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谭子强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泰安小学 528305

摘要

孔子曰:礼者,敬人也。礼仪,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礼仪教育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基石,它关系到一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建设。当代社会中,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全球化,小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与多变,家庭礼仪教育也变得更加重要,但是,纵观家庭礼仪教育实际可以发现,家庭礼仪表现差强人意,其背后折射出家庭礼仪教育欠缺和不足。小学生正值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缺乏家庭礼仪教育不仅会影响到他们个人道德品质的提升,还会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潜在威胁。


关键词

小学生;家庭礼仪;现状;问题;对策

正文


礼仪教育对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礼仪教育既是个人素质的表现,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在行为习惯与道德观念养成的关键时期,家庭礼仪教育直接影响着其今后的社会行为与价值。但是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下,很多家庭都忽略了礼仪的教育意义,使得儿童在社交场合出现各种不恰当的行为。它不仅会影响儿童的个人形象,而且会给社会风气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家庭礼仪教育在家庭礼仪教育中的定位,深入探究其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争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儿童的健康发展,也为全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

一、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发展对家庭礼仪教育非常重要。但从近期调查研究看,家庭礼仪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在一个覆盖了一千名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只有42%的学生表示他们在家里接受了系统的礼仪教育,而剩下的58%的学生表示,家庭教育主要集中在学业成绩上,而礼仪教育则相对被忽视。

数据分析更进一步揭示了家庭礼仪教育缺失是和诸多因素相关。其中家长们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接受调查的家长群体中,只有35%的家长觉得礼仪教育和孩子的学业表现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此外,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导致许多家长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孩子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1】

与此同时,新媒体的普及也对家庭礼仪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孩子们沉溺于电子设备中,与亲友面对面的沟通较少,影响其学习及练习礼仪。根据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小学生群体中,高达70%的孩子每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长超出了两小时,这显然占据了他们在礼仪教育方面的宝贵时间。值得关注的是,尽管目前的状况令人担忧,但是关注子女礼仪教育的父母却在不断增加。有的父母开始追求礼仪培训的专业课,或自觉指导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学礼仪。这一趋势虽刚刚开始,却表明家庭礼仪教育正在逐步被人们所重视。

二、当代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中存在问题

    (一)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在当代社会,许多小学生的礼仪意识普遍淡薄。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折射出社会变迁给年轻一代价值观带来的冲击,更暴露出家庭与学校对子女教育中传统礼仪的漠视。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儿童所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多元,但是在这些信息中却常常缺少对于礼仪文化深刻的理解与继承。这样就造成了儿童日常生活中礼的关注度下降,连基本礼貌用语、礼节性行为也变得生涩。他们也许比较喜欢直来直去地沟通,却忽视了尊重长辈,师长以及关心别人。这种礼仪意识缺失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社交能力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他们今后个人发展及社会融入带来阻碍2】

(二)学生礼貌举止不规范

与礼仪意识淡薄相对应的是,许多小学生的礼貌举止也显得不规范。公共场合高声喧哗,随便插嘴,打断别人说话,或与别人接触时缺少基本的招呼和感谢,这都是当代小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一种不礼貌现象。这些表现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形象,而且还会给别人造成不应有的麻烦与不舒服。而这一礼貌举止上的失范往往来自家庭礼仪教育方面的缺失。儿童长大后缺少正确引导与展示,使其不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与社交礼仪。

 

(三)家庭礼仪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礼仪教育的第一课堂,当时,当代社会很多家庭礼仪教育明显不足。一方面,父母可能工作繁忙,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系统地教育子女礼仪;另一方面一些父母本身对于礼仪的理解又比较局限,很难给子女以正确引导与示范。这一家庭礼仪教育缺失使儿童从小就缺少必备的礼仪素养与社交技能。它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个人形象与社会交往,而且还会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与人生轨迹造成深远的影响。

三、当代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对策

(一)日常渗透重细节,树立孩子礼仪观

家庭礼仪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教条传授,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文化的熏陶。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深刻地意识到他们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是孩子效仿的目标。所以礼仪教育首先是父母自己树立好礼仪典范。家庭环境的一些小细节比如家庭成员之间打招呼的方式,吃饭时候的神态,待客之道等等都是礼仪教育的主要媒介。父母通过精心设计家庭环境、规范日常行为,能让孩子不知不觉地体会到礼的重要,逐渐内化于自身行为准则中3】除此之外,借助家庭环境的小要素,比如设立礼仪角,张贴礼仪小贴士等等,既可以提醒学生对礼仪的重视,又可以营造家庭崇尚礼仪的风气,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好礼仪习惯。

例如:父母对孩子进行日常家庭礼仪教育,不仅要教育孩子要正确运用各类餐具,更要强调跟家人、朋友吃饭时要注意沟通、怎样听别人说话、怎样礼貌应对。每当有客人来访,家长都会指导孩子参与接待,从热情打招呼到礼貌让座,再到为客人准备茶水,每一个步骤都让孩子亲身参与。除此之外,家长在家里还特意设置了一个用于礼仪的角落,墙壁上不仅贴有“请”“谢谢”等基础礼貌用语,还附有家长亲手绘制的礼仪小故事和情境对话。这些精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随时都能体会到家庭环境中礼的意义。经过长期实践与学习,学生礼仪素养显著提高,不但家庭生活表现得恰到好处,而且在校及社交场合都表现出良好礼仪风范。这一教育方式充分表明,父母能够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渗透来切实培养子女的礼仪观念与生活习惯。

(二)定期教学知礼节,亲子共学乐融融

家庭礼仪教育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更需要有针对性系统教学,定期礼仪教学,有助于儿童对礼仪的含义与要求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理解。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不仅应扮演指导者的角色,还应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例如基础礼貌用语和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和模拟,来帮助孩子更好地掌握礼仪知识。与此同时,亲子共学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礼仪,更加容易接受、更加容易理解。

例如:每个星期,父母们都有一个学习家庭礼仪的固定时间。这段时间,父母们会精挑细选符合孩子年龄的礼仪教材、视频资源等,带着孩子去看、去学。学习期间,父母们会对站姿,坐姿,待人接物等等多种礼仪规范做出细致的解释,还会联系生活实际情景模拟练习。比如学公共场合礼仪,父母就会模仿公交车或者地铁中让座和保持沉默的场景,使孩子切身感受和了解礼仪的意义。除此之外,父母还可以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孩子进行一些社交,比如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等,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将学到的礼仪知识应用到其中,提高社交能力,提升自信心。通过这样定期、系统的家庭礼仪教育,使儿童礼仪素养全面提高,不但家庭生活比较体面,而且学校与社会都比较欢迎他们。这一教育方式,充分显示出定期教学对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三)以身作则做示范,孩子模仿好行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也是礼仪教育的第一课堂。在一个家庭环境里,父母的一言一行无疑都能给子女带来深刻的影响,而小学生处在人格塑造、习惯养成等关键阶段,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所以父母呈现给子女的每个方面都有可能是其效仿的目标4】。以身作则是指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既要对自己要求严格、言出必行,又要自觉地将积极的礼仪观念通过自身的表现传达给子女。

基于此,在日常家庭中,家长非常注重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感化、教育子女。他们不但在家庭内保持良好的礼仪习惯,比如进门要主动向家人打招呼、吃饭要遵守餐桌礼仪等,还在和子女相处过程中时刻渗透礼仪教育这一思想。比如,只要父母带着孩子出门,就主动向邻居问好,表现亲切、尊敬;公共场所,父母会指导孩子们保持沉默,列队等待,不乱丢掷垃圾等等。这些似乎不起眼的举动潜移默化地感染了孩子们。孩子们渐渐模仿起了父母的这些良好表现,同时开始关注礼仪细节。如今,孩子们不但在家能积极地遵守礼仪规则,比如吃饭之前要等长辈们先动筷,临走时要主动告别;在社交场合还可以展现好礼仪风范,比如主动和别人共享玩具,耐心地等着别人说话。这些转变,充分显示出以身作则教育的作用。为使学生礼仪习惯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扩展,父母也可借助家庭活动或者节日聚会的机会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社交环境里练习并展现自己学习到的礼仪知识。

(四)实践应用强技能,社区互动练礼仪

礼仪,不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形式,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家庭礼仪教育中,让孩子将所学的礼仪知识付诸实践,是巩固和提升礼仪素养的关键。社区互动给儿童提供真实社交环境,儿童可在其中接触到不同年龄层性别及背景的个体,进而学习如何因应不同情境及物品来调整行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礼仪。父母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去观察,去学习,去模仿,这样才能把礼仪教育落到实处5】。与此同时,父母还应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并及时提出积极的反馈与建议,以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自我,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家长深知实践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积极为孩子创造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例如:鼓励子女加入社区志愿者服务中来帮助老人,这样既能培养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心,又能使子女在实际工作中学会礼貌和耐心与长辈交流。除此之外,父母利用周末带领孩子到社区进行文艺演出、亲子活动等,使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分享、协作、尊重人。学生们通过这类活动,逐步学会针对各种场合、各种对象来调整礼仪行为,如表演完毕,要主动走上舞台,向演员们握手表示感谢,表现出良好的礼仪风范。经过这些实践活动后,学生礼仪素养显著提高,不但家庭生活表现比较得体,而且在学校、社交场合等都表现出出色的礼仪表现。这一教育方式充分表明,在实践应用与社区互动中,父母能够有效促进子女礼仪素养与社交能力的发展。

(六)家校携手共教育,培育孩子礼仪心

在当今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礼仪教育这一领域。家校携手共育,既意味着教育内容、方式等各方面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也代表了对教育负责任的共同姿态。对儿童礼仪心的养成,家庭和学校需组成统一教育阵线。父母们应意识到学校是培养子女社交技能和礼仪习惯的重要阵地,家庭是巩固并践行上述习惯的温暖港湾。通过经常和学校老师交流,父母能及时地了解到孩子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在家时有的放矢地指导。同时家长们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礼仪教育活动既可以促进自己教育理念与方式的转变,也可以给孩子们树立主动参与,持续学习的好榜样。这种家与学校之间的深入合作会给孩子们创造出连贯一致的礼仪教育氛围,帮助他们养成稳定积极的礼仪行为习惯6】

四、结语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当前社会所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更要学生具备文明礼仪,而在礼仪培养中家庭礼仪教育至关重要,当时当前小学生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挑战。然而,通过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我们可以改善这一状况。家长应重视礼仪教育,以身作则,通过日常渗透、定期教学、实践应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礼仪意识和行为举止为孩子创造连贯一致的礼仪教育氛围,培育出更多具备良好礼仪素养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杨泳诗,周芷菁,梁瑞贤,等.基于TEO模式的小学礼仪教育教学实践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18):37-39+96.

[2]江净帆,张沥云.小学课堂礼仪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82-85.

[3]吉海荣,董洪叶.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礼仪素养教育的寻绎[J].教学与管理,2020,(11):69-71.

[4]严妍.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J].华夏教师,2019,(36):9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