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劳动教育;路径
正文
前言:目前,面对如今教育形势,小学教学工作得到很大的革新,从传统单一式与片面式的教育模式,逐步转变为多元化与丰富化的教育状态,注重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在此期间,在顺利完成教书育人与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要家庭与社会的辅助,其作用非常突出。所以,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基础上,加强家、校、社之间的合作力度,运用最新的教育指导思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纠正学生错误劳动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家校社的共同合作与付出下,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与劳动能力,进一步落实新时期教育理念。
一、学校教育,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系统教育
(一)设立规范性与有序性的劳动课程
在新课改之后,小学劳动课程得到整体性与全面性的规划,从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习惯与情感态度等层面着手,促使学生接收到系统性的教育与指导。在不断落实现代化教育思想与理念过程中,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通过对本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学校积极开展劳动课堂教育活动,最好每周开展一次。另外,在组织学生参加每月的劳动研究项目活动以后,让学生掌握生活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在劳动项目中的服务体验感,为我国传统文化与优秀品质的传承打下良好基础。
例如,在2月份中,学校组织“欢喜大年民俗场”这一生产实践类劳动活动;在5月份时候,开展“志愿服务我最强”的服务体验类活动;在6月份,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探源端午做栋梁”这一文化传承活动。在对不同年级进行活动设计过程中,设置同样的主题与项目设计内容,结合不同年级的教育要求,编制出对应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在这一内容呈现上,要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行阶梯式的设计方式。针对一年级的学生,把认识端午节作为重点。然而,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开展做花绳和折荷包等活动。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包粽子。在这些规范与有序的实践劳动课程组织以后,激发学生的劳动意识,锻炼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二)设置劳动周
在践行国家最新提出有关劳动教育指导纲要文件过程中,小学学校劳动教育形式,也体现在每学期开展劳动周活动上。在“5.1”“10.1”这两个关键劳动教育阶段中,学校在确保学生安全情况下,合理渗透校外劳动内容。对于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而言,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班务劳动,带领学生打扫班级卫生,学会整理班级书柜,美化班级环境,具有劳动观念,也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然而,针对小学中学段的学生,教师要求学生对校园花坛与操场等公共环境进行清理,并且打扫学校图书馆等场所,具有垃圾分类意识。在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劳动内容布置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到食堂工作基础上,还可以在校园中进行果蔬的采摘,对校园环境加以绿化,主动参加社会文明城市志愿服务等建设活动中,勇争劳动之星这一荣誉称号。另外,学校也要构建劳动成果展示区,促使学生在亲子动手实践以后,感受到劳动带来的获得感与荣誉感,也可以从中收获更多快乐与愉悦。
在这一劳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设置对应的奖励机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为其颁发劳动之星。在每学期的期末,如果学生的劳动之星超过了50颗,就可以获得劳动小达人与劳动小模范等称号,提高学生的劳动自信心。另外,教师要在班级微信群中发布出来,或者在公众号中推送学生的良好事迹与作品,为学生的劳动体验带来良好支撑。
(三)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教育
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中,跨学科融合教育方式运用效果非常突出。因此,在劳动教育环节中,也可以采用该种教育形式,对其他学科中含有的劳动元素加以探索,让学生对劳动产生热爱之情,可以尊重其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京张铁路的修筑者与创造性劳动者詹天佑,还有养蚕的母亲等,都进一步赞美了劳动人员。同时,在音乐课程中,《劳动最光荣》《军民大生产》等歌曲,都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对各个学科进行劳动教育内容渗透之后,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四)设立劳动体验岗位
在学校的常规性劳动体验形式中,主要有校园值周、校园文化讲解员、领操员与班级值日等岗位。在值周班中,属于校园中非常亮丽的风景线。通过采用每个班级轮流值周的方式,为所有学生设置对应的岗位,以此付出相应的劳动。同时,学生也可以担任校园美容师的角色,进行校园保洁。另外,让学生扮演文化讲解员角色,介绍学校文化与理念,从劳动中明白深刻哲理与寓意,对学生的劳动能力加以训练。
二、家庭教育,发挥基础作用,重视日常养成
(一)编制家务劳动清单,实行按月推进方式
在教育指导意见中,进一步确定了需要为学生安排一些校园外的劳动教育内容。所以,学校对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进行全面了解,进而为学生设置针对性与个性化的家务劳动,和年级家委会一起合作,共同制定家务劳动清单,要求学生在每个学期中至少学会1到2项生活技能。同时,在期末中,将学生在家务活动中的实际情况记录下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与劳动评价卡。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共同合作下,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实行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此时家长不可以害怕学生帮倒忙,导致学生失去做家务的机会,一定要为学生布置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比如,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学生而言,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行穿衣洗漱和摆放餐具等。针对高一阶段的孩子,就可以让其洗碗刷锅、使用电饭煲与学做简单饭菜等,进而锻炼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提升自身的自理与统筹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建立有很大帮助,以此具有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言传身教,将家务劳动转变亲子活动
众所周知,除了学校系统性教育以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的孩子,通常年龄都很小,因此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非常有必要,也是学生道德品质与个人素养塑造的最佳阶段,对孩子的未来学习与成长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积极转变教育理念之后,家长和学校进行通力合作,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以此成为新时期小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劳动教育过程中,家长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勤俭持家与劳动自立等方面展开全面教育,为学生后续融入社会生活带来积极影响,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因此,家长为学生安排劳动任务的同时,可以尊重学生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务劳动任务。例如,做卤蛋与包饺子等,同时也可以共同收拾房间,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对待,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保持积极和愉悦的态度,感染更多劳动教育内涵,学会尊敬父母,建立感恩之心。
对于家庭教育环境而言,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承担家务责任与义务,孩子承担一部分的同时,家长也要一起承担。因此,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家务劳动分工表,对每个家庭成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在对低年龄孩子进行家务分工期间,以摆放万块与擦桌子为主。然而,在对高年龄阶段孩子进行分工过程中,让孩子进行洗碗与拖地。在从中选择一项家务劳动以后,让孩子和气体家庭成员进行长时间的坚持,锻炼学生吃苦耐劳意志力的同时,也可以对事情保持持之以恒之心,不会半途而废,学会体贴家人,促使学生的责任感显著提升。
(三)设立资源开设家长讲堂
基于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与成长过程的重要性,在教师和家长的良好合作和协同教育下,积极开展沟通,不断更新劳动教育思想与思维,注重对家长资源的挖掘与探索,将其合理有效渗透到校园课程教育环节中,有助于学生快乐健康成长。基于此,在劳动教育期间,学校定期组织“家长讲堂”等活动,鼓励更多家长对自己的职业体验以及单位工作等情况加以分享。比如,如果有牙医家长,可以为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怎样保护自己的牙齿;交警爸爸也可以讲解交通指挥方式。在聚集各方教育资源以后,为学生设置出良好的体验式教学课堂,把不同职业家长邀请到校园活动中,担任老师的角色,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各种职业特点与人物品质以后,对学生的潜能加以挖掘,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也有助于学生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发展。
三、社会教育,发挥支持作用,增强实践体验
(一)积极组织社区活动
在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发挥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支持作用上,通过社区活动的组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体验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社区公益活动中,积极承担相应的劳动内容,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学会服务他人,体验丰富社会环境。在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孤寡老人慰问活动以后,学生可以为老人打扫卫生,或者表演节目,为老人带去欢乐与温暖的同时,也可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影响。在学校和社会协同教育下,一起组织环境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对公交站牌进行擦洗,并且积极开展“我为玉林添一抹绿”这一生态道德实践劳动活动,带领学生回收白色垃圾和废旧电池,一起为生活环境的保护做出重要贡献,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同时,也让学生建立了环境保护意识。
(二)提供职业体验
在意识到家校社协同教育价值以后,学校积极和社会企业、机构进行主动练习,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职业体验机会与平台,对学生的职业兴趣加以全面培养,进而为学生日后的职业规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基于此,在食堂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分餐员的职业机会,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民俗馆对我国优秀传统工艺与文化进行学习。在参与到交通安全引导工作基础上,让学生到当地的牛肉面馆与消防队进行参观,也可以在公园中担任护绿员与植绿员等角色。在对不同职业有亲身参与和体会下,感受不同职业在社会劳动中的艰辛与快乐,感受劳动过程,以此树立遵守规则与爱护社会环境的美好品德,可以在未来更好服务和融入社会,以此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与力量。
(三)提高社会媒体宣传力度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冲击下,传统教育方式,无法满足劳动教育要求,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成效也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家校社的协同教育策略实施,是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工作中重点关注的内容。在社会教育的参与下,对普通劳动人员的辛勤劳动、创造性劳动与诚实劳动等感人事迹加以积极宣传与传播。当前,在科学技术不断研发与创新背景下,对事物的宣传形式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特点。因此,学校借助有关媒体的效能,对学校评选出的劳动小明星、小劳模与小达人等优秀事迹加以广泛宣传,把学生的劳动成果良好展示出来,并且采用劳动习作刊登的方式,定期邀请一些社会劳模进入到校园环境中进行宣讲,讲述自己的先进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劳动教育的真实性,对学生的心灵加以震感与感染。另外,通过这些伟大与无私奉献劳动事迹的吸收,可以在学校营造“劳动最光荣”的两阿红文化,并且对优秀劳动者充满了无限的敬仰,意识到劳动可以创造出更加美丽与伟大的结果,进而学会珍惜人们的劳动成果,不断赞美与崇尚劳动人民,有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建立。
四、结束语
总之,在教育工作持续改革和创新背景下,学校教育效果的彰显,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三者之间存在相辅相成与相互促进的教育关系。因此,在家校社的协同教育体系推进下,家庭劳动教育作用体现在基础教育上。对于学校而言,承担着主体教育作用,社会教育则具有支持的作用,都为劳动教育带来新的思路与路径。在三者的联合教育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乐于奉献与劳动创新等品质,在工匠精神熏陶下,呈现出崭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磊,李可心. 家校协同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3, 9 (09): 85-88.
[2]林佳汝. 广西城镇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协同研究[D]. 南宁师范大学, 2023.
[3]鲁国芳,豆海红. 家校社协同农村小学劳动教育:交叠影响域理论视角 [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 (19): 6-9.
[4]张喜梅. 小学劳动教育中家校社协同共育探究 [J]. 新智慧, 2022, (20): 20-22.
[5]赵菊花. 家校协同下的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2, (07): 29-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