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后分层作业设计之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初中数学;优化设计;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正文
引言
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要遵循“减负增效提质”的作业设计原则,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来进行课后作业的分层设计,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及个性化学习发展的实际需求,让作业教学呈现多样性,以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及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双减政策落到实处。
一、明确分层作业目标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明确分层作业目标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分层作业,即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需求,将作业分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进行学习。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帮助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例如,教师在教学“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内容时,可将作业分为基础层、进阶层和挑战层。基础层主要涵盖课程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步骤,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进阶层则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式题目,以巩固和深化理解;挑战层则设计一些开放性或应用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基础层的作业可能包括一些标准的方程组,学生需要熟练运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题;进阶层可能要求学生解决一些含有未知数系数的方程组,需要他们灵活运用等式的性质;而挑战层的题目可能涉及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通过设立购物、分配任务等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
明确分层作业目标是双减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则要以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业设计目标来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真正实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渗透分层意识,控制作业数量
在当前的“双减”政策下,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初中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策略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策略旨在关注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压力问题,通过渗透分层意识,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度,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减轻学生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减法”相关教学内容后,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基础性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除了基础题,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提高题,以挑战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对于学优生,教师可以设计更具挑战性和难度的拓展题,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作业评价环节,教师也应采取分层评价策略。对于基础题,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上;对于提高题,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展现出的思维灵活性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对拓展题的评价,则更侧重于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通过这样的分层设计和评价,不仅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水平上进行学习,避免因作业过重而产生的压力,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对“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也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深入实践。
三、借助分层思维,控制作业难度
1. 设计前置作业,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
前置作业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初步理解和兴趣。这种预习工具鼓励学生在正式课堂开始前,主动接触、思考和探索即将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深度。
例如,在教学以“有理数的加减法”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前置作业,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和能力。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基础的有理数概念复习问题,帮助他们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问题,如“如果我有3/4的披萨,你又吃了1/2的披萨,我们一共吃了多少披萨?”这样的问题,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提供一些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找到两个有理数,使得它们的和或差是一个特定的有理数?”这将鼓励他们深入思考,挑战自我。
此外,教师还可以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如教科书的预习章节、在线教育平台的视频教程等,以丰富学生的预习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和偏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预习路径,从而实现个性化学习。
在实施前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预习效果,及时调整作业设计。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成果进行讨论和总结,以强化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2. 布置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对于基础性内容,可以设置一些记忆和理解类的题目;对于更深入的概念,可以设计一些应用和分析类的问题,以测试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定期收集和分析作业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四、实施分层策略,丰富批改形式
在当前“双减”教育背景下,教师实施分层策略,丰富批改形式,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有效提升作业的反馈效果,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 教师面批
教师面批是一种具有针对性和互动性的作业批改方式。在一对一的交流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这种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改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面批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教师可以设定每周一次的面批时间,让学生有机会直接与教师讨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
2. 学生互批
学生互批是另一种有效的作业批改策略,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互相批改作业,学生可以学习如何从他人的角度审视问题,提高自我评估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这种方式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指导性的问题或标准,帮助学生在互批过程中有方向地进行评价,确保互批的质量和效果。
在实施这些作业批改的分层策略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划分作业的难度层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水平上得到挑战和提升。同时,教师还需不断反思和调整作业管理策略,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持续优化作业批改的效果。
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后作业分层设计措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丽莎.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数学分层作业设计策略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08(09):71-73.
[2]罗艳霞.“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作业分层布置和设计研究[J].美眉,2023,24(08):105-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