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正文
在小学阶段,语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在这个阶段,学生存在思维比较活跃、注意力无法集中的情况。对此,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作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引导,并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提供多样化的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一、教育信息化对于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进程
相比于其他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手段更具有新颖性,其可以精简教学内容。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根据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对语文知识进行整合,不仅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语文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进程。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小学语文中引入信息化手段,能够满足学生能力的发展需求。教师构建“教育信息化+语文学科”的高效课堂,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正确地认知语文学科,还能够引领学生树立自主发展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
(三)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
信息技术具有丰富性、交互性的特点,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整合各个学科知识,还能不断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学生除了运用网络资源学习语文知识,还可以借助网络了解时事新闻,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和各地的民风民俗,学习天文地理、欣赏歌曲、观看纪录片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课本以外的语文知识,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长学生的见识,不断地扩大语文知识范围,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优化语文教学结构
小学生容易被新奇事物吸引,因此,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结构,将不同的教学方式综合应用到语文课堂中,使语文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一文时,教师可以将新媒体技术融入阅读教学,优化阅读教学结构,从而提高课文内容对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线上教学环节,播放微课,帮助学生了解男旦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梅兰芳表演《贵妃醉酒》的视频和蓄须照片,通过对比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動地探究梅兰芳蓄须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参与线上教学的情况,在教学结构中融入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梅兰芳为何蓄须,并让他们思考有什么启示。教师优化语文教学结构,能够将学生变成课堂的参与者、评价者、信息提炼者,促进他们自主学习、深度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重视课前预习环节
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课前预习环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果缺少课前预习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降低。在任务量较大的情况下,教师难以带领学生深入研究文章内容,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将多样化的资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不断优化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而更好地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以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为例。这一课的预习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网络上的一些微课视频,理解这三首古诗的大意,并让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不懂的地方。在记录完成后,学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等,将问题反馈给教师,然后,由教师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作者的资料、古诗的背景,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去搜索,从而达到深化学生理解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利用好预习这一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为构建高效课堂提供助力。
(三)注重课前导入环节
导入环节是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导入时间短、导入内容单一、跳过导入环节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进行充分的思考,只能机械地学习,使得语文课堂缺乏趣味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纠正自己对导入环节的错误理解,从多个方面出发,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整理,找到正确的导入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使用有趣味性的、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的情感。在课前,教師可以收集学生与家长互动的一些照片,并将其融入多媒体课件中。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他们与父母相处的一些照片或者视频等,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四)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能运用的教学资源、资料都是有限的。教师只能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口头上的教学,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枯燥无味。但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情感方面,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内容与课外的热点话题、案例结合,创设语文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这两篇课文时,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他们在理解与保护环境相关的知识时,难以设身处地地进行思考,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萌生保护地球的情感,无法让学生对地球产生敬畏感,就会导致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学习流于形式,难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地球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保护地球环境。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帮助学生树立爱护地球的意识,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一些社会热点案例,创设语文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深学生对地球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另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与破坏地球环境相关的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知识。
(五)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将其变为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个性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清楚学生遇到的难题与困惑,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案,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四季之美》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增强学习效果。对于偏爱利用听觉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播放能够代表四季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四季之美;对于偏爱利用视觉学习的学生,教师可以向他们展示四季不同的畫面,让学生看到四季的美丽;对于偏爱动手实践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雪花”“雾气”“枫叶”等,展现自然之美。
由此可见,教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六)优化语文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为学生设计一些灵活性的作业,让学生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进行有效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京剧趣谈》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灵活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与京剧相关的知识,并让学生掌握京剧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拉近学生与京剧之间的距离,从而加深学生对京剧的理解,更好地理解课文知识。此外,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与微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观看,并让学生根据微课的内容,了解自己的薄弱之处,针对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七)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关注在课前、课后学生是否能够自主分析信息材料,关注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教育网站,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去教育网站上搜集学习资源进行预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为学生展示学习内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学习相关的教育App,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巩固,引导学生在课后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在教育App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或真题,根据教育App统计的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其不足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
(七)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确定合适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注重形成性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进而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多元化评价是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多元化评價,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开展评价。
自我评价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自身的学习和成长,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多种评价方式,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和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此外,教师可以采用口语、阅读、写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和文化修养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找出他们的特长及优势。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较多的便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从优化语文教学结构、重视课前预习环节、注重课前导入环节、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拓宽学生学习渠道等方面入手,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效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 舒丽娜.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寻和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10).
[2] 相锋,赵军.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