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吕振立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三山希望小学

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从而使小学语文教育更加有效。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对策作了较为详细的探讨,以便更好地确定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研究

正文


【正文】语文是一切课程的基石,而阅读又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导致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这是导致教学效果低下的直接原因。因此,教师要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就要结合学生的各种特征和兴趣爱好,从教材入手,结合教学情况,做出适当的教学安排。当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后,老师就需要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在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会随著教学方法的变化而变化,但提高阅读能力仍是语文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语言阅读的目的是模糊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在教学中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状况,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单一等问题。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大多数老师都会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理解,这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问题,但这种教学目的在所有的教学环节都是通用的,学生们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造成了学生们随意地去读,阅读效率低下。另外,有些老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主要是从网络上随便找到的一份教案,这种做法根本不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造成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不够重视。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课堂上,通常由老师领着学生朗读,讲述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等,但这种方式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不利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只注重对文本的了解,并没有对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进行培养。

3.在教学中,教师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不够重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独立性比较差,所以老师经常会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变得越来越差,根本没有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如果老师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性格和兴趣,针对不同的特征实施差异化的教学,使学生更乐于用自己的思想来了解文本,进而对阅读产生更大的兴趣。

4.语言老师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

有些语文教师备课不充分,在对课文内容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片面理解传授给学生,也有一些老师仅仅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来教,并没有深入地了解课文,因此,教师无法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

.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提高读书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因,只有对读书有兴趣,才会真心地去读书,才会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玩耍上。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阅读,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向学生推荐喜爱的阅读材料

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向他们推荐他们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这也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重要环节。小学生识字不多,对图画和动画的兴趣很大,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向小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可以向他们建议配有插图的书籍,这种书籍可以让孩子们从图画中感受到书籍的内容。反之,若向孩子推荐图画较少或无图画的书籍,孩子若无法理解,便会丧失读书的兴趣。对高年级的学生,要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主题,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常用词汇,所以在阅读上没有任何困难,推荐的出版物要以学生喜欢的阅读物为主要内容。小学生们喜欢探索神秘类的书籍。

例如,以下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好饿的毛毛虫》《蚯蚓的日记》《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雪人》《光屁股大犀牛》等以下是供高年级学生参考的书目:《希腊神话》《列那狐的故事》《格列佛游记》《小王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厄尔斯企鹅历险记》《海底两万里》等。

(二)使学生了解阅读材料

要使学生对所读的材料感兴趣,并有较强的阅读愿望,就必须向学生介绍所读材料的主旨。在向学生介绍时,要向学生介绍书本上的精华,在介绍的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方式和技巧,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渴望。例如,可以使用悬念型、提问型、问答型、图片型和动画型。不管是哪一种引入方式,其最终目标都是要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可以向学生提问:假如这个词是有什么寓意?反之,如果你被剥夺了三天的视力,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小说里的主角,真的会拥有三天光明吗?假如你是这本书的主角,你会做什么?是否还有勇气活着?希望你能仔细研读这本书,以求解答。这一点,你们一定会知道的。

2.创设阅读情景,感受读书的情感

学生在进行阅读的时候,主要是根据文本中的文字所表现出来的意思,来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了解,从而感受到文本中所蕴含的感情,从而对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感受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然而,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展,加之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很难使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的认识,更谈不上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就造成了学生仅凭文本表层的文字,不能真正地将作品中隐藏的思想感情还原出来。要使学生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情绪有更深刻的体验,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所构建的与阅读资料有关的教学情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感情。创设教学情景的途径有:

(一)以演出营造情景

是读懂课文,体会文章感情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进行这种教学方法前,要使学生对所读的文章有一定的了解,对文章中每一段描写的情景都有一定的把握,能够熟练地背诵其中的一段或整篇文章。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试图通过反复读法,对比法等方法来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在熟悉了课文之后,再和其它同学一起,根据每个同学的个性特征,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不同的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指定了角色之后,再让学生们去操练,通过很多次重复的练习或者彩排,学生们就会更了解文本的内容,从而能够有效地、真实地感受到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感情。

例如,在教学《少年闰土》时,因为作者是鲁迅,文章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都与当时的学生生活的时代大环境有很大的距离。学生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对于文章中的一些事情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无法感受到作者对闰土的感情,闰土对父亲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分别扮演闰土的爸爸,的妈妈,闰土的爸爸。在角色设定之后,让各个角色去熟悉他们所饰演的角色,感受他们的心理和情绪。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将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使其成为合适的演出形式。通过练习和真实的舞台演出,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也能体会到角色的想法。如,在演出中,一些同学了解到对闰土的思恋,感受到孩童间的真情,感受到捕捉鸟儿的急迫;了解了闰土对别人的恐惧,却不怕我,理解了为何把壳与鸟的羽毛藏在心中。表演只是一种形式,但它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作品中各种人物的感情,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二)用照片或录像来营造情景

照片、视频具有很强的特性,能够将语言无法表达的内容与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力较差,他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对文本进行深度的理解。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知识,他们在读完之后,无法对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了解,也无法对作品的内容进行更好的理解。这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可以向学生出示有关的照片,或播放有关的录像,以一种可视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的了解,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例如,在学习《咏柳》的时候,许多二年级的学生都不能很好地领会到二月春风如剪的意思。他们以为一把剪子就能把柳叶给剪断了,哪能剪断柳枝的叶子?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在春天,一切都在复苏,在春风的吹拂下,柳树开始发芽,在春风中翩翩起舞。让学生一边看一边听录像里的声音,他们可以迅速地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明白这是一种修辞方法,柳枝并非真正被春风剪下。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一课时,因为这首诗描写的是长征时期的人和事,所以现在的学生根本看不懂,更别说去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了。根据这种教学现状,可以给学生们放映一些影视作品中有关长征的片段,让他们看一些有关的影片片段,可以让他们对当年长征的艰辛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能感受到作者在那个时候的心境,也能感受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不容易。

3.在教学中巧妙留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留白是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常用的一种画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留白进行教学,目的是扩展学生的语文思维,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其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一篇文章时,不要简单地将课文内容简单地或填鸭式地讲给学生听,而是采取问题式、创设教学情境等进行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感悟,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多思考,多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用发散式的思维来掌握课文的内容。教学活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进行

(一问题与探究

问题与探究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在回答和思考的过程中,自主地对文本内容进行感知,并对文本进行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文章,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文章中所讲的具体内容。然后,老师向学生们提问,让他们回答问题,让他们重新熟悉文本,也可以让他们去查询材料,扩大他们的语文眼界,让他们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多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抛出以下几个问题:课文里的那个小姑娘真的死了么?她有没有见过她的祖母?那她会不会到天国去看她慈爱的祖母呢?要是遇到了,会不会幸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再写一段关于他们在天国里快乐地生活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文章。

(二)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对某一章节内容的片断或教师所设的问题的讨论与交流,从而获取更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当人们互相交换一件实实在在的东西,例如一块面包时,他们就只得到一块面包,而当人们交流一种想法或者一种观点时,就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让学生们对所学的课文内容或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可以得到各种不同的意见和意见,这不仅能开阔学生的思路,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感情,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和问题的深刻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

例如,在《宇宙生命之谜》这一课中,我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只有地球才有生命,而宇宙如此之大,是不是还有其它可以供人居住的行星呢?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将学生分组,分组讨论。在进行讨论和交流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们参考有关的信息,在脑海中已经有了相应的信息,这样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就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对文本的内容有更深的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自己,使学生认识到阅读对作文的重要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老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通过对知识的独立理解和实践的研究,使课堂上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式,进而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雷.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3,(14):13-15.

[2]毛正森.现代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4,(03):134-136.

[3]解飞.试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求知导刊,2023,(33):74-76.DOI:10.14161/j.cnki.qzdk.2023.33.0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