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走得更快、更远
摘要
关键词
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正文
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个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本文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以达到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就是对我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主动学语文、积极学语文、热爱学语文。语文即生活。所以教师需要科学地教、艺术地教。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让教师做主导,学生是主体。兴趣,是学习动力,是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好的老师。而语文教学,更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做到教必有趣,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中国古代孔圣人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新世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路,把“知之者”引向“好之者”再引向“乐之者”。
那么如何完成这个引导过程呢,我把我的理解称之为“引趣----激趣----探趣-----用趣”的过程。
引趣: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艺术,充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饱满的状态进入新课学习。比如在上《沁园春·长沙》时,可以让学生背《沁园春·雪》,激发学生比较毛泽东两首词的兴趣,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还可以问问学生会背毛泽东的哪些诗词。这就是引导过程的第一步“引趣”。
激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引学、任务驱动,充分运用竞赛、故事、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激趣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在学习必修上册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回顾《沁园春·雪》,讲解一些关于词和作者的知识,还可以用名家朗诵音频或者视频导入。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另一方面,更有力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内心对了解作者其人和其作品的渴望。这样的情况下,语文教学会更加顺利,事半功倍。学生在自己的积极主动下去探求知识,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这方面是新世纪教师应该更多的追求的。
探趣:教师通过指导方法、启发思维,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讨论合作,达到孜孜不倦、以苦为乐的境界。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已经不单单的只是学生自己的学,更多的是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样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的灵活。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更促进了学生的协作能力。这个在语文教学中,大多是分组讨论等组队学习的实践活动。这样在团队的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会很快的增强,知识掌握得也不那么死板。
用趣: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评价总结、拓展迁移、发展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完学生一个新的知识后,为了学生可以牢固的掌握这个知识,可以对这个知识进行迁移、拓展。更好地让学生在拓展中理解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这种例子最典型的就是做诗歌鉴赏题目或者阅读题目,如论述类文本中的思路题等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语文教学,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更愉快的了解母语的魅力,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而语文教师更可以精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有难必思、有疑必问、有话必讲、有理必说,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教师通过引趣,激趣,探趣,用趣四个步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练,引导学生学会。从而改变传统课堂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二、语文教学中怎样融入情感教育
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与文章之间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既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章内容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上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的情感,以积极的情感渗透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交流的精神殿堂。那么如何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师要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喜爱之情。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基本用一个音调讲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平淡如水,甚至会无精打采,即使学生有一点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内消失。”[1]语文教学的三要素是:教师、学生、课堂情境。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连接教师与学生的课堂情境就显得至关重要。俗话说:“环境造就人。”因此,良好的课堂情景对学生的学习就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则对学生学习起着阻碍作用。
1.教学语言要艺术化。教学语言有口头语言、板书语言和体态语言三种。口头语言是教师在授课时最常用的一种教学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口头语言的规范性,特别注意口头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最好再带点幽默性。在语言上努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板书语言则是教师课程讲解的精华,是直接展示给学生的教学语言。所以,板书应该字体规范、清晰,板书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体态语言,最常用在小学的教学中,生动形象,让学生集中注意力。
2.师生关系要融洽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有利于学生与教师配合完成教学任务。反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很多不良的影响。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效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应该多关心学生的家庭、生活,了解他们所想、所思。换位、换个角度尊重学生,尽量宽容学生,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因为我们曾经也是学生。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遇到懂孩子的老师,我们希望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我们就得成为那样的老师。特别是面对00后的学生群体,教师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一定给予你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思想的碰撞,进而产生火花。
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堂教学情境,不断更新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最集中的大约在上课开始的15-20分钟,教师应该根据上课时课堂的具体情况,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课前导语。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说它是艺术,它的艺术就在于课堂上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体会语文这门科学的艺术魅力。“教师一上讲台,学生就会很快调整心理状态,把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面,但有部分同学不能很快完成这一心理转变,这时,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2]而教师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组织课前导语:(1)演讲。(2)猜谜语。(3)讲故事(名人轶事等)。(4)介绍诗歌以及诗人的遭遇等。(5)击鼓传花(成语接龙或飞花令)。(6)其它:课前音乐欣赏,画面解说,情景剧表演等等。
2.带领语文课堂走向高潮的艺术。
(1)表演文中经典的片段。如《雷雨》中,更可分角色扮演,让学生品味每个角色的复杂情感。(2)简洁明了并能体现课堂精华的板书。板书是教师设计课堂的精华,应简洁明了。(3)或仿写竞赛。在学习《老王》时,让学生通过写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4)其它一些方法。或用朗读的技巧,重点段句朗读;或用几句精当的表达,适当的幽默,使课堂中掀起感情的涟漪。
3.画龙点睛术的结尾。在课程的最后,可以进行知识上的扩展,情感的迁移,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整节课知识做一个总结,有一个系统的理解。
三、善于寻找“突破点”进行情感教育
人非草木,岂能无情?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过程中也要有情。而语文的情则源于语文课文中的“突破点”,即审美点和抒情点。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因此,我认为要想发挥好语文课的情感教育作用,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善于发现课文中的审美点和抒情点,更加深入挖掘情感资源。
1.挖掘教材蕴含的情
美无处不在。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是集中国文化中语言美,艺术美等为一体的艺术。教师要仔细找出文章里的情感,深入钻研,才能有教学内容的精彩纷呈,才能设计出一种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进而让他们畅所欲言……展示情感渗透过程。
2.掌握方法,提纲挈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以情入文。”其义不言自明,写文章的人大多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的心声,俗话说:“我手写我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而读文章的人,更是可以抓住作者的情感脉络,很好的理清文章的思路。其一,就是自读自悟,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其二,教师导读与学生的自读相结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教师的导读可以很大程度上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便利,但却无法代替学生的自读,而在教师的导读下的学生的自读无疑是事半功倍的。其三,抓住特点,破难点。例如:小说教学要抓故事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意境、语言等……
四、广开门路,丰富语文教学情感的内涵
语文,早已超出了课本上很多,现在的语文不单单是课本上的知识,而更多的是在语文教学中所学到的为人处事的办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一样的,让语文教学外延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不再只是语文课堂上那小小的天地,这样更能极大的丰富语文教学的情感内涵。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 而这一桶水还要是不断更新的源头活水。
1.美文选读,让情插上翅膀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东林党人的对联,可算道尽了其中真谛,给语文教学开拓了新的篇章。语文教学渗透在各个角落,而学生更应了解国家大事,从小培养主人翁意识,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又可以丰富学生的个人情感,何乐而不为呢?
2.寓教于乐,寓教于情
语文课的魅力来自活动的魅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与教学相关的活动,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着不一样的东方文化魅力。对对联、猜灯谜、演戏剧、诗歌朗诵等太多的文化活动可以更好的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寓教于乐,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作品里的情感,这样语文教学就会更有魅力,更吸引学生。
3.走出教室,面向自然
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而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语文作文里的情感都是千篇一律,没有自己的思想?那是因为学生现在更多的变成了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而很少去亲近自然,用心去感受自己身边的美景。春天,我们应该去看一看万物复苏的生机;夏天,我们应该去听一听盛夏的蝉鸣;秋天,我们应该去体会一下秋日胜春朝的魅力;冬天,我们应该感受一下万物萧条的心境……这样学生才可以更好的理解自然,有自己的情感,对语文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五、运用赞美和激励性用语,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动力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以,教师的赞美、激励对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我们教的不是知识,而是学生的人生!所以教师应该告诉自己的学生“你很棒!你能行……”,让学生在学习的路上得到肯定,有前进的动力,可以更努力地向着成功扬帆起航。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要用不同的方法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纽带,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进入语文学习当中,对语文产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让语文教学走得更远……
注释:
[1]郝军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上的兴趣》, 四川成都出版社,第49页
[2]李月玲:《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内蒙古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9期第160页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
[2]王丽:《中国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
[3][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版社,1997年
[4]胡炎松:《思想政治教学艺术论》,广州教育出版社,200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