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少数民族器乐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校少数民族;器乐教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正文
前言
在音乐学科的教育体系中,民族器乐作为核心专业课程,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并与其他学科紧密相连,共同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在当前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致力于提升音乐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确保民族器乐的教学能够深入学生心中,并在此过程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现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中国民族音乐 课程教学的系统构建
(一)精心挑选教学内容,精准把握课程思政融合点
民族器乐文化作为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历经岁月洗礼,不断演进。在探讨民族器乐音乐文化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历史中的民族议题,以及与之相伴的审美观念。这些议题不仅蕴含了丰富的价值理念,也包含了独特的审美标准。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文化承载着地域的鲜明特色,是岁月沉淀的瑰宝。它与当地的风俗习惯、语言特征、经济条件紧密相连,更与音乐艺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思政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需精准定位切入点,深入剖析民族器乐背后的政治、文化、音乐思想,引导学生全面理解音乐文化的内涵,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激发学生对音乐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兴趣。同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精心挑选经典的器乐作品,并注重融入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根艺术。相较于都市文化,这些未被现代化浪潮侵蚀的草根艺术更能体现民族音乐的原始风貌。我国地域广阔,城乡差异显著,一些偏远村落依然保持着传统文化的纯粹性,选择这些地区的民族音乐作为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
(二)全面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体系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推动课程建设的深化,不仅传授知识,更提升能力。我们需从育人的角度出发,将课程思政视为核心教育理念,深入挖掘民族器乐中的政治元素,展现其教育价值,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深刻感受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同时,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其人格完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民族器乐教学与民间音乐融入课内外教学活动,充分展现专业音乐教学的价值。我们应积极构建高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紧密联系,推动高校民族音乐课程的持续优化。
将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能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器乐的精髓。此外,我们应积极整合民间音乐资源,建立资源数据库,为高校民族器乐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我们要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民族器乐资源开发与地方文化传承的协同发展,具体策略包括:...
1.确立融合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的教学导向。以民族器乐资源为核心,借助民族器乐教学为媒介,积极传播和弘扬民族音乐,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器乐教学的价值,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入认知,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感,并在无形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2.构建民族器乐资源数据库,丰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资源。民族器乐资源数据库对于艺术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应积极构建互动学习平台,将民族器乐音乐资源与公共艺术教育相结合,发挥重要作用。以公共选修课为桥梁,增进学生对民族器乐的了解,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平台,鼓励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民族音乐知识。学生借助平台学习,也可分享家乡的民族音乐资源,促进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丰富学生的民族文化知识。
3.编纂特色教材、设立特色课程,探索民族器乐的滋养路径。为推动民族音乐的持续发展,需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民族器乐精品课程,撰写相关专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民族音乐学习资源。
4.设立课程论文发表环节,挖掘民族器乐非遗品种。积极将各地区的民族器乐“非遗”项目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并掌握民族器乐,激发学生对家乡民族器乐非遗项目的兴趣,引导其进行调查和研究,撰写报告,促进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
二、“课程思政”:民族器乐教学 与思政教育实践活动
1.将民族器乐教学与田野考察及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精心打造民族器乐教学的互动与实践平台。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践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为其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从而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可聘请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高校教师,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加强学生与地方的联系,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在理论教学方面,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可以邀请业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因其专业性强,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还应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传统民间音乐进行直接交流,以此促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
2.融合民族器乐元素与合作教学,积极鼓励社团参与竞赛表演,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同时,充分利用民间歌舞音乐和民间歌曲资源,将其融入专业课器乐合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民族器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对于无法直接纳入课程体系但对学生知识结构有补充作用的内容,可采取讲座、选修课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传授。
3.将“红色音乐”实践活动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体系,持续推动红色音乐文化的广泛传播与发展。这种融合不仅创新了音乐传播的方式,而且使红色音乐的传播由被动变为主动。各大高校应积极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红色音乐文化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传播活动。高校应把握建党纪念日、国庆等重要时机,系统地讲授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红色音乐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探究乐曲,感受红色音乐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实证教育。
结束语
我国民族器乐作品璀璨多样,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在古代,以礼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贯穿国家治理始终,而民族器乐活动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具有深远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了推动民族器乐课程的持续发展,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坚定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武芳芳.“课程思政”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21(12).
[2]孙佳茵.高校音乐表演课的“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与实践[J].大众文艺,202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