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摘要
关键词
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正文
前言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年龄较小、知识储备量有限等原因,很容易就会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所以,想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就要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其中。
一、营造生活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水平,充分挖掘教材中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生动形象、贴近生活的情境设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中找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授“长方体”这一章节时,可以先给学生看一些长方体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长方体是什么形状吗?”此时,大部分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答案。紧接着,教师再给出几个长方体的实物图片,询问学生:“刚才你都猜错了,为什么呢?”这时学生会意识到自己之前的错误,并表示想进一步了解长方体。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讨论长方体的相关知识点,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这样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例子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挖掘生活素材,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挖掘生活中与数学教学有关的内容和素材,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分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作为学具进行练习,如使用瓶盖、杯子、筷子等物品测量物品的容量,这样既能避免学生出现错误,也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分数的重要性。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人民币的图片,然后给学生分发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钞票,并用自己手中的钱买一份早餐。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用货币购买自己喜爱的食物,还了解了不同面额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这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有着重要作用。
三、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丰富教学内容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以生活情境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能够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得到激发,还能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只有将这部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特别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与实际情境相关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分组进行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要教学的内容,还能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遇到困难,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等形式共同克服。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只有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他们才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比和比例”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向学生展示一些物品的价格,并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将其换算成同样的数量,这样就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说“为什么同是50元钱,购买同一件物品,不同人买到的数量会不一样呢?”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思考,并且找到答案,同时也能够增强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完成问题之后,教师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还能够使他们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外,还应该关注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样才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真正地提升其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联系实际应用,促进知识内化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生活中去认识、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促进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提升课堂效率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死记硬背,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那么他们对于数学的理解也会变得非常肤浅。因此,教师应该把生活经验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去完成相关的数学计算、图形绘制等任务,让学生们明白数学知识的意义所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参观菜市场或者超市,让他们自行购买一些蔬菜水果、肉蛋水产等物品,然后再带着这些物品回到教室中,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在课桌上。此时,教师要对每一种物品进行标价,并且要明确其价格区间,如10元以下、20元、30元、50元、80元、100元、150元、200元、300元、400元等,让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购买物品时花费的金额来判断该物品属于哪一个价格区间。当学生们都摆好后,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们讨论一下,自己所选的物品放在哪个价格区间内最为合适。
经过这番讨论之后,学生们就能够认识到不同价格区间内物品的价值和特点,从而使学生们掌握了关于价格判断的相关数学知识,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思维逻辑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生活化场景展现出来,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找出生活中最常见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再让学生们想一想它们都有哪些特征。接着,教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张卡片,每张卡片上面都写有不同的汉字,让学生们依次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将其占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正好能够被它们完整地覆盖住,这样就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最后,教师再向学生们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一下如何才能将一个长方形变成两个小正方形?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只要将长方形对折,再对折两次就能变成两个小正方形。
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和障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就会影响他们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做到活学活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物品,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再通过数学公式进行计算,从而得出相应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还能让他们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然后互相交换意见,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还能使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从而提出更加新颖的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想象能力。
结语
教师只有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才能够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积极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使其对数学的认识不再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够更好地掌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还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 [1]郑智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25):77-79.
· [2]金媛媛,曹嵬嵬.例谈小学数学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4,(20):105-107.
· [3]李双利.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理科爱好者,2024,(03):190-192.
· [4]顾秀娟.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的实践研究[J].理科爱好者,2024,(03):193-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