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的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
摘要
关键词
生态文明教育;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方法
正文
前言: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设计初中地理研学活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消化和运用知识有着积极作用,也可实现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实践操作能力、分析探究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目的。为此,教师在组织研学活动时,应充分考量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和安全问题,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和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激发学生融入活动的热情,还可使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未来能够为打造美丽中国贡献出应有力量。
一、明确研学主题,掌握研究对象
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进行初中地理研学活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明确研学主题,如此才可确定研究对象并制定研究路线,推动研学活动高效开展[1]。为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教师应打造健全的教育框架,在此基础上挑选一个有关可持续发展及资源合理利用的主题,促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意识,还可引导学生围绕课堂所学知识,对研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深层次分析和探究,使其掌握地理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教学效率提升给予重要保障。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农业”为例,组织地理研学活动时,教师可将“农田水利与粮食安全”视为主题,接着制定整个研学活动的目标,其中涉及到加强学生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掌握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扩充学生地理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等。随后,结合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活动内容,此时需确保活动内容与主题保持密切联系,为此可引导学生实地调查本地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情况,以及对本地生态环境展开全面调查。因调查工作需要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为节省时间并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确保各组综合实力相当,让学生在小组中将任务划分到个人身上,通过团队力量有效完成研学任务,还可使其在调查中深入了解到生态问题的本质,在与小组成员探讨和交流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教师应在活动中发挥自身引导和组织的责任,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想到从地理角度去分析和探究问题,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利用撰写活动报告的方式,将研学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成果展现出来,还应鼓励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围绕研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为下一次研学活动顺利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二、确定研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教师设计研学内容时,应使其与生态文明教育保持高度统一,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推动其学科核心素养良好发展[2]。教师还需围绕初中地理新课标相关内容,根据教材中地理知识设计确定研学内容,使其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达到生态文明教育意义,且让学生体会到研学的重要性,使其端正态度,从中获得良好学习和情感体验。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为例,结合本单元知识点制定研学内容时,教师可将地点设定在长江,并在研学前明确需要学生完成的任务,将其视为本次研学的主要内容。为此,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我国地势和地形的分布是怎样的?南北方气候差异是如何呈现出来的?长江的开发和治理的策略和手段有哪些?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都有什么?”通过提出这部分问题,将本单元内容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期间结合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在小组间展开合作探究。我国地势的分布为西高东低,降水量也从东到西逐步递减,引起该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多沿海,而西部地区则山地偏多。另外,因纬度差异较为明显,也导致了我国南北方温度差距较大,从温度上来看我国主要包括五个温度带,教师在研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温度带对区域实施划分。当学生研究和调查结束后,教师还可使其自由发表自身关于研学的体会及感悟,也可让学生积极与当地村民展开交谈,使其进一步掌握本地有关长江开发及治理的措施及手段。活动最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自身了解到的我国地理自然灾害种类,使其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加深对知识内容的记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地理核心素养。
三、围绕学生能力发展情况,恰当设计研学路线
生态文明教育与国家推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保持高度统一,将其融入到教育领域中,也是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路径[3]。而为了在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推动初中地理研学旅行顺利开展,教师应提前设计好研学路线,如此即可节省时间,尽可能不走冤枉路,也可为学生实施分析和探究给予充足的时间,为此研学前教师应设计好几条备选路线,围绕活动主题和内容明确具体路径。
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为例,围绕本章节内容设计地理研学路线时,教师可将吉林作为主要目的地,第一站是吉林的首府长春市,首先教师可与长春一所高校取得联系,经过其同意后带领学生进入高校的地理教室,观察其中包含的各种模型,让学生掌握与地理学相关的知识。接下来到达长春一汽集团,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知晓一汽的发展史,意识到长春一汽集团在全球汽车领域占据的位置。第二站是二道白河,教师先带领学生到达长白山自然博物馆,并询问学生:“东北地区的特色动植物都有哪些?其分别具有怎样的习性?”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了解东北地区的生态特征,使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接着来到长白山风景区,长白山包含大量野生动植物,且地质环境复杂,是学生感受自然风光的极佳场所,也可在此培养学生保护动植物和低碳生活的意识。第三站是吉林市,教师先带领学生来到松花江,让学生感受松花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随后攀登龙潭山,使得学生在攀山的过程中欣赏周边景色,并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和互帮互助的品行。第四站到达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利用观察湿地和收集材料,让学生掌握湿地与人类生活存在的密切联系。通过设计该路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中的吉林省,也可使其与自己的家乡进行对比,感受到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
结论:总而言之,社会不断发展使得各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一定变化,要求人才拥有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为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初中地理教师应在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积极组织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能力,也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为此,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研学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的本质,形成扎实的基础知识,明确地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帮助其形成与发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孙雨琦,孙丕苓,王焜,等.生态文明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7):9-13.
[2]周天霞.乡土研学旅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界,2023,(30):11-13.
[3]邹琳丽,王月,夏春晖,等.初中地理生态文明教育策略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2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