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素养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王思程

宁陵县高级中学 邮编:476700

摘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培养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探讨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步骤提升学生的建模能力。文章提出了四个教学步骤,通过详细的教学过程阐述了如何在课堂上实施这些步骤,以期为教师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参考。研究表明,这些步骤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新课标;数学建模;高中数学

正文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数学建模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更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然而在传统教学中,数学建模常常被忽视或浅尝辄止,学生对其重要性和应用场景缺乏深入理解。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具体的教学步骤,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分析和实践,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步骤,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理解建模问题的现实背景

在开始任何数学建模活动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现实背景。教师可以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或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建模主题。例如,可以从环保、交通、健康等领域中选择问题,并用生动的案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问题的背景信息,包括问题的来源、现状以及可能的影响。同时,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展示图片或数据图表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理解深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出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疑问,并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建模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为后续的建模过程奠定基础。例如,在讨论交通拥堵问题时,教师可以展示城市交通流量图、车流量数据等,并提问学生如何通过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对问题的理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这一步骤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意识到建模问题的现实背景,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二、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在学生理解了问题的现实背景后,下一步是引导他们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提供系统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模型建立。

首先,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现实背景。这意味着学生需要明确问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例如,在环保问题中,学生需要了解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在交通拥堵问题中,学生需要掌握车流量、道路条件和交通信号等因素。这一阶段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识别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和变量,以便在建模过程中进行有效的简化和抽象。

问题的简化和抽象是建立数学模型的核心步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几个主要变量和关系。例如,在环保问题中,学生可以将多种环境因素抽象为几个关键变量,如污染物排放量、空气质量指数、风速等。在交通拥堵问题中,学生可以将车流量、道路宽度、交通信号周期等因素作为主要变量。通过简化和抽象,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问题的本质,并为建立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常见的数学工具包括方程、函数、图表等。例如,在环保问题中,学生可以使用线性方程或非线性方程来描述污染物的排放与空气质量的关系;在交通拥堵问题中,学生可以使用函数关系来描述车流量与道路通行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涉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展示建立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例如,在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关于车流量和道路通行能力的数学模型。学生需要根据所选择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将实际问题中的变量和关系用数学表达式进行描述。教师可以提供范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模型建立的方法和思路。

三、指导学生进行模型验证与调整

在建立了初步数学模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模型的验证与调整。这一过程是确保模型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模型。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实际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例如,在环境污染的建模中,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环境监测数据,帮助学生将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数据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可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并识别模型中的不足之处。其次,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这可能包括调整模型参数、修正模型假设或选择更合适的数学工具。例如,在交通流量模型中,如果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偏差,学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如车速、交通信号灯的影响等,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提供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识别模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多次验证和调整,以确保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验证结果和调整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提高。

四、指导学生将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模型验证和调整完成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将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模型的实际应用,还涉及如何将模型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解决方案。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模型结果,并将其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例如,在环保问题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模型结果提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策略,并评估这些策略的可行性和效果。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制定和实施具体的解决方案。这可能包括撰写报告、制作演示文稿或进行口头汇报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将模型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考虑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因素,如成本、可操作性和社会影响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将数学建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还能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评估,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建模成果,并接受同伴和教师的反馈。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反思自己的建模过程和结果,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些步骤,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并提升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总结

通过以上四个教学步骤,我们可以在新课标背景下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首先,了解问题的现实背景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理解深度;其次,建立数学模型是建模的核心过程,需要系统的指导和实践;第三,模型的验证与调整确保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这些教学步骤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也为学生的建模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优化这些步骤,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索更多有效的建模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刘俊华, 李娜. 高中数学建模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 数学教育研究, 2021, 38(4): 45-52.

[2] 王宇峰, 张晓明. 基于新课标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分析[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22.

[3] 陈红, 李彬.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数学教育, 2023, 41(2): 58-64.

[4] 赵明亮, 周红梅. 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挑战与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2022, 27(3): 71-78.

[5] 张志强, 黄丽华.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路径探讨[J]. 教育研究, 2021, 40(5): 89-9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