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三教“协同改革策略研究——以PLC课程为例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刘绍平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武进分院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 213161

摘要

本研究基于产业对接的视角,探讨了高职教育中PLC课程的改革策略与实践。首先分析了高职教育现状及产业对接的重要性,指出PLC技能在当前产业发展中的需求增长趋势。其次,针对学生就业需求与课程设置的匹配度问题,设计了产业导向的PLC课程内容,并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随后,通过实施方案设计与实践过程描述,评价了改革的成效,发现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提升。然而,在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教师培训不足、实践资源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与实践资源整合等对策取得了一定成效。本研究为高职教育的产业对接与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产业对接;高职教育;PLC课程;改革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备受关注。产业对接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产业对接的视角下,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广泛关注。PLC技术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之一,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产业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三教协同改革策略,以PLC课程为例,旨在为高职教育的产业对接与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产业对接下的高职教育现状分析

(一)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当前,高职教育在我国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科技创新的推动,高职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备受关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就业率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高职教育作为其职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高职教育不仅满足了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平台。然而,与此同时,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课程设置滞后、教学手段单一、师资队伍短缺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对接与高职教育的关系分析

产业对接与高职教育的关系紧密相连,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升级,产业对接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产业对接意味着高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等形式,将教育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相结合,以培养更适应市场的人才为目标。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可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还能够有效地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动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加强产业对接,高职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进一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升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因此,加强产业对接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PLC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课程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PLC技术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的核心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电力、交通等领域,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PLC课程,学生可以掌握PLC编程、控制原理、工业网络等知识,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PLC课程也是产学合作的重要载体,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将实际生产中的案例引入课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因此,加强对PLC课程的重视与改革,对于推动高职教育产业对接,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对接背景下的PLC课程需求分析

(一)产业发展对PLC技能需求的影响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对PLC技能的需求日益增加。现代工业生产中,PLC作为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核心,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电力系统、交通运输等领域。随着生产模式的转型和智能制造的推动,对于PLC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生产企业希望能够通过PLC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因此对于掌握PLC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旺盛。而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PLC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对于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对PLC课程的学习和培训,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学生就业需求与PLC课程设置的匹配程度分析

在高职教育中,PLC课程的设置必须与学生就业需求相匹配,以确保他们具备市场所需的实际技能。然而,当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校的PLC课程内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毕业生缺乏与市场需求匹配的技能。其次,部分学校的PLC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PLC课程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应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确保课程与市场需求同步。其次,需要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综上所述,调整和优化PLC课程设置,以确保与学生就业需求的匹配,是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三)PLC课程现有问题与改革需求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PLC课程存在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改革。首先,部分学校的PLC课程设置滞后,无法与产业发展步伐同步,导致毕业生缺乏市场所需技能。因此,需要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技术和应用领域,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契合。其次,部分学校的PLC教学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理论授课,缺乏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为此,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引入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师资队伍的不足也是制约PLC课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应该加大对PLC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高其教学水平和实践经验,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PLC课程的改革需求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师资队伍的提升等方面,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基于产业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三教”协同改革策略设计

(一)产业对接导向的PLC课程内容设计

产业对接是指高职教育与产业界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通过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PLC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应该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变革,进行课程设置和内容更新。

首先,PLC课程内容应该围绕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应用领域展开,结合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等新兴趋势,设置包括PLC编程基础、工业网络、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等内容,以满足企业对于技术熟练、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需求。其次,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置,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训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与产业密切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工业机器人控制、智能制造技术等,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策略

为了更好地适应产业对接的需求,PLC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传统的理论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的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其次,可以加强项目实训环节,设置与企业合作的实训项目,让学生深入到实际生产中,进行系统性的实践操作,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在线学习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其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策略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保障产业对接的关键因素之一。只有具备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够保证PLC课程的质量和效果。首先,学校应该加大对PLC教师的引进力度,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的专业人才,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其次,应该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与提升,通过组织专业培训班、参与产业实践等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另外,还可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教师深入到实际生产中,了解行业最新动态,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案例。

(一)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设计与实施过程描述

为了促进产业对接下的PLC课程改革,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首先,我们成立了由学校教务处、相关学院负责人以及企业代表组成的课程改革工作组,负责制定和实施课程改革方案。在方案设计阶段,我们充分调研了产业对接的实际需求,听取了企业和学生的意见,确定了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调整方向,包括增加实践环节、引入新技术和应用领域等。其次,我们对PLC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我们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引入了与企业合作的实训项目,使学生能够深入到实际生产中进行操作和应用,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技能水平。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还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相匹配,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改革成效评价与效果分析

对于产业对接下的PLC课程改革,我们进行了全面的成效评价与效果分析。首先,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新设置的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表示较高的满意度,认为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我们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经过课程改革后,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升,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更加匹配,薪资水平也有所提高,这表明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就业效果。另外,我们还对企业对改革后学生的评价进行了收集和分析,发现企业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普遍表示满意,认为改革后的学生更适应实际工作需求,更易于融入企业生产。综合以上评价与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对接下的PLC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也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和肯定。

(三)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在产业对接下的PLC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师培训不足、实践资源不足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解决对策。首先,我们加大了对教师的培训力度,组织了多场次的教学培训班和产业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其次,我们积极争取各类实践资源,与企业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扩大了实训基地和设备,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条件。

结语

通过产业对接下的PLC课程改革实践与评价,我们深刻认识到了产业与教育的紧密联系,以及教育改革对于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也获得了企业和学生的认可。然而,我们也意识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实践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产业与教育的合作,持续推进PLC课程改革,为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朱序. 高职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的协同机制研究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4, 26 (01): 19-22+26.

[2]陈曼,张欣宇,孙长忠. “三教”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学历继续教育的改革策略 [J]. 继续教育研究, 2024, (01): 1-6.

[3]吕金芳,应森林. 1+X”证书制度背景下,新商科“岗课赛证”协同“三教”改革的策略研究 [J]. 山西青年, 2022, (15): 14-17.

作者信息:刘绍平,男(1983.09.03),汉族,籍贯 江苏常州,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职教改革、电类教学、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2024年度学院立项研究课题《基于产业对接的五年制高职“三教”协同改革策略研究——以PLC课程为例》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