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育爱,幼儿园师德建设的科研“农耕”路——以昆山市大市中心幼儿园为例
摘要
关键词
教育科研 青年教师 幼儿教育
正文
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是幼儿园关注的重点工作。我将我们幼儿园的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的培养比喻为农耕发展,每个老师都是“农民”,教育科研是一块万亩农田,而老师自己的科研素养则是属于自己的“自留地”。今天我来谈一谈我们大幼人的农耕之路。
一、我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实困境:
我园共有青年教师23名,其中5年以下教师12名,五年以上教师11名,其中骨干教师9名(教坛新秀4人教学能手4人学科带头人1人)。前期我们做了关于《青年教师科研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发现:
问题一: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问题二:缺乏“爱育”科研理论知识和科研技能。
问题三:科研氛围缺乏。
针对出现的困惑,我们开展了大幼人的科研“农耕”路,旨在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素养。
二、青年教师科研素养发展路径:
路径一:实施梯度式培训模式,种好“自留地”:
(一)分层培训模式化:
(1)教师分层:根据主客观两方面的要求,对青年教师按照从教年龄进行分层,分为三类:工作1—2年的新教师,从教3—5年的青年教师,从教五年以上三十五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
(2)培训目标分层:为不同的教师通过不同的培训方法,达到整体递进的培训效果,基础性目标培训模式包括科研工作的具体内容、我园的“爱育”课题方案等,常规性目标培训模式包括针对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活动方案的撰写以及子课题方案的撰写。研究型目标模式包括研究在课题进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3)评价分层:在培训过程中及时了解教师分层目标的情况。对教师进行分层评价。注重评价的差异性、即时性和鼓励性。
青年教师作为学校的中坚力量,要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首先便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增强教育科研意识。
(二)培训形式多样化
1.深度理论研修,清晰教师对“爱”理念的认知:
在园长的带领下,树立以科研为龙头的科研兴园”意识,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创造条件,我园多次开展园内培训,针对教师出现的关于课题研究的问题或者是科研工作等情况及时进行培训、探讨、学习,修补短板,同时积极参加园外的课程游戏化培训以及教科培训等。
2.专家引领深入实践,提升教师“爱”理念内化:
教师发展中心教科室张主任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培训和指导,我们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帮助老师进一步成长。帮助他们理解并掌握了课程的理念和实施方法。同时,社会的台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教材和教具,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3.线上线下研修课题模式,多元促进教师“爱”情感传递:
我们在进行课题研修过程中是采用的线上线下研修的模式,帮助老师能够多元化地进行课题交流,进行问题的解决与内化,做到教师“爱”的情感的有效传递。
老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丰富自己的科研素养,耕好自己的“自留地”并将所学的理念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路径二:创设多元科研舞台,耕好“实验田”:
为了解决教师科研平台欠缺的问题,我们尽可能地多提供机会,帮助教师在科研“实验田”上吸收养分、学习与提升。
(1)创设多途径科研实践:在强化培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基础上,学校要为青年教师提供参加教育科研的机会。比如积极申报园级课题,激发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推荐青年教师参申报昆山市的一般课题,为青年教师学习提供更多途径;积极承办科研的相关活动,与其他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提升途径,通过足够多数量的教育科研工作提升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
(2)夯实科研工作保障:努力为幼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提供必要的支持,让更多的幼儿教师有机会进行教育科研,如在科研经费保障、科研课题立项、科研培训与科研课题过程管理等方面,加大对幼儿教师教育科研投入的力度,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
路径三:构建“爱育”课程体系,收获“丰收地”
1.建立育人体系架构,全员育人
(1)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构建“爱育”课程的目标。我们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以提高农村幼儿的教育质量和生活品质为目标。我们将幼儿的认知发展、语言表达、身体素质、艺术创造和社会情感等方面作为课程的重点,目标是培养“有爱的孩子”和“有温度的老师”。
(2)理论框架的搭建:根据文献研究、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在制定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开始构建“爱育”课程的架构,为课程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3)课程内容制定: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爱育”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目标设定,我们将每个目标进一步细分,确定具体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课题核心组成员共同商议制定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课程能力。
(4)实施和评价:在课程内容制定之后,我们制定了课程的实施和评估方案。这包括教材的选择、课程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我们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我们将通过实地调研和课程试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根据实施的结果,我们进行一定的评价,主题包括幼儿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以及家长的评价,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农村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2.聚焦“爱育”实践活动,生活育人。
(1)“大幼爱育”主题月活动
(2)“以爱润德”“师爱”培养活动
(3)“以爱育人”特色课程活动
(4)“以爱启智”户外游戏活动
3. 致力“爱育”环境改造,文化育人:
我园进行了户外环境、专用室以及文化长廊等的改造,在改造期间,我们形成了以园长统筹,副园长为代表,年级组长牵引,教师集思广益的操作模式,将我们的幼儿园呈现出了新的状态。
(1)园本互动体验式主题课程,有效帮助幼儿“爱”语言表达:
研究项目根据农村幼儿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了一个以爱育爱为核心的主题课程体系。该课程内容包括了情感培养、身体素质、语言表达、社交能力、认知、艺术欣赏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全面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通过主题课程地开展,幼儿地大量作品呈现,包括绘画作品集、手工作品集、幼儿成长档案集、一对一倾听音像资料以及亲子作品集等。课题实施期间我们完成了《爱育论文集》、《爱育教学活动集》《爱育特色活动集》《爱育随笔集》的编辑。
(2)混龄浸润式游戏互动,准确提升幼儿“爱”能力交往:
一年半的时间我们进行摸索,形成了属于我园的一套游戏模式,即混龄浸润式游戏互动,我们一改往常年级组活动的常态,实施全园联动的活动模式,追随孩子的脚步、尊重孩子的意愿,帮助孩子扩大交往的范围,在本次六月份主题月活动中孩子们开展了全园联动爱育活动,其中有大带小的环节,让孩子能够充分交往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灵活变通自己的交往方式,进一步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与情感表达。
(3)多元化课程建构,扎实促进幼儿“爱”情感的传递:
一系列的“爱育”课程实施以及“爱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帮助孩子从潜移默化中提升“爱”的情感体验,幼儿将自己的情感升华辐射到周围的伙伴以及回馈给老师,进行师幼、幼幼等的情感传递。
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以及专家的引领,我们逐渐构建属于自己幼儿园的“爱育”课程框架,青年教师参与其中,在构建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掌握科研方法,解决课题实践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收获自己的“丰收地”。
目前,我园的骨干教师逐年增加,其中,2021年教坛新秀新增3人。有4人获得“镇优秀教师”称号。一年多的时间,我们老师撰写的关于“爱育”的论文获奖50余篇,发表论文10余篇,教案获奖10余篇,教师公开课15节。获昆山市青年教师大比武二等奖。“大幼爱育”微推30余篇。
在这个大千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来耕种的土地。土壤的贫瘠与肥沃,我们或许无法选择,但是,荒芜与繁茂的结果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的。因此,我们必须学会亲自耕种自己的土地,通过努力, 使之繁茂。而教育科研素养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大幼人的”农耕“之路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首先耕种好自己的一块科研“田地”,那么最终一定会收获累累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