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策略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张雪珊 李克秋 荀海龙

哈尔滨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邮编:150036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华夏五千年文明之精华,是中华民族持续繁荣的根基,蕴含着深厚的教育资源。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这一文化宝藏对于塑造他们正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然而,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今天,受到西方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高职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行为失范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将其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这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意义

1.能够传承我国民族精神

文化的形成与演进总是伴随着精华与糟粕的交织。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淀与洗礼,汇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深刻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实质。在这些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诸如创业精神、民族精神、艰苦奋斗和爱国主义精神等珍贵的传统精神和人文思想。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传统精神融入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践行这些精神的真谛。这样的教育实践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更能为他们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让学生在学习和领会这些传统精神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对学生树立三观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国人心目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种文化不仅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更是塑造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文明的关键力量。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使其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坚守道德底线,秉持人文精神,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文化活动、组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真正领会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自觉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融入到自己的三观中去。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政教育的策略

1.在课堂教育中融入

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使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其魅力与精髓。首先,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或文化领域的学者,为学生深入解读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加深高职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其次,自编教材是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丰富和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在思政教育课堂上,教师应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入解读其中蕴含的优良传统美德与文化,使高职学生在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时,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故事,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此外,高职院校应开设选修课程并设定学分,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激发他们学习优良传统美德与文化的兴趣。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将优良的传统美德与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2.在日常管理中融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取到海量的文化知识,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和视野,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他们思政学习的效率和效果。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老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采取创新的管理方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传统文化。同时,在校园网站上开辟文化专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良好的文化知识和思政知识教育,还能从互联网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拓展自己的学识和视野,进一步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效果。长期下来,学生将形成自主学习各种中华优秀文化知识的良好习惯,促进个人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和兴趣,精心挑选富有启发性的国学经典、时事热点辩论分析等内容,确保这些材料既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制作软件,将这些精选的传统文化知识制作成教学视频。这些视频可以包含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引人入胜的视听效果,从而更加直观地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完成视频制作后,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定期发布这些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观看和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和兴趣深入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感受其中的文化精髓,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质。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和管理措施,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3.在校园环境文化中融入

校园环境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能够悄无声息地熏陶和塑造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增设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宣传栏,张贴历史人物故事、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珍惜时间、努力奋斗等名言警句,校园环境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承的阵地。通过精心营造的校园环境文化,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力量。此外,利用海报、展板等多元媒介展示民族英雄和文人学者的思想文化,让他们的崇高精神风貌和卓越智慧结晶在校园内广泛传播,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在学生的课余和闲暇时间播放关于优良传统美德与文化的节目,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与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4.构建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应致力于打造一个多维度的实践活动体系,其中不仅包括公益性服务、勤工助学、创新创业等多元化的实践机会,还应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这样的体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使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累积宝贵的经验,更能促进传统文化、思政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深度交融。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能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行动起来,与学校周边的社会公益机构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精心策划并组织高职学生参与一系列富有意义的“献爱心”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传递社会的温暖与关怀,例如,为辛勤工作的城市清洁工准备一顿温馨的早餐,或者在敬老院陪伴孤寡老人度过愉快的时光。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高职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在付出的过程中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这些实践经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也促进了他们对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从而塑造健全的人格和提升思政素养。更重要的是,高职学生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能深刻领悟到当代青年肩负的社会使命,即积极贡献个人力量,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这些公益活动也构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实际行动中,如“尊老敬老”和“无私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得到传承与发展。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塑造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精神品质,更能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和积极弘扬者,为社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5.提升辅导员自身优秀文化渗透教育能力

辅导员在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互动,对学生的思维塑造和能力提升产生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加强辅导员对优秀文化的渗透教学能力,对于推动学生的思想政治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等品质,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这些文化精髓的弘扬与传播,需要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努力。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应不断加深对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底蕴。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辅导员可以组织多样化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主题讲座、文化研讨会、传统手工艺体验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还能为辅导员提供与学生深入交流和互动的机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信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而言,蕴藏着深厚的教学价值与非凡的教学意义。教师应敏锐地洞察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教学方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进行结结合,引导学生积极、高效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这一融合过程,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为思政教育的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这样的教育策略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他们培育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社会主义优秀人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