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江金朋

海安市实验小学 江苏省南通市 226600

摘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跨学科相关的内容,同时也为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跨学科融合的价值与意义较为广泛,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核心素养发展等,还能够有效地落实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等相关要求。在此背景下,积极开展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并将其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以此来推动小学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教育;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课程实施

正文


引言:跨学科是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而被广泛认识的教学方式,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的界限与壁垒,以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方式来落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时期,同时也是培养其综合能力的关键期。作为教师为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应结合课程方案对于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所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跨学科相关的概念并推进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进程,并为其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一、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灵活性原则

当前,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下积极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成为教师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为推动学生发展与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积极投入到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同时,开展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时教师应意识到其本质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因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开展设计,方能提升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效果。因此,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具有灵活性的原则,其设计内容、方法等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小学阶段各学科的知识、内容等进行整合,并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教师在开展课程内容设计时针对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并组织学生灵活选择、灵活学习。灵活性原则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价值,为教学、学习等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与思路,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二)探究性原则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等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此来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因此,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为学生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与探究,在不断地探究中明确问题的答案,而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同理,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开展应遵循探究性原则,带领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开展学习,以探究来推动学生不断提升。作为教师在跨学科整合课程内容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诸多问题、探究任务、简单实验等,并鼓励学生运用所有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从其他学科的角度出发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并在不断探究、思考的过程中走向深度学习。因此,探究性原则是跨学科课程整合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推动学生学习效果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真实性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课程方案为教师明确了教育教学的具体方向,并为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目的在于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而教师在开展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即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使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并使其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作为教师在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贯彻落实真实性原则,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生活经验等进行密切联系,从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真实性原则不仅能够贯彻落实课程方案的要求,还可以发挥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真正价值,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等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价值

(一)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均衡发展,从而使其真正地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因此,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相关的要求,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然而,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相应的助力。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结合课程方案的相关要求积极开展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同时,教师将小学阶段所有科目,如语文、德育、劳动教育等进行有机整合并围绕着其中的内容设计全新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相应的学习,使学生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接受德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在语文知识中发现其与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联。学生在不断学习、不断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得到发展,进而有效地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综合能力提升

综合能力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所需要具备的多种能力,如实践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等。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加强其对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教学的开展不能局限于理解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关注能力提升,进而更好地发挥教育教学的价值。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发挥自身的价值。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创新多样化的实践、实验活动;以培养沟通能力为目的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以提升理解能力为目的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等。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结合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等开展学习,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其综合能力可以得到一定的发展。

(三)优化小学育人效果

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教育阶段,小学阶段教育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奠定基础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其学习习惯、动力等,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教育的开展应意识到自身的价值与意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制定培养方案,并以多样化的方式来推动学生不断发展。因此,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开展,有利于优化小学阶段育人效果,推动学校育人质量的提升。教师结合学生的发展规律、能力水平发展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整合并设计全新的课程内容。同时,教师以多样化的形式来开展课程实施工作,带领学生以探究、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掌握知识、发展其能力与素养,同时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内容与多样化形式的引领下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养成。因此,跨学科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效地优化了学校教育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小学阶段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策略

(一)综合学科内容,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学科知识的不断融合与渗透,进而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课程方案中指出学科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跨学科融合则是落实核心素养要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开展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在明确核心素养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整合各个学科的内容并将其设计为全新的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自身的知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其核心素养可以得到充分发展。

例如,以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为载体,推动五育并举的落实与发展。五育并举即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五育分别对应不同的科目,而教师则可以将不同科目的内容进行整合,进而全面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如,德育教育的主题为尊重他人。教师则可以通过智育带领学生学习尊重他人相关的文章、故事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尊重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体育活动、竞赛的方式来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对手、裁判、观众的重要性;通过艺术鉴赏的形式告诫学生应尊重创作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具体的劳动实践使其意识到尊重劳动成果、劳动人民的重要意义。教师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并围绕着统一的主题开展后续的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学习与实践,最终切实地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而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因此,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的开展应注重跨学科与整合,将所有学科的内容进行统一,进而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二)结合学生爱好,合理创新课程内容

无论是传统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还是跨学科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其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因此,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创新课程内容。在此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等得以激发,并且可以自主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以不断学习的方式来推动自身知识、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结合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工作,可以更好地发挥跨学科融合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教学为载体,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色彩鲜明、直观的事物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以此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如,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图形对称相关的内容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开展跨学科课程设计并将其实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诸多的轴对称图形,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此外,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天安门广场的正面图片,以此来带领学生掌握对称的美学。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向学生传递历史故事,使学生透过历史故事里爱国主义情怀;带领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开展分析,共同探索其中所蕴含的关于美的元素;引领学生转换自身的思维,运用自身的文学知识去赞美天安门广场、赞美祖国。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创新课程内容,引领学生不断变换思维、转换角度并思考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已有知识被唤醒,积极投入课堂的同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鼓励学生探究,推动课程效果提升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思维的碰撞,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需要遵循探究性原则,而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则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使其在不断地探究中获得知识、收获经验。因此,教学应结合课程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探究任务、探究活动等,并鼓励学生以多样化的形式完成对于问题的探究,提升课程效果的同时为其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以实践探究为主,推动学生知识、能力以及素养的发展,进而推动课程效果的提升。教师应发挥自身在课程实施中的价值,为学生设计探究内容、活动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与实践。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许多图形,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发挥探究的价值并以此来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为其创新多样化的探究任务,如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并在生活中寻找长方形、正方形;引导学生走出教室,以劳动实践的方式来明确如何计算周长;引导学生以长方形、正方形为组合开展美术绘画,运用图形完成艺术作品的创造等。同时,教师将劳动教育、美术、德育等学科融入课堂,引领学生带着自身的学习经验自主地开展探究与实践,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并系统地掌握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探究为目的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相应的实践,并在不断实践、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进而推动自身能力的不断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课程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跨学科融合的概念,为学科教学指明了具体的方向。同时,跨学科融合背景下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应运而生,为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教师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应遵循其灵活性、真实性、探究性的原则,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以多样化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得到发展。因此,作为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积极开展跨学科整合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全面提升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茆婷婷,陈阳.跨学科学习模式的设计及实施[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5):38-42.

[2] 张紫瑶.以课程整合为小学“跨学科学习”探路[J].中国基础教育,2023,(03):58-61.

[3] 刘杨梅,王从华.跨学科课程助推农村小学“五育融合”的个案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2,(35):14-16.

[4]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课题组,郝志军,杨清,等.中小学跨学科课程融合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60-69.

[5] 李学书.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设计研究——IB跨学科课程的经验与反思[J].当代教育科学,2020,(05):13-1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