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应用意识 培养策略
正文
【正文】小学数学学科中的教学知识大多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在小学阶段为学生开展数学教学不仅是了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利用数学知识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更加高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轻松解决数学课堂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新安排时间规划,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完知识内容后,同时为学生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与实践,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得到提升。
一、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预习过程中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并充分认识到自己哪些方面存在不足与不理解,从而在课堂上进行着重性的听讲,并在课堂上高效率的学习课堂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预习结果,找到学生哪些方面问题较大,从而将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应用,为学生带来针对性更强的课堂教学安排。通过这样的形式,小学数学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利用时间,从而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数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这样教师就可以充足的利用课堂的剩余时间,来培养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一些关于数学知识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如何正确利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找到克、千克、吨所代表的质量大小关系,并让学生通过预习尝试了解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完成预习任务,教师可以为学生下发课堂导学案,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导学案,然后对学生的导学案进行收集与总结,从而发现学生对于哪里问题较大,在课堂上进行着重教学。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带来一些换算题目,让学生巩固对于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并提升自身的锻炼能力。学生完成计算后,教师可以将计算题目融合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会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如何合适的选择单位表达质量,如何在具体的生活场所中对克、千克、吨单位进行换算。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高效的掌握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和水平,同时还能进一步加深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培养学生知识变通能力
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知识的教学内容来说,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不是固定在某一特定场所的,而是一个知识点对应多个应用场所;并且在特定的场所中,借助一个知识点也往往不能完全的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将知识联合起来应用,才能有效的解决相应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知识变通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遇到相应的问题时,通过思考自己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内容,通过合理联合与使用,更高效率的解决数学课堂问题。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水平框架,让学生能够对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更加清晰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如何将不同的知识联系起来解决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面对相应的问题时,采用正确的解决思路,从而高效的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提升数学学习成绩,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综合素质与水平,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采摘节---混合运算》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方法,还要让学生理解在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时,如何确定运算的优先级,并合理利用所学过的计算知识,精确的完成计算内容。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本节内容时,应该先让学生回顾加减乘除的运算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将以前学过的内容连接到本节课堂的学习中,从而让学生能够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框架,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混合运算索要遵循的规律,让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正确方法。在学生完成课堂知识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会用到混合运算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数学学习中混合运算的学习意义,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
在当前的教学要求下,教师需要定期为学生开展实践课程,要让学生在课堂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小学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与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难以理解的情况,使得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水平与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较差。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动手实践,将抽象的课堂知识化简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形态,从而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学习数学知识,并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应用,高效的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培养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庆元旦---时、分、秒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下钟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旋转时针和分针,来观看钟表指针的变化。对于没有如此数量的教学器具学校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制作一个钟表插件,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对钟表指针的变化进行实践,从而让学生能够理解与认识时、分、秒。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为学生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来对时间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依靠教材中的部分图片来为学生讲解知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实践,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认识强度,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再完全依靠想象来理解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对于知识理解的印象也不断加深。
四、创设问题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开始就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将探究兴趣带入到课堂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学习相关知识内容,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探索,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实际问题解决的素养。在为学生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导入问题的趣味性,要通过课堂导入引发学生对于问题解决的探究性。而且,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堂导入问题时,应该简单易懂,这样能够降低学生实际问题的理解难度,从而建立数学知识学习的信心,有助于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我家买新房子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为学生设计一个关于计算房子面积的情境导入问题,让学生了解如何借助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方式来计算房子的面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情境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开始阶段就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为了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在课堂上认真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求解方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在课堂上讲解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内容到家庭中,对自己的家庭进行测量,从而计算自己家庭中房子的面积,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五、设计应用练习题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更加注重学科的深化,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应用练习题,让学生在进行习题练习时,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并完善数学知识的巩固。传统教学模式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完相应的知识后,只是象征性的为学生布置了一些课堂习题,这些习题内容大多数比较简单,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就需要对学生的习题进行认真设计。习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一环,不仅能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验,同时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学习,从而帮助学生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习题内容进行认真设计,要针对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重点,融合到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简单的数学计算题变化为数学应用题。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新校服----条开统计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讲解完成后,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新校服的场景为学生延申一些其他练习场景,如教师可以将工厂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进行整理与设定,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绘制统计图或者学习统计图的观看与使用方法。这样教师就将教学知识内容融合到了应用题中,学生想要完成相应的习题,就需要阅读题目中的文字材料,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就能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这样的习题形式不见能够让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过的知识,还加强了学生的实践,有助于让学生在解答习题的过程中检测自身对于条开统计图中的不足,并进行及时的查漏补缺。同时应用习题更加符合当今的考试要求,当今的小学数学试卷大部分题目结合了一段材料,教师为学生布置应用习题,能够锻炼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考试中也能更加轻松应对相应的题目。
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翻转课堂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翻转课堂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知识的学习与探究,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实施翻转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开展自主讨论,让学生对应用问题进行深入自主的探究,然后给予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就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时,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简单介绍一些关于小数意义和性质的基础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们之间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来理解小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场景。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们提供一些帮助。在交流完成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讲解如何应用小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多了解一些小数的应用场所。学生讲解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对于表现较好的学生教师要积极的进行鼓励;对于一些讲解有错误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的进行更正。学生讲解完成后,教师还要针对学生考虑不到的地方进行补充,从而让学生能够完整的学习完成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并掌握如何在具体的场景中使用小数来解决相关问题。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策略,致力于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策略不仅涵盖了教学方法的创新,还涉及到了课程内容的拓展和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此,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当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应用的机会。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需要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他们应该时刻保持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主动思考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方法。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这种主动参与和探索的精神,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黄幸阳. 基于作业设计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4, (09): 86-87.
[2]胡吉.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J]. 课堂内外(高中版), 2024, (11): 76-77.
[3]李想. 核心素养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研究 [J].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4, (S1): 68-70.
[4]赖姝君. 聚焦新课标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J]. 教师博览, 2024, (09): 68-70.
[5]张敏. 小学数学应用意识的内涵、价值与培养策略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4, (06): 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