、家教、家风与青少年犯罪:《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 36 (4):96-103。

3.王云峰,冯维.亲子关系研究的主要进展:《中国特殊教育》, 2006 (7):77-83。

4.蒋索,何姗姗,邹泓.家庭因素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 2006, 14 (3):394-400。

成都市社科院应用心理学研究会课题项目:项目名称:论教育心理学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应用;课题编号:SCCYX24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