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
关键词
“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民族声乐
正文
四川轻化工大学2024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G-24119
民族声乐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璀璨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与深刻的民族情感,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革新显得尤为迫切且意义深远。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发展形势下,新时代的民族声乐发展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坚守传统之根,汲取文化精髓,又需勇于创新,积极融入全球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以应对文化竞争与融合的新态势。然而,当前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与审美取向的多元化趋势,对传统民族声乐教育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同时,国内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著提升,这对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期待。教育理念的滞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陈旧,均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民族声乐人才提出的更高标准与更严要求,所以,民族声乐教育体系需致力于培养出既深谙民族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一、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完善的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是艺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更是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举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 能够促进新时代民族声乐人才的高质量培养
构建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能够进一步明确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通过强化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培育,以及技能与创新能力的同步提升,能够培养出既具备扎实技艺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声乐人才,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 能够推动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传统民族声乐教育模式亟需革新。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将引领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向更加科学、高效、开放的方向发展,通过教育理念、内容、方法及实践模式的全面创新,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民族声乐人才的需求。
(三)能够强化民族声乐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深入挖掘并展现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文化价值,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传承方式,确保这一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发展性利用贡献力量。
(四)能够展现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重要成果与社会影响
在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通过举办音乐会、展览、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高校可以充分展示其在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方面的丰硕成果与独特魅力,增强公众对民族声乐艺术的认知与兴趣,促进文化艺术的普及与交流。同时,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的合作,共同推动民族声乐艺术融入社会、服务人民,能够进一步提升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社会声誉与影响力,为文化传承与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容与路径探索
(一)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创新性构建
1.教育理念:明确目标与定位
基于“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核心理念,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应明确其目标与定位。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声乐艺术的弘扬与创新的激发。教育体系构建需致力于培养一批既精通民族声乐技艺,又具备深厚文化底蕴、良好艺术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一目标导向下,教育体系需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精髓。
2.课程体系:跨学科融合与民族特色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构建跨学科、综合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关键。民族声乐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融合音乐理论、历史文化、民族学、表演艺术等多学科知识,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形成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未来的艺术创作与表演提供不竭的灵感与素材。同时,课程设置应突出民族特色,深入挖掘并展现各民族声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教育教学:多元化与个性化并重
教育教学的创新性实施是提高民族艺术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应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和演唱风格,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指导。此外,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模拟演出、实地采风等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4.评价体系:多元化与全面性
评价体系是检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标尺,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民族声乐教育的评价体系应注重学生艺术素养、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评价。通过设立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和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质量、演出效果、科研成果等,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
(二)传统文化与民族声乐艺术文化的融入与传承
1.文化内容:深入挖掘与整理
加强对我国各民族传统声乐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是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声乐艺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也是将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民族声乐教育教学的关键。积极鼓励专家学者、教师通过田野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收集整理各民族的传统声乐曲目、演唱技法和文化背景等信息资料,建立全面的民族声乐文化资源库,资源库的丰富和应用不仅是教师开展文化融入民族声乐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宝贵素材,更是推动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和高质量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
2.文化传承:活态传承与技艺传承
在民族声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声乐技术的教授,还要注重文化的传承,特别是要注重文化的活态传承与技艺传承的有机结合。通过师徒传承、口传心授等传统方式,将老一辈艺术家的宝贵经验和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此外,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原创性创作和改编工作,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感和生命力的民族声乐作品。
3.文化创新:创新发展与艺术表现
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是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民族声乐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推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形式的多样化、现代化,引入现代音乐元素和技术手段如电子音乐、多媒体舞台效果等,提升民族声乐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注重跨界合作与融合创新,探索民族声乐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借鉴“新国潮”文化的发展思路,实现民族声乐文化的创新型推广和发展。
(三)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路径和实践模式的探索
(1)教学实践:数字化与跨界融合
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引入为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音频分析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例如,利用音频分析软件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精准分析,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发音、共鸣等方面的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演唱环境,增强学生的舞台适应能力和表现力。此外,还应探索民族声乐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的跨界融合,丰富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内涵,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演平台。
(2)实践模式:产学研结合与对外交流
构建切实可行的实践模式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与地方文化机构、艺术团体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和对外交流机会。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民族声乐比赛、音乐节、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成长。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民族声乐教学与科研、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此外,还应加强与国际声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民族声乐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往往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民族声乐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此,我们要加强传统声乐文化研究,通过对各民族传统声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包括曲目、技法、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和教学资料,将研究成果融入日常教学之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田野调查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声乐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另外,在文化内涵挖掘的同时,尝试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通过经典红色歌曲、民族歌剧等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实现路径的多元创新
当前,高校民族声乐教学普遍面临着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要不断尝试打破传统“一对一”或“集体授课”的单一模式,引入翻转课堂、慕课(MOOCs)、微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深入探究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艺术修养和兴趣爱好,量身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研究探索个性化教学方案的制定和推广。除此之外,我们也应研究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可行性策略,将民族声乐教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民族学、音乐制作等相融合,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综合素养。
3.实践途径的多维拓展
民族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学科,但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其成长需求。因此,扩展实践途径成为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另一关键问题,我们要尽可能探索多元渠道和途径,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民族声乐比赛、音乐节和文化交流活动,与地方文化机构、艺术团体、音乐厅等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研究机构等合作开展民族声乐相关的科研项目和产品开发,推动产学研结合等。另外,我们也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演出和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服务于社会,展现新时代民族声乐人才的风采与担当。
小结
我们从新时代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对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体系构建、文化内容的融入与传承、实现途径和实践模式的探索等进行研究,并对这一培养体系的构建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阐述。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们的持续努力与探索,更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支持。我们相信,在“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战略理念的引领下,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体系将日益完善,为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姚瑶.地方艺术高校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改革创新——以内蒙古艺术学院长调民歌教学为例[J].乐器,2023,(06):50-53.
[2]王丽云.普通高校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新模式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 (04):109-113.
[3]杨学进,方静.浅论新时代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基于对“少数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的思考[J].民族音乐,2021,(01):27-30.
[4]蔡小艳.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研究——评《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10):115.
[5]邹筱丹.关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多元化发展研究[J].艺术教育,2020,(06).
[6]王士魁.当代文化视野下高等院校声乐教育的教学与实践[J].中国音乐, 2020,(03):13-19.
作者简介:郑英(1976-10-)女,汉族,四川成都人,任教于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声乐演唱、教学及民间音乐理论研究。
...