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政策;智能数字技术;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
正文
注明: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学校安全稳定与应急工作专项课题成果,《“人工智能”背景下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探究》,课题立项号:GS(2022)GHBZX303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了“减负增效”的具体实施方案,并通过两个部门的相互补充,建立起了“家校社合作”的架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因此,引进数字技术不仅顺应了时间的需求,也满足了实际需求,实现了三个领域的共同探讨。
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目标与样态
家庭、学校和社会合作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双减”政策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再添一层全新的教学模式,即从“应试”到“素质”的转变。只有合作式教学模式的建立,才能为“双减”的实施创造有利的条件,学生才能从考核与评价中获益。每个人都会互相理解,总结出如下几种形式:
第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例如,在校外提供课后辅导,是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各种学习需要,减轻一些由于一些家庭的客观原因所带来的监护负担。另外,还可以为父母在家中引导子女的方式方面给予协助,引导父母建立起一种科学的养育观念,对子女进行合理的教育。
第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展。这种模式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权利与义务进行了更清晰地界定。家庭教育并非由家长协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检查和修改,而是通过家长委员会、志愿者组织和家长开放日等方式,使家庭成员能够更多地参加到学校的教学中来,理解学校的教育思想,并和学校一起,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家庭教育应由社会的社会化来实现。例如,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作,社区和家庭教育的合作,以及媒体和家庭教育的合作,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二、“双减” 政策背景下智能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困境
(一) 观念分歧造成协同育人目标不一致
要转变应试教育机制,需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发力”。比如,父母可以在思想上对成长道路的多元化进行理解,注重自己子女的才能和爱好,并不以被大学录取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像“众筹私教”“高端家政”这样的新兴校外培训组织将越来越少,而整个社会对于教育的忧虑也将得到缓解。只有将课程教学定位于课堂,才能使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但是,在现实运作过程中,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价值取向,而学校的教育权力则是以获得经济效益作为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双减”措施看似仅在中小学实施,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减负”的方式进行的,违背了“双减”的本意。
(二)客观因素导致合作育人的主体缺位
在实践方面,有一个很难解决的因素就是时间和能力的制约,这将会直接造成合作式教育的缺失。比如,许多父母想要介入子女的成长,却因工作和工作的紧张而难以兼顾。也有部分父母不愿意参加,只是碍于学历,在子女的学习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数字科技的助力只是“空中楼阁”,难以触及。因为家庭情况的差异,导致孩子们能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也是天差地别。此外,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是影响子女成长的主要原因。[1]当学校希望参与其中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辅导时,这种两极化倾向就会变得更为显著。例如,拥有较好教学条件的家长,在家长辅导工作中,家长对家长辅导的态度较差;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必须将自己的责任转移到学校。当学校承担起这个责任之后,课外服务工作就显得很沉重,老师们的精力和能力也是有限度的,时间长了,难免会出现舍本逐末的情况,从而耽误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双减” 政策背景下智能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的完善
(一) 扭转认知,促进多元主体的互联
要使协同教学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认识上的变革。各方对合作教育的内涵、特点和表现形式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对“双减”的真实目标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基于这一点,国家应采取强大的指导态度,在协同式教育系统中导入数字化信息技术,利用门户网站、社会平台和即时通信工具传播思想,发挥“水滴石穿”的效果,让各方得到比较平等的认识梳理。
从客观上讲,尽管“双减”的出台和推行,但长期以来由“应试”所造成的思维惰性却没有那么容易被扭转。一切家庭教育都无法将其转化为对儿童多元化发展的一种形式。因此,资讯科技使人类“抬头看天下”的优点应得到最大程度地体现。[3] 自觉向各住户宣传各种发展情况,使更多的家庭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实发展状况,并向他们介绍某些成功的经历,能有效减轻他们的忧虑。这样的缓和将对社会面上的教育资源供给进行调整,实现学校与区域教育之间的均衡。
(二)弥补主观要件,解决主观上的两难境地
随着智能数字化科技的发展,大数据调查变得越来越常见,而大数据调查则使得我们能够以较少的代价得到更多的科学证据。所以,在面向不同类型家庭的时候,运用大数据开展调查工作,掌握弱势家庭和薄弱学校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其需要的解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完成了上述工作之后,需要为校园与家庭提供适当的资源,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并提供实时、个性化的资源。这就是建立一个新的信息平台。一是以学校的家校合作为基础,构建一个资源共享和协同管理的平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所有的教育资源纳入学校;二是制订出采购清单,列出物资采购流程等,并将相应的补助措施包括进去,最大限度地照顾不同类型的家庭需求;三是在社会与学校两个层次上培育教育人力资源,对各种家庭的各种困境进行细致的划分,对部分家庭(除弱势家庭之外,还对由于过分强调教育而产生的极度忧虑的家庭)进行直观地引导,从而有效地协助家长们学会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办学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个主体,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科学、理性的评价,才能结合“双减”的目标和信息化的特点,对每一个主体的属性、功能和地位进行界定。然后逐步从概念认识到主观和客观环境的构建,最后到对责任和义务的界定来改进。唯有实现战略上的最优,合作式教学才能实现由“减负”到“提质”的转变,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顾理澜,李刚,张生,等.“双减”背景下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育人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22(04):10-17.
[2]边玉芳,袁柯曼,张馨宇.我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现状、挑战与对策分析——基于我国9 个省(市)的调查结果[J].中国教育学刊,2021(12):22-27,78.
[3]边玉芳,张馨宇.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内涵、特征与构建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1(01):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